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明是什麼?對於一切法的真相不知道、不明瞭。所以佛把這樁事情稱它作根本煩惱,所有一切妄想都從這裡生起來的。如果你對於事實真相通達明瞭,你就不會有妄想,正是因為不知道才胡思亂想。(Avidyā - moha - Ignorance)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四八0集) 2011/7/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480
《淨空老法師講述》: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六百零二面第一行:
「亦表十波羅蜜,能摧十種煩惱,成十種真如,便證十地」。
我們前面學習十波羅蜜學到第四,現在我們繼續看第五,「禪度三行:
禪,梵語具云禪那,華言靜慮。此禪度有三種」。
就是六度裡面的禪定波羅蜜,禪定這個名詞是梵華合譯,禪就是禪那,這是梵語,定是我們中文,因為禪那有定的意思,所以古大德翻譯把它合在一起,翻為禪定。
禪那它有靜慮兩個意思,靜就是靜止,就是定的意思,他定裡面有境界,不是空無所有,他有境界,所以有慮,也就是定中有慧,慧中有定。
禪定也有三種,
第一種叫「安住靜慮」。
底下註解註得很好,很簡單,「亂想不起,深入禪定」。
禪定有深淺不相同,
這是禪定的正意。
亂想不起,
哪些是亂想?
無明是亂想,無明很盛。
無明是什麼?
對於一切法的真相不知道、不明瞭。
所以佛把這樁事情稱它作根本煩惱,所有一切妄想都從這裡生起來的。
如果你對於事實真相通達明瞭,你就不會有妄想,正是因為不知道才胡思亂想。
最微細的胡思亂想就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甚至於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沒有感覺到。
我們有沒有感覺到我們起心動念?什麼證據證明我們現在起心動念?
這個證據就是有現象。
彌勒菩薩告訴我們,
這個現象從哪來的?
現象從起心動念,
起心動念就是講的波動。
世尊問彌勒菩薩,
「心有所念」,
這是說凡夫,凡夫動一個念頭,這個念頭很粗,我們自己知道動個什麼念頭,看到喜歡的東西,動念頭了,喜歡它,不喜歡的,動念頭了,討厭它,喜歡、討厭都是動念頭;
念頭更深的,想控制它、想佔有它,這都是念頭。
佛就問,
像這樣的念頭,
它裡頭有多少個細念?有幾念?有幾相?有幾識?
彌勒菩薩回答說,
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三十二億百千念我們把它算一算,就是三百二十兆,這一彈指三百二十兆,三百二十兆個念頭。你看看,如果我們在一秒鐘來算的時候,那一秒鐘裡面就是有一千六百兆,一分鐘六十秒,一分鐘多少念頭!一秒鐘就一千六百兆了。
這個念頭一斷的時候,一斷相就沒有了,相是虛妄的,這從念頭起來的,所以有相就有念頭,無相就沒有念頭。這就很明顯的證明你有念頭,你念頭太微細,你自己不知道,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此地講的亂想不起,包括這個根本無明,就是這些細念,細念、粗念統統都在裡頭。大定,細念沒有了,那是很深的大定,像經上告訴我們,八地以上,八地菩薩以上,九地、十地、十一地、妙覺,他們在那個大定當中這些微細的念頭都沒有了,一切眾生微細的念頭他都知道。他自己沒有了,他才能看得到別人的,他自己有就看不到別人。所以定功深的人知道定功淺的人,定功淺的人不知道定功深的人。真正講我們講出世間禪定,世間禪定不談它,世間禪定是四禪八定,道理是一樣的。譬如初禪,他能知道欲界的定,欲界哪些人有定?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有定,初禪對他們的定知道,但是初禪不知道二禪,二禪比他高,二禪知道初禪,不知道三禪。