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在高等裡面,佛是到巔峰。釋迦佛告訴我們,每個眾生本來是佛,現在為什麼變成這樣?迷失了自性。《華嚴經》上透的信息說得好,「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那我們就知道,如果我們能夠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你就證得。放下執著就證阿羅漢,放下分別你就證菩薩,放下起心動念你就成佛。(All sentient beings are originally Buddhas)
【永離熱惱。心得清涼。所受快樂。猶如漏盡比丘。】
這一願是「樂如漏盡願」,第三十願,西方世界稱為極樂,意思在這個地方顯示出來了。
『永離熱惱,心得清涼』。
「今極樂國中,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永離熱惱」。這是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佛在經上給我們講,但受諸樂,只有樂沒有苦。
極樂世界連苦的名詞都聽不到,哪裡會有真的苦!為什麼沒有?苦樂是果報,煩惱習氣一切不善的心行是因,極樂世界沒有人有惡念,沒有人造惡業,所以那個世界,所有一切苦報你都看不到,從來也沒有人說過。所以「永離熱惱」。
「熱惱」是指我們這個世界,我們這個世界眾生,不但人間,天上也不例外,天上包括色界的四禪,甚至於再往大說,包括了四空天人,六道所有眾生都有煩惱,只是煩惱輕重不一樣。身熱心惱,身有苦受,心有憂慮,所以稱之為熱惱。
底下給我們解釋「清涼」,「清淨涼爽,正與熱惱相反」。這是極樂世界天人他們所受的,永遠是清淨涼爽,非常適合人們的生活環境,最美好的生活環境,修學的環境。在經典裡面,我們看到釋迦如來的教誨,那個世界不在我們地球上,是另外一個星球,確確實實有這種地方。我們讀《華嚴經》「華藏世界品」、「世界成就品」,這兩品經文是佛教的太空物理學,跟我們講宇宙,宇宙的源起,宇宙的活動,宇宙的狀況,過去、現在、未來,講得很清楚,不輸給現在的天文學家、太空物理學家,不輸給他們。知道許許多多星球上都有高等生物,有比我們人更聰明的,連欲界天都比我們聰明,我們都比不上他,何況所說的高等,高等是阿羅漢以上,最高的是佛菩薩,這些人也都是修成的。
經上說得很好,「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在高等裡面,佛是到巔峰。釋迦佛告訴我們,每個眾生本來是佛,現在為什麼變成這樣?迷失了自性。《華嚴經》上透的信息說得好,「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那我們就知道,如果我們能夠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你就證得。放下執著就證阿羅漢,放下分別你就證菩薩,放下起心動念你就成佛。
我們今天這三樣都沒有放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非常嚴重,這放下就是了。這三樣放不下,你就是六道凡夫,你出不了六道輪迴。
所以佛教導我們修行,修行是修正行為,起心動念是心的行為,言語是口的行為,造作是身的行為,行為再多,不出身口意這三大類。錯誤的行為把它修正過來叫修行。修行這個意思很深、很廣,修行的標準就是自性,自性就是清淨心,就是我們這本書裡經題後半所講的「清淨平等覺」,這是修行的標準,如何能在日常生活當中保持自己的清淨心,清淨就沒有染汙。熱惱是染汙,自私自利是染汙,名聞利養是染汙,五欲六塵是染汙,貪瞋癡慢是染汙,這個東西統統放下,你清淨心現前。熱惱生熱惱,清淨心生智慧,不生熱惱。平等心,菩薩所證得的,比清淨心高一等,菩薩所證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那是佛所證得的,這是我們的自性,這是真正的性德。回歸性德,這就圓滿,這是真修行。修行不在乎你念多少經,念多少聲佛號,每天磕多少大頭,不在乎這些,那些是形式,真正重要的,清淨平等覺,真修行。我們的心一年比一年清淨,一年比一年平等,這個重要。
