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相信前人,甚至於不相信父母,不相信祖宗,不相信有聖賢,認為聖賢都不如他,聖賢沒有科技的發明,認為科技是第一,不相信宗教了。「驕慢自大。不生正信,助長邪心」,這個邪心就是貪瞋痴慢疑。「不知世智辯聰,正是八難之一」。(the eight difficulties)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五五九集) 2011/8/2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559
《淨空老法師講述》: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七百三十四面,我們從第五行經文看起:
【汝見愚痴之人。不種善根。但以世智聰辯。增益邪心。云何出離生死大難。】
這一段經文,我們特別要重視的就是末後這一句,
◎怎樣出離生死大難。最嚴重的災難無過於生死,能夠出離生死,那是所有災難都化解了。
念老的註解說,
「右文所指」,就是這個五句。「更甚前者」,比前面講的更重要、更嚴肅。前面說修善,但求世間福報,所以超越不了輪迴,這是現世我們所看到的出家在家學佛的心態、學佛的目標,多半都沒有離開名聞利養,所做的一切善事都是福德,不是功德。
這個五句所說的,那是「愚痴更甚」,為什麼?
他『不種善根』,不種善根就是放縱於貪瞋痴慢。大乘教裡面告訴我們,世間一切善法都從三個善根生的,這三善根就是不貪、不瞋、不痴,這是善根。
現在在我們現前這個時代,還要把後頭兩個字加進去,可不要忘了,不慢、不疑,就是懷疑,
◎貪瞋痴慢疑,這叫五毒,五毒的反面,反過來就是五種善根,可以說是世出世間一切善根,都紮在這五個根上。這五個根有一個,都會墮地獄,要是五個都具足,那還得了!這是我們不可以不知道的。貪瞋痴慢疑五毒,這就是沒有善根,這五個字他統統具足。
『但以世智聰辯』,世智,我們今天所講的知識,不是智慧。出世間的智是智慧,世間的智是知識。他也聰明,他也有辯才,如果把善根丟掉了,這個世智聰辯就幫助他不種善根,這不種善根的意思就是不幹好事,這個世智聰辯幫助他、成就他,
『增益邪心』,邪心就是貪瞋痴慢疑,這樣怎麼能出離生死大難!這個難是災難。為什麼?這個五樣事情就感應來的災難。這樁事情就擺在我們現前,許許多多的人已經覺察到了,知道這個災難的嚴重,都提出來很認真的討論,如何來化解災難。
我們學佛的同學知道,把貪瞋痴慢疑放下,災難就解除。不貪,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貪,水災就沒有了;不再瞋恚,不再發脾氣,心平氣和,這個地球的溫度就下降,火山不會爆發;不愚痴,風災就沒有了,颶風、颱風、龍捲風這些就沒有了;不慢,學著謙虛,不再傲慢,地震就沒有了;不疑,特別對聖賢不疑,對聖賢教誨不疑悔,大地就堅固,大地不會下陷,不會沉到海裡去。你看看,這些大災難可以能化解,確確實實都在一念之間。
我們繼續看念老的註解。「此則愚痴更甚,不種善根」,反仗恃著自己世間的知識,特別現在科學技術這種知識,聰明都用在這上去了。
聰辯用在哪裡?用在不相信前人,甚至於不相信父母,不相信祖宗,不相信有聖賢,認為聖賢都不如他,聖賢沒有科技的發明,認為科技是第一,不相信宗教了。「驕慢自大。不生正信,助長邪心」,這個邪心就是貪瞋痴慢疑。「不知世智辯聰,正是八難之一」。
八難,佛在經上常講的,在此地我們再提一提,這是佛教的「名數」,名詞術語,但是裡頭有數字。
