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從哪裡來的?慧從定來的,定就是清淨心、平等心。心要是能真正清淨平等,智慧就生了,所以它不是外來的。向外所學的這些知識全都變成智慧,叫後得智。(Wisdom comes from Samādhi)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四七五集) 2011/7/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475
《淨空老法師講述》: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六百面第五行,最後一句看起,經文:
『熾盛如火,燒煩惱薪』,從這句看起。下面這是註解,「火喻智慧,薪表煩惱」,
薪是柴火,智慧火能夠化解煩惱,表這個意思。
「菩薩智慧猛利,熾盛如火,斷除煩惱,如火燒薪」,
這是解釋這一句。
所以人生,智慧比什麼都重要,今天地球上出了問題,社會動亂,地球災變頻繁,根本的問題就是智慧跟知識。
現在人所求的全是知識,知識是外來的。古代中國與印度他們所求的是智慧,智慧是從內心發出來的,這兩個不一樣。
慧從哪裡來的?
慧從定來的,定就是清淨心、平等心。心要是能真正清淨平等,智慧就生了,所以它不是外來的。向外所學的這些知識全都變成智慧,叫後得智。
如果沒有定慧,沒有定,你學的再多全是知識,與智慧不相干。知識能發現問題,不能解決問題,只有智慧才能解決問題,沒有後遺症,所有問題能夠得到徹底的解決。
在東方亞洲這個地區,幾千年來世世代代都遵循這個方法,特別是中國,沒有出過大的動亂。在中國歷史上所記載的,外國人學中國歷史,對中國他不能不佩服,這麼大的國家,這麼多的族群,這樣長的歷史,國家統一而沒有解體,這是第一個奇蹟。第二個奇蹟,幾千年來長治久安。
所以有些外國人問,這到底是為什麼,他們為什麼能夠做得到?
這是人類共同的理想,他們做不到,中國人做到了。這是他們沒想到的,這就是智慧跟知識不一樣。
◎西方人搞知識,二十一世紀的知識,知識爆炸了,知識爆炸是因,地球爆炸是果。智慧不會爆炸,知識會爆炸,帶來的麻煩可大了。所以我們覺悟了之後,回過頭來我們搞智慧,問題真能化解。
我們在這一段經解裡面,我們會討論到這個問題。
所以這個提示好,
◎菩薩修行他主要就是求智慧。戒是手段,幫助你得定,定是樞紐,從定開智慧,智慧才是目的。所以東方人講開悟,講悟性。
我們小時候念小學的時候,老師對同學的觀察還很重視悟性。
這個小朋友有沒有悟性,有悟性要特別照顧,幫助他長成,成為人才。
悟性差一點,那就要教他技術,他將來有謀生的能力,有一技之長。
有悟性的,那就是從學術上,從聖賢典籍、佛菩薩經典裡面出類拔萃,真正悟入聖賢的境界。
所以,菩薩智慧猛利,用「熾盛如火」來做比喻,好像火燒得非常猛烈。
煩惱這就是柴火,丟到火裡面去,一下就被燒掉,智慧能夠化解煩惱,能把煩惱轉變為智慧。
就是我們用現代一句話,把知識轉變成智慧,他有這個能力,所以他能夠解決問題。
下面有一句經文說,『不著如風』。「風性流行」,
風的性質是什麼?
流動的,風是動的。
所以佛法講物質,
物質的本質是什麼?
四個現象「地水火風」,
這四個字都是比喻。
地是什麼?
它是個固體,你能夠看得見、摸得著的,這叫做地。
水是什麼?
它含著有濕度,現在講電,帶電,水是帶陰電,火是帶陽電。
火在中國古時候講,它帶的有溫度,有溫度、有濕度。
第四個性質,它是動的,它不是靜止的,動就用風來代表,風是動的,不動,風就沒有了。
現在這個現象,你看物理學家研究原子、電子發現了,確實中國人講的,這最小的物質它帶電,帶陰電、帶陽電,它動的,它不是靜止的。
◎佛在三千年前,沒有科學儀器,沒有顯微鏡,他全知道。
他憑什麼?
