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是覺心,煩惱是迷,因為有煩惱,覺心就顯不出來。我們知道,覺心是自己的真心,是我們自己的本性,中國古聖先賢告訴我們「人性本善」,《三字經》裡的頭一句「人之初,性本善」,迷就不善,覺就善了。所以本善在大乘法裡面稱為本覺。中國古大德講本善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二一七集) 2010/12/1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217
《淨空老法師講述》: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二百六十八面第八行,新羅元曉法師,從這裡念起。
「新羅元曉師於《宗要》論無上菩提之心曰:一者隨事發心,二者順理發心。言隨事者:煩惱無數,願悉斷之;善法無量,願悉修之;眾生無邊,願悉度之。於此三事,決定期願。」
我們先看這一段,這是唐朝時候,現在的韓國,元曉師他在中國留學,是個很出色的留學生,回到韓國之後,成為一代的祖師。
《宗要》是他寫《無量壽經》的註解,稱為《宗要》,他在這上面給無上菩提心做了一個解釋。他也講隨事發心,順理發心,跟前面我們所讀的《往生要集》裡面所說的「緣事菩提心、緣理菩提心」很接近,意思都差不多。
言隨事,前面講的是四弘誓願,這個地方他只講三個,只講三句,意思跟四弘誓願也很接近,你看第一個,四弘誓願說「煩惱無盡誓願斷」,他此地說的,煩惱無數,願悉斷之。
由此可知,發菩提心不能不斷煩惱,為什麼?
菩提心是覺心,煩惱是迷,因為有煩惱,覺心就顯不出來。
我們知道,覺心是自己的真心,是我們自己的本性,中國古聖先賢告訴我們「人性本善」,《三字經》裡的頭一句「人之初,性本善」,迷就不善,覺就善了。
所以本善在大乘法裡面稱為本覺,中國古大德講本善,本善跟本覺實際上是同樣的境界,是一樁事情。
現在我們不善,不善是習性,因此教學就非常重要。教學最重要的,也就是第一個教學的目標,古人講宗旨,主要的,就是如何能夠保持本善而不迷惑;其次,已經迷失了本性,如何幫助他恢復本善,這才是教育真正的目標。
所以中國古時候教學,學生讀書志在聖賢,聖人那就是保住本善而不會變質,賢人一定是從不善回歸到本善,這是賢人、君子。
古時候教學,你看看,以這個為目標,跟大乘教裡面,煩惱無盡誓願斷。
第二,善法無量,願悉修之。
什麼是善法?
利益眾生的都是善法。
反過來,利益自己的都不是善法,這一點大乘教裡頭講得清楚。
你要問為什麼,為什麼我利益自己不是善法?我們想想,大乘佛法學的是什麼,終極的目標是什麼?
是要成佛。
大乘經佛常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現在不是佛了,為什麼不是佛?現在你為自己,你就是六道凡夫,錯了。為什麼說為自己就錯了?
《金剛經》是中國人必讀的,不學佛的人也喜歡讀,你看《金剛經》上半部講的破四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四相具足是六道凡夫,不再分別執著這個四相,你就入佛門了。
你要再問為什麼?
四相是假的,不是真的,執著假的不肯放下,這叫迷,
迷什麼?
就迷這個,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
斷煩惱,頭一關就是放下身見,就是破四相,什麼人破了?
《金剛經》說得很清楚,須陀洹就破了,小乘初果;
大乘,像《華嚴經》上所說的,十信菩薩初信位,初信位就是剛剛入門,好像小學,大乘裡佛教的小學一年級,就破了。
這一關不能破,你沒入一年級,你還在幼兒園,不是佛的正式弟子,這個一定要知道。
煩惱不破,善法就不能建立,煩惱障礙了善法、破壞了善法,道理在此地。
我初學佛的時候,我向老師請教,佛法殊勝,令人仰慕,有沒有方法讓我很快能夠契入?
老師告訴我兩句話,「看得破,放得下」,你就入門。
看得破是明暸事實真相,
放得下就是放下煩惱。
煩惱裡頭,頭一個是放下身見,無我,確實沒有我,六道十法界,執著這個我是假的,特別是六道,執著這個假我,永遠出不了六道輪迴。
所以諸位一定要知道,什麼是正法?特別是大乘裡面,純正純圓,那是什麼?
純淨純圓,《華嚴》、《法華》這是標準,我執沒有破,你就入不了門,這叫正法。
經論裡面,佛講得很多,須陀洹斷煩惱,斷哪些煩惱?
三界九地八十八品見惑,這個統統斷掉才能證須陀洹果,也就是十信菩薩的初信位。
佛在教學,把這些東西歸納,歸納為五大類,這容易教,也容易學。八十八品見惑,分為五大類,第一個是身見,第二個是邊見。身見就是執著身是我,這個錯了,身不是我。
邊見就是現在所講的對立,我跟人對立,跟事對立,跟一切法對立,我們今天講相對的。這是什麼?
這是所有煩惱的根源,從對立才起矛盾,從矛盾才產生衝突,衝突再提升就是鬥爭,所以今天的社會都講究競爭,這是搞六道輪迴,這決定不是佛法,佛法裡頭沒有競爭,佛法講六和,哪來的爭?
有爭的念頭、有爭的行為,那永遠搞六道輪迴,而且六道輪迴應該多分是三惡道。
你看人天,聖人君子他不爭,他講究讓,古時候我們中國人教學,教小孩,從小就教他讓,先是忍讓,慢慢學會了謙讓,提升了,謙讓,到高境界的時候,禮讓,讓到底!
哪有爭的這個念頭?
爭的這種念頭、這種行為,君子之所不齒,沒這種道理。
真正能夠放下邊見,放下對立,社會就和諧,衝突就化解了。
第三種叫見取見,第四種叫戒取見,這兩種我們可以把它合起來,中國人所講的成見,某人成見很深。
成見有兩類,屬於因上的成見叫戒取見,屬於果上的成見叫見取見,就是這兩個我們中國人合起來叫成見。
沒有成見的人,心地清淨,在這個世間一切可以就像普賢菩薩一樣,「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他什麼都好,沒有一樣不好。為什麼?
他沒有分別,他沒有執著。
最後一種叫邪見,就是除上面這四大類,不屬於這四大類,所有一切錯誤的看法就歸到這一類,叫邪見。
這個東西沒有了,才入佛門。
所以佛門不是說你研究多少部經,你持戒、行善、念佛,不是這個,與這個不相干,關鍵是你煩惱還有沒有?
它障礙自性。
諸位要知道,學佛終極的目的是明心見性,不僅僅是禪宗講,八萬四千法門,門門最後都是明心見性。
所以《般若經》上佛說得好,「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為什麼?
到最後都見性,沒有兩樣。
只是修學的方法不一樣,門道不相同,方向是一致的,目標是一個,這就是所說的佛佛道同,法門平等就這個意思。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2257555868/posts/4843556909062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