「謂見佛聞法有障難八處,又名八無暇,謂修道業無閑暇也」,你有這八樣,你就沒有工夫去學佛。這八種是什麼?第一個是「地獄」。地獄裡面,地獄種類非常之多,是隨著人的念頭自然變現出來的。地獄不是閻羅王造的,也不是城隍爺造的,也不是上帝造的,是業力自自然然感召的。哪些業力?貪瞋痴慢疑,你所造作的殺盜淫妄,這地獄果報自然現前。而且墮在地獄裡時間太長,苦不堪言!佛在經上對這樁事情講得非常透徹。我們將佛經裡面關於佛說地獄這種事情都抄在一起,從二十五種經論,佛說地獄,有些地方說得很詳細。這個抄本我們也流通,我題個名字,《諸經佛說地獄集要》。比道家講的還要豐富、還要圓滿,應當要看一看。我們自己有警覺的心,地獄去不得!怎樣能不去?我不造地獄業不就不去了嗎?造地獄業那肯定要去。這個是沒有時間去學佛了。地獄裡頭雖然有地藏王菩薩,地藏王菩薩是表法,法身菩薩到地獄裡面去度化眾生的很多,但是地獄很難度!難在什麼地方?他不相信。地獄眾生如果一懺悔、一改過,他就離開地獄,地獄就沒有了;不知道懺悔,不曉得改過,那就永遠離不開地獄。第二是「餓鬼道」,第三是「畜生道」,這三個統叫三惡道。
三惡道都是在受苦報,造作所有一切不善業統統在這裡受報。這裡面的眾生沒有工夫修行,雖然佛菩薩慈悲去幫助他,幫助哪些人?真的是有緣人,都是學佛的人,學得都很不錯,臨命終時一念貪瞋痴就墮這三途。所以臨終最重要要正念。臨終最後一念是貪心,無論是貪財、貪色,或者是貪戀情執,統統都墮落,墮餓鬼道;臨命終是瞋恚,就墮地獄道;臨命終是愚痴,沒有智慧,就是糊塗!現在我們常常聽說的老年痴呆症,這個事情很麻煩,老年痴呆症是感哪一道?畜生道。他愚痴,沒有能力辨別是非善惡。所以這個很可怕,必須要防止。老年人為什麼得痴呆症?肯定心情不開朗,有怨恨,又沒有地方投訴,所以悶在心裡,這應該是主因。老年人如何能叫他快快樂樂的度過晚年,那個是莫大的功德。人都有老年,你又不想短命,那一定就得有老年。
所以養老,自古以來中國人對這個就非常重視。過去是大家庭,養老是家庭負責。中國人所崇尚的,孩子要認真教導,絕不放鬆,嚴加管教;中年,以自己的才能貢獻給社會、貢獻給國家、貢獻給家庭,斷惡行善,積功累德,光大門楣;晚年,一般講退休之後,晚年享福,所謂天倫之樂。這是古老的中國社會。那今天我們把中國傳統東西丟掉了,學外國人的。外國人跟中國恰恰顛倒,外國人怎麼說?兒童是人生的天堂,最快樂的時候;人到中年就是戰場,要去拼命,要跟人去爭,競爭、鬥爭;晚年,晚年是人生的墳墓。二戰之後,美國是世界上最富強的國家,所以他們定了一個老年福利金的制度,國家養老。國家有錢,太多了。聽說現在經濟成了問題,養老金沒有了。養老金沒有了,那美國人就真可憐!他沒有積蓄。美國人賺多少錢花多少錢,甚至於透支,他向銀行貸款。中國人決定不幹這個事情,再苦也不借錢,所以無債一身輕。美國人這負債成習慣了,可以說從出生就負債,到老死都還不完,跟中國人的思想是完全相反。
所以這三途困難,業障很重,很難度化。佛菩薩雖然慈悲,也不捨棄他們,所度的一定是過去生中有很深厚的佛學基礎,臨終大意,起了貪瞋痴慢疑,墮到三途。有善根深厚的這個底子,佛菩薩在地獄裡頭確實能幫助他。我們這個人間做許多超度的佛事,對他們有很大的好處,確實有念佛往生的,有生天的,有又到人間來的,但是得不到這些好處的依舊是大多數,這個道理我們要懂。所以經懺佛事是提醒他,一下覺悟了,他就離開了。他要是還迷惑、還執著,最嚴重的執著就是執著的冤冤相報,他被別人殺了,仇恨在心,他要報仇;別人欠他的債務,念念在心,要討債,這就沒法子,這就出離不了。
第四個是「鬱單越」,新譯作「北俱盧洲」。這個新譯就是玄奘大師翻譯的,舊譯是古德的時候,玄奘大師以前翻譯的,翻鬱單越。「以樂報殊勝,而總無苦故也」,這是四大部洲北洲。我們這個地球是南贍部洲。這個地方不在地球上,是另外一個星球,這個地方都是修善人去往生的。那個地方果報非常殊勝,人壽一千歲,很少有短命的,物產非常豐富,生活很快樂,沒有憂苦,不想學佛,所以那個地方沒有佛法。韋馱菩薩是護法神,是護法的總領導,你看我們常常看到匾額叫「三洲感應」,四大部洲為什麼三洲感應?北俱盧洲他不去,那裡沒有佛法。北俱盧洲好,聞不到佛法,永遠見不到三寶,這是生到這裡去,那就是一千年,你學佛的緣斷掉,要斷這麼久,過去所學的大概都忘乾淨了,所以這是障礙。