我們前面學過,天眼、法眼、慧眼,法眼看到事實真相,慧眼看到事實的真理。
成佛的時候還加個佛眼,五眼圓明,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五眼圓明。
這個五眼都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不是外來的。
釋迦佛講得好,「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講的是德相,一切眾生個個都有。
現在為什麼沒有了?
◎沒有了最大的一個因素就是欲望,欲望把佛菩薩害了,把佛菩薩變成凡夫。你看,貪瞋痴慢都從欲望起來的。
所以我們學佛、學聖、學賢,第一個條件要把欲望降低。
不能說你沒有欲望,沒有欲望你就不要學了,你就成佛了,你就成聖了。
知道你有欲望,
要把欲望降低,降到什麼?
生活能維持就好了,就快樂了。
孔子用我們一般人來說是小康之家,不富有,身分是平民,做官只做了幾個月,就被人趕下台了。平民身分,小康之家,生活勉強可以維持。
他的弟子顏回,物質生活條件就更差,住個破破爛爛的房子,遮蔽風雨。
吃飯、喝水,吃飯飯碗沒有,喝水水杯沒有,用葫蘆瓢,用竹簍盛飯。
這是學生當中生活條件最差的,但是學生當中沒有比顏回更幸福的。
幸福是什麼?
快樂是幸福,
快樂那沒有人能比得上顏回。
顏回快樂在哪裡?
◎樂道,老師所說的東西他全明白,不但明白,他受用到了。把老師所教的,能夠應用在生活上,能夠應用在日常處事待人接物上,我們今天講的活學活用。
這一點,夫子所有的學生比不上顏回。
為什麼他能夠活學活用?
他真懂,他就用上了;如果他學的沒有透徹理解,他有懷疑,他就用不上。用上那個樂是聖人之樂。
學佛把佛法真的搞透徹了,真用上在生活上,那是誰的樂?
佛菩薩的樂,
比顏回還要殊勝。
顏回的生活要跟佛菩薩比,他還好多了,他還有個小茅蓬可以遮風蔽雨。
佛沒有,佛住在樹底下,天天要搬家,佛只有三衣一缽。
佛的那個快樂,
顏回比不上,這是什麼?
◎對於宇宙人生徹底明白,徹底了解了。確確實實他在世間萬緣放下,一塵不染,起心動念都是智慧光明,他怎麼不樂!
一切眾生心裡所想的、口裡所說的、身所造的,前因後果,我們常講業因果報,他全都明瞭。
這個明瞭不是想像的,不是從理論、數學上推斷的,不是的,而是怎麼樣?
親眼看見的,五眼圓明。
他能看到一切眾生的過去,能看到一切眾生的未來。
只要這個眾生能相信,能聽得懂,他都教。
這兩個條件,能信、能聽得懂,叫有緣。
如果你不相信,你聽不懂,那佛就合掌對你祝福,他沒法子教你,希望你平安、希望你幸福。
為他祝福。
佛的心行值得人尊敬、值得人佩服,怨親平等,沒有分別。
所以不著,就是於一切萬法不要執著,像風一樣,就是「一切無住,亦無執著」。
住是什麼?
住是放在心上,
那你心有住了。
現在世間人,
心住在哪裡?
住在名利上,叫名聞利養,他起心動念想著這個,這個錯誤的。
為什麼?
這些東西是無常的,這些東西是短暫的,它不是永恆的。
就同我們旅行住在旅館裡面,旅館裡面所有一切設施,我兩天就離開了,你把這個地方放在心上幹什麼?
錯了!可以用它,可以受用它,別執著它。
◎我們能夠換一個心情,把這個地球當作旅館,我到這裡來度假的,來觀光旅遊的,這一切於我毫不相關,就不執著了。真是如此,這不是假的。
古人有所謂人生如戲,像一齣戲一樣,人生如一局棋一樣的。
凡是無常的,佛都教我們放下,包括身體,這身體是無常的,它有生老病死。
所以人要明白這個道理,人才懂得自愛。
自愛,自在哪裡?
