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得一,萬事畢】佛法是一,多絕對不是佛法。千經萬論到最後歸一真如心,無量法門也是歸一真如心,萬法歸一。歸一,這個一的念頭都沒有。有一個一的念頭,那還是起心動念,那還是迷,那不是真的一。真的一的時候,一的念頭都沒有,圓滿的回歸自性。(all things return to the one)
[淨土大經解演義](四八四)-2
《淨空老法師講述》:
隋唐的時候賢首國師講《華嚴經》,講到重重無盡的這個境界,皇上聽不懂。賢首國師很聰明,讓皇上在大殿,寶殿外面院子裡建一個八角亭。這皇上很容易,馬上立刻叫工人建個八角亭。
建好之後,賢首國師說,八面用八個鏡子,上面一個鏡子,地下也鋪的是鏡子,那個時候是銅鏡,讓皇帝進到八角亭當中去站一站,你就看到重重無盡了。
他真的到亭子裡一看,恍然大悟,你看鏡子照鏡子,重重無盡,用這個方法讓他領悟到重重無盡的意思。宇宙的祕奧,神祕、奧妙,我們一般人無法想像。
不動地的菩薩,經裡有這一句話,「一真如心」,就不動了。
禪宗裡頭說,「識得一,萬事畢」,一切事情就圓滿。這個一就是此地講的一真如心,這真心。
因此佛法跟非佛法,
我們怎樣認知?
那就是佛法是一,多絕對不是佛法。千經萬論到最後歸一真如心,無量法門也是歸一真如心,萬法歸一。歸一,這個一的念頭都沒有。有一個一的念頭,那還是起心動念,那還是迷,那不是真的一。真的一的時候,一的念頭都沒有,圓滿的回歸自性。
回歸自性到底是個什麼樣子?
我們可以這樣說法,我們的物質(身體)跟遍法界虛空界的物質融成一體,我們的受想行識,就是精神意念,科學家講的信息場,我們自己這個信息場跟遍法界虛空界的信息場融成一片。
還有一個,念頭,釋迦佛問的三樁事情,問彌勒佛,心有所念,這一念當中有幾念?問了這個。這個念頭是什麼?
這個念頭是今天科學家講的能量,從能量場變現出信息場,從信息場變現出物質的這個現象。
所以物質現象、精神現象(我們也可以說心理現象),還有一個自然現象,波動是自然現象,就是阿賴耶的業相,信息場是阿賴耶的轉相,也就是阿賴耶的見分,物質是阿賴耶的境界相,也叫做相分,科學能夠達到這裡。
但是科學能發現遠不如八地菩薩,八地菩薩知道得透徹,科學是看到邊緣,看到個模糊景象,哪有八地菩薩那麼清楚!八地得受用,科學家不得受用,看到這個現象,自己沒法子受用,八地菩薩得受用。
這個得受用就是我剛才講的,跟遍法界虛空界融成一體,所以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波動他都收得到,一切物質現象的波動他也收到,這三種波動都屬於波動,自然現象、心理現象、物質現象,全都知道。
賢首國師的《還源觀》,《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那裡頭有個妄盡,妄不盡就還不了源,妄盡才還源。
妄盡是什麼?
不起心、不動念了,完全回歸到自性。我們做到不起心、不動念,回歸自性,沒有盡其際,沒有得到全體的大用,而我們得到一部分,科學家連這一部分都得不到。
所以方東美先生說佛法是高等哲學。哲學家縱然達到這個邊緣,不得受用。現在我們知道,它不但是圓滿的哲學,它也是究竟的科學,科學、哲學都達到最圓滿的這個狀態,這是佛經,這是自性。真正了解宇宙人生跟自己到底是怎麼回事情,全搞清楚、搞明白了,是一不是二。所以同體大悲生出來了,這性德,無緣大慈生起來了。
在宇宙當中能不能找到一個跟自己沒有關係?
找不到。
真正明白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跟自己是一體,不是一家,一家不是一體,確確實實是一體,他能不關心嗎?
關心,沒有起心動念,高明。
幫助你,幫助你離苦得樂,幫助你破迷開悟,也沒有起心動念,真高明!無為而無所不為,無所不為實際上是無為,無為跟無所不為是一不是二,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去悟,去了解它,去體會它。
我們怎樣才能夠契入這個境界?
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去修鍊。我們今天所知道的這個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兌現,把我們過去錯誤的想法修正過來,錯誤的看法修正過來。
什麼是錯誤的?
有想都錯了,無想也錯了;看法,有看法錯了,沒看法也錯了。
為什麼說錯了?
因為你有起心動念,你有分別執著。所以佛教導我們,放下執著、放下分別、放下起心動念,正確的。
你要問他,
為什麼我要放下?