第五個是「長壽天」。長壽天是色界、無色界,色界裡頭有一個叫無想天,專門指它。因為色界五不還天是三果聖人在那裡修行,那有佛法,只有無想天,色界有九層天,只有這一層沒有佛法,壽命很長。無色界他們不學佛,他們誤會了,以為自己證得般涅槃,把無色界天當作涅槃,這是很大的誤會。壽命很長,但是時節到了,他的定功失掉,煩惱又現行,這個時候他就毀謗佛法、毀謗聖賢,聖賢人說好像大般涅槃就永遠不生不滅,為什麼現在又生煩惱、又有生滅?這個就是謗佛謗法,這個罪過墮無間地獄。四空天人,他是最後臨終的時候,他支持不住了。所以這些全是障礙。
六、「聾盲瘖啞」,這是生理上有缺陷。聾,聽不到,你講經他聽不到;盲,他眼睛看不到;瘖啞,有疑問問不出來,這都是障礙。第七個,「世智辯聰」。世智,我們今天講的知識,高等知識分子,他有豐富的知識,他沒有智慧,他有辯才,他也很聰明,他不相信,不能接受佛法。第八個,「佛前佛後」,他生在這個時候,生在佛前,佛沒有出世之前,這世間沒有佛法;佛後,他生到這個世間,佛已經滅度了。我們這個是不是佛後?不算佛後。佛的法運一萬二千年,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一萬二千年叫佛後,這世間沒有佛法,佛法殊勝利益你得不到。這叫八種難,這個難就是你沒有辦法聞佛法,不能夠見佛聞法。這八種都是障礙。
《維摩經.方便品》說,菩薩成佛的時候,這個菩薩是補處菩薩,他來成佛的時候,這個國土沒有三途八難。那是菩薩的什麼?菩薩的大德所感召的。末後,「淨心誡觀法曰:四百四病以夜食為本」,這是講身體多病,所以佛在世日中一食。佛教傳到中國,晚上這一餐決定不吃的,這個叫持午。太陽過中不再吃東西了,這是養生之道,對身體健康有很大的好處。下午、晚上吃東西,這是不健康的根本。「三途八難以女人為本」,這是貪色,貪財、貪名都沒有貪色的罪報重。《大乘義章》第八卷末後廣說其相,把這個事情說得很清楚、說得很明白。所以世智聰辯,這是八難之一。「邪見顛倒,反以為美。」你要遇到,他確實如此,振振有詞,辯才無礙,他來批評你,他來駁斥你,還以為很得意。念老末後在這裡結語說,「如是之人,焉能出離生死苦海」,脫離不了六道輪迴,六道輪迴就是生死苦海。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
【復有眾生。雖種善根。作大福田。取相分別,情執深重。求出輪迴。終不能得。若以無相智慧。植眾德本。身心清淨。遠離分別。求生淨剎。趣佛菩提。當生佛剎。永得解脫。】
前面這一段是貪著世間的福報,出不了六道輪迴。末後佛告訴我們要怎樣才能夠超越,輪迴實在是太苦了。我們看念老的註解,「佛答慈氏,此界眾生,雖亦修善,而不求生淨土者,共有三種」,這三種人都是學佛的人,不想求生淨土。第一種,「貪著世樂」。這是哪些人?世間的富貴人,他來燒香拜佛、來做佛事,所求的人天福報,他不求往生,他不求作佛、作菩薩,他對這個沒興趣,他對於名利看得很重,對於情執看得很重。為什麼來學佛?求佛保佑他升官發財,求佛保佑他長命富貴,求佛保佑他子子孫孫平安,他求這個。所以他也修福、造佛像、建道場,他做這些事情,大福田。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1BZZN6dz54/
八難 英文
(the eight difficul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