㊙️身不是自己,性是自己,靈性是自己。靈性要迷了,俗話叫靈魂,實際上它不靈,它迷了,是迷魂,迷魂才到處投胎,到處搞這些把戲。如果它真靈,它就出六道輪迴。
什麼人靈?
阿羅漢以上,
阿羅漢就超越輪迴。
超越輪迴之後,一下就明白了,佛經上講的淨土、穢土,回頭一看六道輪迴,穢土,嚴重染污。他一覺醒來的時候,他到四聖法界,那是淨土,那個地方清淨,一點染污都沒有。
這是十法界裡上面的四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淨土。六道是染土,染污。
六道裡面有善惡,善是三善道,惡是三惡道,淨土裡頭沒有善惡。
換句話說,淨土裡面的眾生不造業了,都醒悟過來,不再造業。而且淨土裡面的人接受佛菩薩教誨,
為什麼?
佛菩薩幫助他再向上提升。
他才提升到第一個階級,好像讀書,學士學位拿到,再往上,碩士學位,再向上,博士學位,佛菩薩能幫助他拿到最高的學位。迷惑顛倒只有六道眾生。
◎這是學佛第一步,你看把這些道理搞清楚、搞明白,這叫看破。
無住、無執著,這就是放下。
無住、無執著,你自在了,你才真正享受到什麼叫幸福。
你只要有住、有執著,你不自在,為什麼?
你起心動念是貪瞋痴慢。
他起這個念頭。
如果把這個東西放下,欲望放下,起心動念是生智慧。
我們用最簡單一句話來說,起心動念是仁義禮智信,他動這個念頭。言語行為不離開這個準則,這是性德。
下面又給我們說,「以無著故」,因為他一切不執著,「行諸世界,自在無礙」,這個世界意思很廣。
世是指的時間,你看世這個字,它是三個十,我們中國古人講三十年叫一世,所以它指的是時間。
這三個十就是過去、現在、未來,它這樣說法的,這叫世;間是空間。
時間、空間裡面所包含的一切,一個都不漏,這個範圍就太廣大了。
在大乘教裡面講,十方諸佛如來無量無邊的剎土,統統包括在裡頭。
每個世界都有十法界,那是一尊佛的教化區,他能夠「自在無礙,如風行空」。
這個信息我們要留意,我們現在的活動空間這麼小,真的像春蠶作繭自縛,把自己捆綁起來。
什麼原因?
記住,一個是住,一個是執著,就不自在。
住是什麼?
我心裡有。心裡要是沒有,又不執著,你就像菩薩這麼自在,你的生活空間是無量無邊,這叫大自在。
底下一句說,『法音雷震』,這一句是經文。
「經云:佛語梵雷震。雷音遠聞,震驚世間」。
你看多少人怕雷,一打雷都嚇到,找個安全地方去躲避,說明什麼?