人一煩惱,心就煩燥,身體就發熱。我們講火氣上升,動肝火,瞋恚心起來了。熱惱永遠沒有了,也就是這個人瞋恚、嫉妒、障礙的念頭沒有了。貪、瞋、癡、慢都斷了,「心得清涼」。
「熱惱」是煩惱,「為劇苦所逼,身熱心惱,故名熱惱」,人在有怨恨或者貢高我慢都有這個現象。發脾氣,發火,所以脾氣發的時候臉都紅的,身上都變熱,惱怒。劇苦所逼,熱惱。永離熱惱,現前就能得到,誰能得到? 唸佛的人能得到。唸佛的人,二六時中就是一句佛號,念念相續,佛號不中斷。
功夫得力的人,看一切眾生都是阿彌陀佛,看山河大地就是極樂世界,他「心得清涼」,清涼自在,這是現在得到的。永遠離開熱惱了,熱惱是?恚、貪婪、愚癡,貪?癡慢,熱惱。為什麼他能永離?他知道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所以他肯放下,他歡喜放下。一般人為什麼放不下?他當真,他以為是真的,那就放不下。真正知道它是假的,你就不當真,於一切境緣當中沒有得失。遇到了、得到了沒有歡喜心,沒有貪戀的心,失去了、丟掉了沒有?恚,沒有把這個事情放在心上,心上就是阿彌陀佛,這就對了。
『所受快樂,猶如漏盡比丘』。
西方世界往生大眾的快樂,如漏盡比丘,就是阿羅漢,漏是煩惱的代名詞,漏盡就是煩惱斷盡了。
「所受快樂」,這是講你的感受。這個快樂我們沒有辦法想像得到,我們今天所講的樂,苦樂相對的樂,這個不是真樂。他們所說的樂,苦樂兩邊都沒有了,那叫真樂。我們這個有苦有樂,那個樂不是真樂,那個樂叫壞苦。必須苦樂兩邊都離開,這個樂才是真樂,所以極樂世界的樂是苦樂兩邊都沒有。所以大家千萬不要誤會,極樂世界很快樂,到那裡去享樂去,你錯了,那個樂還是煩惱,你把極樂世界看成我們凡夫世界了。
我們在大乘經上常常看到大比丘,大比丘是大乘的無漏,什麼地位?法雲地的菩薩,法雲地的菩薩也稱作大比丘。通常我們講十地菩薩,第十地的菩薩,他們享受的那個快樂,我們怎麼會知道?沒有法子想像。在《華嚴》裡面佛有過輕描淡寫,清涼大師也有給我們提示,我們總得細心去體會。清涼講無障礙的法界:理無礙,世出世間萬事萬物的道理,他完全通達沒有障礙了;世出世間無量無邊的事相,他也圓滿通達明瞭,事沒有障礙了;再深入一層,理跟事沒有障礙,理不礙事,事不礙理,理事無礙;達到落實到生活受用,事事無礙。是什麼境界?究竟圓滿的和平境界,事事無礙,這個境界我們今天在經典裡面所看到的是法身菩薩。十法界裡面佛菩薩,我們講四聖:聲聞、緣覺、菩薩、佛,十法界裡面的佛,他們只能夠達到理事無礙,還不能夠事事無礙。所以他那個樂不是極樂,事事無礙才叫極樂,我們從這個地方稍稍能夠體會到一點。否則的話,極樂怎麼講法?法身大士到事事無礙才叫極樂,這是漏盡比丘他的樂受。
古大德常常勸導我們,「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是什麼?就這些煩惱,它起來不怕,你要覺悟得快。覺悟什麼?把它轉過來。修淨土法門的人就用這一句佛號,貪心起來,立刻就發覺,阿彌陀佛把它取而代之,讓這個貪念不能再繼續增長,這個念頭馬上就消掉。不順心的事情,瞋恚心生起來,這念頭才一動,第二個念頭,南無阿彌陀佛,把瞋恚心伏住,這叫真修行。這種念佛人是真會念,你看念念把煩惱伏下去,伏久了煩惱自然就沒有了。不會念佛的人,口裡面念佛,心裡面還生煩惱,那不會念,他伏不住,讓煩惱把你念佛的功夫全破壞了。所以念佛功夫不得力,道理就在此地。由此可知,修行真的是要先斷煩惱,然後修行功夫就得力。用什麼方法來伏煩惱?還是要用佛教給我們的辦法。佛教的辦法很多,八萬四千細行,那都是方法。無量方法裡面,實在講,最殊勝的方法,最簡單的方法,最實用的方法,無過於這一句佛號。不管什麼煩惱起現行,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不論什麼事情,只要念頭才動,第二個念頭就是阿彌陀佛。這個好,一方面可以把煩惱伏住,另外一方面跟阿彌陀佛路線接上了,一向專念,求生淨土,這個線接上了,這是無比殊勝的修學方法。