由此可知,阿羅漢能知道欲界天人的定,四禪八定,他不知道菩薩的定,菩薩比他高。阿羅漢的定是什麼?見思煩惱不起,不錯了,換句話說,阿羅漢不會起身見,也就是說不會執著這個身是我。這個不用到阿羅漢,須陀洹就放下了,須陀洹把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了。八十八品見惑歸納為五大類,頭一個身見,第二個邊見,第三個見取見,戒取見,最後一個邪見,這些統統斷了。我們在前面學八正道的時候學過,八正道第一個正見,正見就是見惑斷了,正思惟就是思惑斷了。所以八正道前面兩個是阿羅漢的境界,後面是大乘菩薩的境界。剛剛破見惑,小乘初果,大乘十信位裡面的初信菩薩,這個我們讀《華嚴經》知道。這些明白之後,曉得自己在佛法修學當中是什麼樣的地位,好像我們爬樓梯一樣,我們知道在第幾層,上面還有,不斷要向上提升,不能夠止於這個地方,止於這個地方就錯了,要勇猛精進,所以精進就是提升。我們就知道,菩薩亂想不起,是什麼?塵沙煩惱不起。到佛的地位,無明煩惱不起,這是亂想。深入禪定,這是禪定的本意。後面兩條是禪定的起用。所以禪定是活活潑潑,不是死的。
第二「引發靜慮」,這是禪定的意思,「智慧現前,生諸功德」。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個第二就是智慧開了,禪定當中智慧開了。智慧開了並沒有把定失掉,如果智慧開了,定沒有了,那個不是禪定,那個不是戒定慧,那就有問題,那不是真正智慧。真正智慧一定定在慧中、慧在定中,這是真正智慧。不是智慧現前定沒有了,那叫大錯特錯。還有,定當中有戒,不是說得定之後戒沒有了。那麼你就曉得,定開了智慧,戒有沒有?戒有,戒叫什麼?道共戒,開悟了,戒跟道融合在一起。得禪定的時候,戒跟定融合在一起,叫定共戒。不是說沒有了,戒融入禪定當中,禪定開智慧,禪定融入智慧當中,所以智慧裡頭決定有定、有戒。沒有戒定的智慧叫狂慧,不是正慧,這不能不知道,千萬不能搞錯。所以它生諸功德。如果慧現前,沒有定、沒有戒,它生諸煩惱,怎麼呢?他亂想起來了,因為他有定、有戒,沒有亂想,生功德,生功德才能辦事。
第三個是「辦事靜慮」,「謂功行圓成,利益眾生」。菩薩示現在六道、示現在十法界,無論是順境是逆境、善緣惡緣,他決定不失戒定慧,慧能辦事,戒定協助慧,它不亂,這叫真功夫。這個與自性相應,與性德相應。所以這十波羅蜜的境界一定要知道,知道了才知道我們是不是得到,我們是不是真的在行禪定波羅蜜,真的禪定還是假的禪定。通常講六度,後後勝於前前,後面必定都包括前面。前面是什麼?前面有布施、有持戒、有忍辱、有精進,全都有,絕對不會失掉的。我現在在第五層樓,下面四層一定有;沒有,這一層就不存在。你有布施,未必能持戒、未必能忍辱,不一定有它。可是你有持戒,決定有布施,你就決定能放下;你有忍辱,你決定有持戒,後後勝於前前。此地講十波羅蜜,沒有例外的,最高的第十,一定包括前面九個,圓滿的。這是菩薩道,這不是小法。
第六「慧度三行」,這是講般若,「此慧度有三種」,就是般若波羅蜜,梵語稱般若。第一種,「生空無分別慧」,「謂平等照了俗諦之法,無生滅相」。生是眾生,也就是萬法,眾緣和合而生稱之為眾生。凡是眾緣和合而生的現象,諸位想一想,哪一樣不是眾緣和合而生的?我們人這個身體,粗說就分成五大類,色受想行識,這五大類和合,眾緣和合現的這個身相,這粗說。我們初學佛的時候,前輩的老和尚這樣教我們,我們也就全盤接受。現在我們知道了,我們知道比他們多了。現在我們知道佛所講的五蘊和合,這是基礎。這是什麼?是所有一切現象的根基。色受想行識,在今天科學講的三種現象,我們可以稱它作自然現象。因為一念不覺,這個現象就出來,這什麼東西?阿賴耶。阿賴耶的四分,法相宗說的,阿賴耶的業相,科學稱它作能量;阿賴耶的見分,科學家稱它為信息;阿賴耶的相分,科學稱它為物質,阿賴耶的三細相,這叫阿賴耶。這是什麼?這真的,宗教裡所說的造物主,整個宇宙都是它造的。它會變,阿賴耶會變,為什麼?阿賴耶有思有想。只要有思想,這個五蘊就隨著念頭起變化。四聖法界是它造的,六凡法界也是它造的。四聖法界純淨純善的意念,就成為淨土,就成為聖人;六凡裡面完全是染污的,善惡混雜,不清淨的相。三善道是善念變現出來的,三惡道是惡念變現出來的,全是念頭,沒有離開念頭。