說明雷的威力。佛說法的音聲這個裡面充滿智慧、充滿德能,所以他有很強大的威力,用雷來比喻。雷震驚世間,「以喻法音,能覺群迷」。
你看眾生,無量劫來迷惑在六道,確確實實沒有出頭的日子。佛看到了,憐憫這些眾生,講經教學幫助這些人破迷開悟。
◎佛幫助眾生有他的善巧方便,沒有善根的人給他種善根,種善根有許許多多的方法,最好的方法就是今天講的藝術。
你看雕塑的這些佛像、菩薩像,這都是藝術,大家看了非常歡喜。
縱然一個完全不相信佛的,他看到這麼高度的藝術品,他欣賞。他欣賞,這個印象就印在阿賴耶裡頭,所謂是一歷識田,永遠不會消失,這就是他的善根。
如果他接觸多了,他看多了,他善根就多了。
有善根,以後有緣,他也來聽聽這什麼個道理,原來這裡頭還有道理,聽聽道理,聽懂了他就覺悟了,他就回頭。
所以這許許多多的,今天講文藝,都是接引眾生的方便,是佛的德能裡面的一種。
不同根性的眾生,用不同方法來接引。
所以眾生多,種類千差萬別,文化不一樣,善根不相同,這才像觀世音菩薩在「普門品」裡面講的三十二應。
㊙️三十二不是數字,
那是密宗裡代表圓滿的。
密宗裡,十六、三十二、二十七,這都是他們代表圓滿的。
在顯教裡面用七代表圓滿,《華嚴經》上用十代表圓滿。
這部經裡有顯、有密,有大乘、有小乘,有宗門、有教下,它都全了,《無量壽經》裡頭都全了。
◎所以《無量壽經》雖然分量不多,它稱為大經。
就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它統統具足,這裡頭都有,這才稱為大經。能覺群迷。
『覺未覺』,「覺未覺者,使未覺之凡夫得以覺醒。」
這是釋迦牟尼佛他一生所做、所教的,對於這個地球上的眾生做出最大的貢獻。
當年在世,他不收學費,他是義務教學。
他的法緣殊勝,法緣殊勝不是偶然的,他在這個世間常常來、常常教。
㊙️在《梵網經》上佛告訴我們,他這一次出現在地球上是第八千次,所以跟這個地球上的眾生特別有緣分。
還有一些不能接受的,不想聽的,那是什麼?
那是業障特重的人。
有沒有緣?
有緣,要沒有緣就遇不到,他還是遇到了;遇到了不相信,掉頭而去,他還是有緣分,沒有緣分的根本遇不到。
所以我們了解,這是聽了佛這個教誨,佛不會欺騙我們,欺騙我們有什麼意思?
毫無意義。
◎人騙人總有個目的,總有個企圖,要沒有企圖,沒有目的去騙人,這個人神經病。你看釋迦牟尼佛像神經病嗎?
能講出這麼多道理出來,這不是一個神經病能講得出來的。
大智慧,了解眾生根性,種種善巧方便來誘導。
能覺群迷,覺未覺者,讓沒有覺的凡夫都能夠覺醒過來。
底下一句,『雨甘露法』。
這個雨念去聲,作動詞,就是從上面降落下來叫雨,這當降落下來講。
甘露法,甘露是忉利天人的飲料,大概是最好的飲料,也是最有養分的。
佛學辭典裡有註解,以為是天上的不死藥,換句話說,這個飲料可以能幫助人長生不老。
秦始皇大概對這個非常嚮往,到處找也沒找到。
甘露法比喻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為一切眾生講經教學,所以「此以甘露喻佛之教法」。
「甘露使人起死回生」,這是講天人的甘露。
「佛之教法,能令眾生永斷生死,得大涅槃,故曰甘露法」。
永斷生死,
是不是沒有生死?
有,你對於生死是一回什麼事情了解,不再恐懼、不再憂慮,正常現象。
六道裡面輪迴,捨身受身確實就像脫衣服、換衣服。這個衣服髒了,換一件;這個身體用了幾十年,不好使用了,換一個。愈換愈殊勝,等級不同,愈往上去你換得就愈好。
這就說穿了,根本就沒有生死這回事情,生死是你把事實真相看錯了,你誤會了,確實沒有生死可得。
再說
這個世間到底有沒有災難?
說實在話,沒有災難。佛講一句話講得非常非常好,只有因果的酬償。你種的善因,一定有善的果報酬償給你;你要做了惡因,那一定有災禍來酬償給你,這是這麼來的;你什麼都不做,那什麼就沒有。
真的叫「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這個前定就是,今天一飲一啄是過去生中所修的,所修的善惡。
我們這一生所做的善惡,來生要得果報。一轉眼就是來世。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2257555868/posts/pfbid0i4QCTnc67vmth96ZDwD8jr8682fYkAzM1rBoVFPbztDzDixMpAPuMVMSXWjxAvJYl/?mibextid=Nif5oz
慧從定來的
(Wisdom comes from Samādhi)
智慧來自三昧
三摩地/三昧(Samādhi)
慧從定來的 英文
(Wisdom comes from concentration)
智慧來自專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