你不放下你在迷,
你見不了性,
你放下了馬上見到。
八地,我們可以說徹底放下了。上面還有四層,那就是說他的無始無明習氣,無始無明習氣四十一品他還剩下三品,九地、十地、等覺,還剩下三品,這個三品是最後的三品,要是斷盡了,他就回歸常寂光。
回歸常寂光,就是從你一念不覺而有無明起,這個起點,你轉了一圈又回到起點,大循環,又回到這裡,圓滿了,成佛了,這是真正成佛,究竟圓滿,妙覺如來。
楞嚴會上富樓那尊者,富樓那是阿羅漢,向釋迦牟尼佛提了個問題,等覺菩薩功行圓滿,證得妙覺位,他還會不會迷?又回到原點,還會不會再迷?
佛說不會。
為什麼不會?
他完全經歷過,全部了解,最初是一念不覺,現在是完全覺悟。你成佛了,永遠不會再變成凡夫,圓證三不退。
所以不動這兩個字太重要,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當中就是要學個不動,這是很難做到的。
從初地,從歡喜到不動,第八個階段,不動太重要,不動就是禪定。
所以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是修不動,門門都是修禪定。
我們用什麼方法修禪定?
用執持名號。
心才有動,阿彌陀佛,不管我的念頭是善是惡、是染是淨,念頭只要一起,覺悟了,真心裡頭沒有念頭,怎麼辦?
統統歸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還是一念,可以,這一念帶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再把這個念頭放下,你就圓滿了。
今天阿彌陀佛這一念不肯放下,是對的。
如果阿彌陀佛這一念也不要了,那你就變成無想定,功夫學成功了,無想定。
無想定的果報在哪裡?
在四禪無想天。無想天就好比這個人掉到黑洞去了,完全被無明裹覆住,包覆住了。
將來壽命到了,定功失掉,到哪裡去?
到阿鼻地獄。錯了,那是一個惡趣,走錯路了。
禪定,我們中文翻譯為靜慮,靜是不動,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它裡頭有觀照,它有智慧,智慧起作用是照,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只是他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叫禪,所以他心是定的。
無論是善緣是惡緣,這人事關係,好人跟壞人,境界裡面是順境還是逆境,他就像在定中看螢光幕一樣,看電視畫面一樣,自己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看得清清楚楚這是慧,如如不動是定,定中有慧,慧中有定,這是法身菩薩。
有定沒有慧,阿羅漢、辟支佛。
有慧沒有定,六道凡夫,這個慧不是真智慧;
真智慧一定有定,從定中生是真智慧。
沒有定的智慧,佛法有個名詞,叫世智辯聰,八難之一,佛家講的八難,八難裡有這一條,叫世智辯聰,記問之學。
這人很聰明,記得很多,看得很多,廣學多聞,博聞強記,古代少正卯這一流的人物,很多很多,那個不是真慧,真慧有定。
所以慧加上定,我們可以這樣說法,現代人講知識,沒有定的智慧就叫知識,知識加上定就叫智慧,有定的知識就是智慧,沒有定的智慧就叫知識。
這是什麼叫知識、什麼叫智慧。
我們從見聞覺知上,有定的見聞覺知是智慧,沒有定的見聞覺知是知識,這樣分別也可以。
我們再看下面第九「善慧地」,這裡要著眼的就是善。
「謂既得真如之體」,誰得真如之體?
不動地,八地菩薩證得真如的體,體什麼也沒有。
惠能大師講的那五句,那就是真如之體,體相作用他都說到了。它發妙用,這個妙用是照。
「凡所照了,悉是真如」。這個智慧善,在他的境界裡頭法法皆如,法法都是真如,萬法皆如,沒有一樣不是真如,虛空是真如,所有一切抽象概念也是真如。
相宗祖師將一切法歸納為六百六十法,這是彌勒菩薩造《瑜伽師地論》,將一切法歸納為六百六十法。
天親菩薩覺得六百六十太多,初學的人接受不了,再把六百六十法歸納成百法,歸納為一百,初學就方便。
所以百法展開是六百六十法,六百六十法展開是無量無邊的法。
善慧地菩薩看一切法皆是真如。
「經云:發真如用,名善慧地」。
這個慧是自性裡頭真實智慧流露,你才見到法法皆如,法法皆是,哪裡會迷?
我們今天這個是,那個不是,這個好,那個不好,錯了!
這什麼?
這完全墮在虛幻的境界當中,全是妄念、邪思邪見,沒有看到一切法的真相。
為什麼萬法皆如?
佛在經上常講萬法唯心,心是真如,萬法從哪來的?
心現的,真如所現的,真如所現的,它不是真如誰是真如?
古大德有一個比喻,比喻得好,「以金作器,器器皆金」。
我們用黃金做成器皿,做成各種不一樣的器皿擺在你面前,全是黃金,黃金塑的佛像,黃金塑的一個小狗,黃金做個蝴蝶,黃金做個爬蟲,全是黃金,你見到佛像會拜它,你見到小狗很好玩,這玩具,黃金也可以做個鬼相,做個魔鬼,你看到魔鬼你討厭它,全是黃金,價錢一樣,都是最高藝術品。
十法界依正莊嚴全是自性變現的,自性好比是黃金,變現的十法界依正莊嚴是一不是二。
誰看到?