「猶如漏盡比丘」。漏盡比丘,漏是煩惱的代名詞,因為你有煩惱,你的智慧漏掉了,智慧沒有了,功德沒有了。所以佛用漏來做比喻,像我們這個茶杯,茶杯如果有破損,有個洞的話,裡面裝的東西不都漏掉了?智慧、功德、法財全漏掉了。無漏它是完好的,是比喻這個,你的智慧功德圓圓滿滿、沒有缺失,稱之為無漏。
古時候就有比喻,譬如我們這個茶碗,這個茶碗盛茶的、飲料的,如果下面有破損,你盛的東西都漏掉,都漏失了。佛說我們的心就像一個盛水的杯子一樣,現在有煩惱,煩惱就是漏洞,你所修的這些功德全漏掉,這真煩惱,功德接不住。從哪裡漏掉?從貪瞋癡慢疑漏掉,這五個洞,這五個是大洞,還有小的,怨恨惱怒煩是小的。你看有大洞、有小洞,盛一點點東西都漏光。佛這個比喻是真好。那怎麼辦?我們必須把這個洞堵塞住,我們修的功德就能保存得住。所以漏是煩惱的代名詞。根本煩惱是貪瞋癡慢疑,隨煩惱怨恨惱怒煩,這東西平常不能有。可是這煩惱已經在自己心裡面生了根,隨時它會發作,當它發作的時候,你要有高度的警覺心,你才能防止。
我們現在一般講發作了,你現在煩惱發作了,貪瞋癡慢發作了,怨恨惱怒煩發作了,「使心連註,流散不絕,故名為漏」。這個煩惱發作的時候,它一個一個接著,這叫連註。
此地講的這個心就是念頭。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識」,這個話是真的,現代量子物理學家證實了,科學,最高的科學,證實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第一個念頭煩惱起來了,第二個念頭又是煩惱,第三個還是,煩惱連著發生,這個麻煩!你要曉得一彈指,譬如貪念,多少個貪念?三十二億百千念。單位是百千,百千是十萬,換算我們中國人的講法,三百二十兆,你看一彈指,你這個煩惱是三百二十兆。一秒鐘,一秒鐘我們彈得快能彈幾次?我相信有人可以彈五次,一秒鐘。如果一秒鐘彈五次,那多少個念頭?一千六百兆。一秒鐘裡頭一千六百兆個妄念,這個妄念全是貪,這個東西多厲害!貪、瞋恚、愚癡、傲慢、懷疑,五大煩惱。
「以聖智者斷盡此煩惱,稱為漏盡」。聖智,是佛陀教導我們的,這是智慧,要把這些煩惱斷盡。怎麼斷盡?就是放下,知道這些煩惱是假的,不是真的。你說為什麼要放下?它是假的,不是真的。你不放下,惹很多麻煩,什麼麻煩?六道輪迴的果報。你把它放下,六道輪迴就沒有了;你能夠把它迴向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就現前。我放下煩惱,什麼都不要,我就要往生極樂世界,就想親近阿彌陀佛,你一定如願得償。這個意思,善導大師教導我們,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應化在世間就這一個意思,沒有別的意思,就為這一樁事情,這叫一大事因緣。大事因緣是什麼?接我往生,幫助我脫離六道十法界,就為這個。你要承當,不要客氣,佛來是為我不為別人,我這一生就決定得度了。問題就是你敢不敢承當?不敢當,那就沒有辦法,你就去不了,你跟佛結了個緣,這一生不能成就;敢承當的,佛是為我來的,這個人決定得度,決定往生。
文章內容節錄自
《淨土大經科註》
《淨土大經解演義》
《大乘無量壽經細講》
《發大誓願(第二回)》
《淨宗朝暮課誦經文講記》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淨空法師之講演及開示。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02354105144600/permalink/938829598163710/?mibextid=Nif5oz
一切眾生本來是佛 英文
(All sentient beings are originally Buddh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