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心地功夫 ~ 以阿彌陀佛為師 | 淨空老法師講述】之 2、親近善知識
大小乘經論中,佛皆明白教誡我們,學佛第一個條件,須跟一位好老師學習 (從明師受戒,專信不犯) 。若想成就,不懂道理不行。中國幾千年來,世法、佛法傳承,皆講究「師承」,就是跟一位老師學習。師資道合,此事自古以來就很難過。這不是一世的緣分,而是多生多劫的緣分。
我們依靠老師的修學經驗,向上提升,
這是師承中非常重要的,
宗門常講「踏著毘盧頂上行」。
毘盧遮那佛是法身如來。
《華嚴經》上講「如來三身」,
毘盧遮那是「法身佛」,
盧舍那佛是「報身佛」,
釋迦牟尼佛是「應身佛」,
這是佛的「一體三身」。
佛是我們的老師,
我們依靠他,踏著他的肩膀,
踏著他的頭頂,學生才能超越老師;
後人超越前人,
所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若不依此修行方法,而要另起爐灶;
哪一天才能成就!
世法、佛法之教學,是同樣的道理。
古人學佛,無論在家、出家,
入佛門首須「五年學戒」,這是基礎。
這句話很簡單,
若依文解義,很可能錯會了意思,
以為只是學五戒、十戒、
菩薩戒、八關齋戒之類。
而不知此「戒」乃是指老師的教誡。
五年之中一定要遵守老師的教誡,
不是指戒條。
古代師道尊嚴,教書的人在社會上,沒有人不尊敬的。世法如是,何況佛法。所以,最重要的是親近善知識。
哪一位是善知識?
我們看古代的語錄,仔細觀察就了解。
其實善知識並沒有標準,
最重要的條件是:
自己心目中最仰慕、最佩服的人,
此人就是你的善知識。
他因為他講的話,你能百分之百服從,
他就是你的善知識。
反之,你不佩服他,不肯聽他的,
即使他的德行再高,學問再好,
也不是你的善知識;
緃使諸佛菩薩來,
你若無尊敬、依教奉行的心,
佛菩薩也不是你的善知識。
如果,別人講同樣的話,你不能信受;
善友說了,你就能歡喜依教奉行,
他就是你的好老師。
所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老師能以正法教導你,
他自己未必能做到,
但是學生百分之百的服從,
學生做到了,所以學生往往超過老師。
老師再高明,若學生不肯相信他的話,
不能依教奉行,教學就沒有效果,
學生跟他一輩子也不會有成就,
選擇老師的標準在此。
佛教各宗派的語錄記載,
無論在家出家,學人參訪大德,
大德往往告訴他,
你的緣分在什麼地方,
到那裡去參訪你會有成就的。
學人依其指引去參學,
果然三年五年就開悟,就成就了。
我們仔細想想,指點他的人,他有能力指示來學的人,到某地某人處學即能成就,難道自己沒有能力教導?
難道在他的道場不能成就嗎?
中國文字簡單扼要,
參訪老和尚的過程,想必談了多時,
也許在那裡住了好多天,
書上記載只有兩三句話,
其實談得很多,了解得很深。
老法師很清楚這個學生的根基、習氣,
以及心目中所仰慕的不是這個道場,
也不是自己本人,
於是介紹另一位符合他理想的大德;
由他所仰慕的人教導他,
他即能百分之百的順從,
因此三年五載便成就了。
其實他自己的道德學問與修持,
決不比那個人差,
只是根性緣不相同而已。
譬如,某人對禪非常有興趣,他到此地來念佛。雖然念,心定不下來,對禪總是念念不忘。他在此地,佛也念不好,禪也參不好,就耽誤他了;不如介紹一位參禪有功夫的好老師給他。他到那裡,死心塌地,不打妄想,認真參學,很容易成就。
所以,一個道場只修一個法門。
自古以來,所謂「建道場,立法幢」,
解行專一。集志同道合的人共修,
大家都有成就。
《華嚴經》五十三參,
每一位善知識修一個法門,
歡迎志同道合的學人到這裡來修;
願意修別的法門,
都介紹到其他道場去,
介紹給其他的法師,
這是成就一切眾生。
所以「法門平等,殊途同歸」,
一定要存善心幫助人成就,
不能障礙人,否則罪過就很重。
古代道場就像現在的專科大學,
便利大眾參學。
每個道場有自己的修學宗旨,
有其依據的經論,有獨特修學的方法。
同一個宗派,不同道場,
還是大同小異。
譬如,念佛堂念佛,
念的腔調、速度不一樣,
此二人在一個念佛堂念佛,
必使同修大眾皆生煩惱,
因此必須分做兩個道場。
《金剛經》裡,釋迦牟尼佛
與諸佛菩薩為我們做模範。
佛弟子要做一切眾生的榜樣;
人中第一,家中第一。
家庭要做全世界家庭的好榜樣;
做生意的,公司行號是世界第一,
這才是佛弟子。
佛法裡沒有第二,
門門第一,樣樣第一,這就如法。
所以,學佛不難,
要緊的是智慧增長,身心清淨。
要達到身心清淨,
不能不放下,不能不看破,
要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
~~~~~~~~~~~~~~~~~~~~~~
【念佛心地功夫 ~ 以阿彌陀佛為師 | 淨空老法師講述】之 3、勿拉信徒。勿化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