九地菩薩看到,善慧地見到了。
所以善慧地是老師之道,師道,九地菩薩是老師。
凡是九都是老師,十信位裡面的九信,導師位,十住裡面的九住,十迴向裡面的第九迴向,十地裡頭的第九地,都是法師位,他可以教人,沒有問題了,不會把人教錯,因為他看到法法皆如。
所以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小貓小狗本來是佛,蚊蟲螞蟻本來是佛,樹木花草本來是佛,山河大地本來是佛,你在地上捏一點泥土,本來是佛,這是九地菩薩的境界,所以他發真如用。
發是從這裡發生,從這裡發起,這就是自性的大用,前面講的妙用。
他見到一切法的體相用,體是真如,相是幻相,幻相有作用,這個作用裡面就造業,有染有淨、有善有惡。
因為造作,所以產生許許多多的現象,那個現象是什麼?
果報,十法界依正莊嚴是自己造的,參透了沒有一樣不是自作自受。
你成佛是自作自受,你變餓鬼、變地獄、變畜生還是自作自受,人天裡面享福也是自作自受。
最重要的是明瞭,明瞭什麼?
他不糊塗了。
他在地獄,願不願意在地獄?
願意在地獄。
幹什麼?
在地獄度地獄眾生,他覺悟了,他也是地獄身,度同類的眾生。他如果在畜生裡覺悟了,他是畜生裡的菩薩,度畜生道的眾生。他要是投胎投了一隻小螞蟻,他是螞蟻裡的菩薩,就度螞蟻那一類的眾生。
菩薩無處不現身,他在任何地方他都得自在,真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無論在哪一道。
在無情亦復如是,他變成一棵樹,變成一棵小草,他能度那些樹木花草的神靈,為他們講經說法。
要知道樹木花草比人難度,為什麼?
它執著比人深。
山河大地是更難度,執著最深了。它不執著不會變成那個樣子。
所以我們明白這些道理,心要放下,量要放大。
我們本來的心量是含容空有,你看那個《還源觀》上三種周遍第三說的,「含容空有」,含是包含,我們的心包含太虛,心包太虛,容是容納,量周法界,沒有一樣不包容的。
迷得愈深,心量就愈小,覺悟得愈徹底,心量就愈大,到不動地的菩薩,量周法界。
心包太虛,量周法界,是八地以上的心量。
自性本來是這個樣子,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這個認知真相大白。
最後「法雲地,謂菩薩至此第十地,修行功滿,唯務化利眾生」。
自己修行圓滿在八地跟九地,圓滿了,圓滿之後那就是普度眾生。
唯是唯一,沒有第二個。
務是作務,就是他的事業。
他的事業是什麼?
教化眾生,教化利益眾生。
「大慈如雲」,
法雲是這麼來的。
雲有覆蔭的意思,夏天陽光很大,有一片雲彩遮住太陽,我們就感到陰涼,取這個比喻菩薩大慈大悲。
「雖施作利潤」,利益潤澤眾生,「而本寂不動」,這句話重要,菩薩有沒有起心動念?
沒有,度化一切眾生沒起心、沒動念。
那我們要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教化眾生,他有沒有起心動念?
給諸位說,沒有,真沒有,行住坐臥都是如如不動。
大乘經上有兩句話,
「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
那伽是梵語,指的是龍、是象。龍我們沒見過,象見過。
你看大象那個樣子,行住坐臥真的都像在定中一樣,取這個做比喻。
菩薩教化眾生,無論在哪一道,行住坐臥也在定中,定中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
教化眾生的威儀是自性自然流露,言語也是自然流露,決定沒有通過思考。
我想想應該要跟你怎麼講,那是凡夫,那個不是地上菩薩。
只要明心見性,他決定沒有思考,決定沒有說我想一想,沒有,這個境界不可思議。
不想他就能知道?
對,因為他完全知道。你不問,不問他什麼都沒有。
不問的時候什麼狀態?
就是惠能大師講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這個狀態。他確實具足,不顯。
如果有緣,那就能生萬法,自然生的。
法性不可思議,真心不可思議,真心不亂,我們今天講它有體系,思惟的體系,組織的體系,一點都不亂。
境界的現前不是自己,是隨順眾生,眾生喜歡什麼,他自然就現什麼,自己沒有起心動念。
極樂世界怎麼成就的?
法藏比丘那個時候起心動念,到法藏比丘成佛的時候他世界自然現前,真不可思議,我們無法想像。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2257555868/posts/pfbid0NegJB9pri8hhFKvwwQYgLtWbwGYeW8Y8rN8mSi8fC7uj1yQVwDiG1qccgm7fhtV9l/?mibextid=Nif5oz
萬法歸一 英文
(all things return to the one)
萬物歸一
(All things are unified)
萬物皆統一
@玄一就是道:
就像一滴水回歸大海
標籤:
識得一萬事畢, 大道至簡萬法歸一, 一真如心, 回歸自性, 一體, 妄盡還源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