淨空法師:【布施就是放下,先捨最重的習氣】
章嘉大師告訴我:看得破,放得下,從布施做起。布施就是放下,就是捨,捨什麼?先從最難捨的捨去。
所以自己要想想,稱心如意就起貪心,不如意不稱心就起瞋恚心,要能捨掉。如果貪財,財看得很重,先捨財,貪色,就先捨色,瞋恨心重,先捨瞋恨。
我年輕時喜歡讀書,最貪愛書本,非常愛惜,所讀的書別人摸,我心裡都難過。為什麼?他把書摸髒了。要借我的書,不可能,為什麼?他不知道珍惜。尤其我很討厭,書看到那裡,疊頁疊起來,這書就損壞了。夾個書籤,愈薄愈好,厚書籤也會把書損壞。我有這個毛病習氣,老師教我放下,好!我的書可以借人看,可是很不容易轉過來。愛惜(程度)不一樣,人家翻舊了,送給他,我就不要了,看到難過。這樣子折磨五、六年,心才平靜,相當不容易。
佛家講嗜欲,嗜好要捨掉,
更進一步,愛欲捨掉。
最大的障礙,你有嗜好,你有愛欲,這是貪瞋痴的根,要從根把它拔掉,然後什麼都能捨了。
頭目腦髓,連身都能捨,每天用這個工具為一切眾生服務,替佛菩薩宣揚正法,這是捨身。
每天生活不是為自己,為自己沒捨,為佛法,為眾生,不為自己,身心世界統統捨掉,全放下,這是個大轉變。
本文節錄自【大方廣佛華嚴經】151集
華藏衛視官網
http://www.hwazantv.com
https://www.facebook.com/hwazantv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user/hwazantv
LINE
https://line.me/R/ti/p/%40dzi0277j
WeChat ID:hwazan-tv
類別:教育
淨空法師:【布施就是放下,先捨最重的習氣】
https://bit.ly/2PGOzgB
什麼是真正的布施?
淨空法師:
菩薩法無量無邊,六度是把無量的菩薩法歸納成六大類,第一類就是「布施」,布施是捨、是放下,絕對不是說一看到布施,我們就捨一點錢財,這個錯了!你把錢財捨掉,你能成菩薩嗎?你能成佛嗎?你能明心見性嗎?不可能。
布施最重要的是要把你的煩惱捨掉,布施掉,放下,把你的習氣捨掉。
《華嚴》第六迴向品給我們講了七十多種布施,講得非常詳細,那七十多種是提綱挈領,還不是細說。第六迴向這一章,我整整講了一年。
修行,諸位一定要曉得,我們自己哪一種煩惱最重,哪一種習氣最重,先從這裡下手。就跟治病一樣,你身上害很多種病,不止一種!哪一種是要命的病、致命的病,先把這個治好,然後再治其他的,再治輕的,先對付最重的,這才是辦法。如果你本末顛倒,先治輕的,重的還不要緊,輕的還沒治好,重的發作,已經嗚呼哀哉,你沒法子治了,死路一條!一定要先找到自己最重的毛病,從這裡下手,從這個地方先捨掉。
■
所以把煩惱布施掉,把生死布施掉,煩惱布施掉,你就沒煩惱,生死布施掉,你就不生不滅。可見得這兩樣你都捨不得布施,你天天生煩惱,你還有生死輪迴!為什麼不把生死輪迴放下?能把這個放下,佛門叫大丈夫,這個了不起!這些東西都放下了,何況身外之物?身外之物都是雞毛蒜皮,哪一樣放不下!念佛堂裡面,佛七主七師常說:放下身心世界。這就是真正的布施,要放下,你心裡才得清涼自在。
換句話說,你心裡面有憂慮、有牽掛,這都是病,都是六道輪迴的病根,你要把一切牽腸掛肚的東西統統捨掉,捨得愈乾淨愈好。六祖說,你的清淨心裡頭「本來無一物」,那才是你的真心、才是你的本性。你要是不捨得乾乾淨淨,你的真心本性就透不出來,禪宗講明心見性,你決定明不了心,也見不了性,為什麼?你不肯放下,你沒有把這些東西捨掉。
■
可見得菩薩法門裡,這個法門叫根本法。菩薩修什麼?自始至終,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就是修布施,也就是修放下。
你說佛法繁瑣,佛法不繁瑣,簡單的很!我當年見章嘉大師,我向他老人家請教,他給我開示的就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放得下就是布施,看得破就是般若、智慧。
智慧從哪裡開?必須放下,智慧才開。智慧開了,你就真正肯放下了。這兩個方法是相輔相成的。愈肯放下,智慧愈增長,智慧愈增長,放下愈徹底。
文摘: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一四○集)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3-140
看破放下社區
fb.me/kanpotanxia
歡迎流通·功德無量
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
念佛一般指念誦「阿彌陀佛」或「南無(nāmó)阿彌陀佛」,念誦佛的名字,佛教信徒們相信這樣做可以得到巨大的福德。而對信奉凈土宗的眾生而言,甚至可以藉此進入凈土世界。
【經典原文】:
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是大布施。
真能念佛,不復貪瞋痴,是大持戒。
真能念佛,不計人我是非,是大忍辱。
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
真能念佛,不復妄想馳逐,即大禪定。
真能念佛,不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
——《蕅益大師全集》
【注釋】:
念佛時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念佛時不起貪嗔痴,即大持戒;念佛時不掛懷是非人我,即大安忍;念佛時不間斷、不夾雜,即大精進;念佛時不隨妄想馳逐,即大禪定;念佛時不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如此稱之為真念佛。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乃是菩薩道的基礎,是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原始佛教講「三十七道品」,而大乘佛教講「六度萬行」。
行菩薩道離不開戒、定、慧,不過一句佛號已經包含了戒、定、慧,又如蕅益大師所說:真正把握念佛法門,除了讓人往生西方,還能讓人成就六度。這樣念佛,才算是真正的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