能造十法界的是五蘊,觀世音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照見五蘊皆空,五蘊不可得。他照見是什麼樣子?就是彌勒菩薩所說的,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你看念念成形,這就是色,形皆有識,每一個物質現象裡頭都有受想行識,它是離不開的。一秒鐘一千六百兆分之一,那個裡頭有色受想行識,今天被科學家證實了。科學家很偉大,很了不起,這是宇宙的奧祕,被他揭穿了。這個奧祕並不是祕密,是深密,不是普通人能夠知道的。古時候沒有這些科技文明,他想用科技工具是沒有的,沒有這個東西。古時候怎麼發現的?禪定,甚深禪定裡面看到了。禪定是現量境界,不是比量。今天科學家他沒有禪定,他用機械,他用科學的技術,用儀器,發現到,看到了,這也很了不起。知道有這個東西存在有好處,這個好處是什麼?知道佛經上所講的是真的不是假的,把它證明了。所以生空無分別慧,生空就是惠能大師所說的「能生萬法」。遍法界虛空界一切法體性是什麼?是空,是了不可得,《般若經》上講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一切法就在面前,身也是一切法之一,這個意思太深,八地菩薩見到,當然得受用,七地以前沒得到。
像我們現在,我們現在是解悟,明白了,不是證悟,不是證悟就是不得受用,明瞭、知道有這回事情,不得受用。根據佛所說的,七地之前都是解悟,不是證悟,八地證悟了。證悟所得到的受用跟佛一樣,八地以上這五個位次得受用了。得什麼受用?徹底放下,真的不再起心動念,就像袁了凡一樣。《了凡四訓》很多同學讀過,袁了凡能夠跟雲谷禪師在禪堂裡面坐了三天三夜不起一個念頭,那是定。是不是真的定?不是,不是佛法的定,他是定。因為佛法的定裡頭,靜它有慮,他有靜,他沒有慮。也不容易!雲谷禪師對他讚歎佩服,凡人做不到,三天三夜坐在那不起一個妄想,讚歎他功夫不錯,你怎麼修的?了凡先生說我沒功夫。你為什麼不起個妄念?我的命給孔先生算定了,我起妄念也沒用,所以算了,乾脆不起妄念。雲谷禪師哈哈大笑,我以為你是聖人,原來你還是個凡夫。那就是什麼?那有定,那個定是無想定。也不錯,世間禪定,四禪天的無想定,他什麼都不想了,命給人算定,想也是妄想、白想,何必去想它?所以了凡先生是無想定,不是佛家的禪定,佛家禪定裡頭有境界,有靜有慮,他有靜沒有慮,這就不一樣。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2257555868/posts/pfbid0FMNa2cbh5QUTM3poi7rhoBfkFYaU136wkfRLiZa6ZJkS1VxsMwUg44Nt1t1fVXfsl/?mibextid=Nif5oz
無明 英文
(Ignorance - Avidyā - moha)
無知
無明(梵語:Avidyā,巴利語:avijjā),又叫做無明支,佛教術語,名煩惱的別稱,為明的相反詞;為十二因緣之首位,一切苦之根本。因對法界不如實知見,所以造作顛倒的行為;即闇昧事物,不通達真理與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的精神狀態。亦即不達、不解、不了,而以愚癡為其自相。泛指無智慧、愚癡。[1]俱舍宗、唯識宗立無明為心所(心的作用)之一,即稱作痴(梵語:moha)。
說一切有部將其列入大煩惱地法。
標籤:
淨土大經, 無明, 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