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經戒都勸導我們持戒念佛。 我們念佛沒有持戒,這個持戒至少「五戒十善」,真有「五戒十善」,老實念佛,沒有一個不成就。(Five Precepts- The Ten Good Deeds)
《淨空老法師講述》:
所以戒律從哪裡學起?
這些年來我們提出來了,從《弟子規》學起,從《感應篇》學起,有《弟子規》跟《感應篇》的基礎,你學三皈五戒十善不難,可以能跟古人並齊,不會在他之下。
如果不從《弟子規》,那你就沒有根,這根之根你沒有,你的成長速度會很慢,也可能你退心,這一條路你走不通。
於是我們才真正認識《弟子規》跟《感應篇》的重要,有這三個基礎,《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你就決定能生淨土。
為什麼?
你是善男子、善女人,帶業往生得有這個條件。
人都做不好,你怎麼能到極樂世界去作佛?
你想到極樂世界作佛,先把人做好。
好到什麼程度?
好到你確確實實有能力生欲界天,你得有這個能力。
《弟子規》跟《感應篇》可以幫助我們生欲界天,來生不失人身那是肯定的,那一點懷疑都沒有,你決定不墮三惡道,這在佛法是保證你不會墮三惡道。
如果這個基礎沒有,學佛也不一定會墮惡道,很難講,看你臨命終時最後一念,如果最後一念還是貪瞋痴,三惡道去了。
臨命終時親情不能放下,這是貪愛,財產不能放下,都是障礙,都屬於貪,貪墮餓鬼道,愚痴墮畜生道,瞋恨墮地獄道。
為什麼印光大師在《文鈔》裡囑咐人送往生,八個小時不要去碰這往生的人,他斷氣八個小時連他的床都不要碰它,離它遠一點?
怕他發脾氣,怕他生氣。
八個小時一般來說神識沒離開,雖然斷氣了,沒離開,就是說他有知覺,八小時之後神識離開了,那個沒問題。
為了安全起見,最好是十二個小時,或者十四個小時,那很安全了,決定沒事情了。
這個規矩要懂、要遵守,不要一會去摸他,一會去摸他,如果他一發脾氣,你們這麼討厭,你摸他,他痛苦,一發脾氣就把他送到地獄去了,那就變成冤家了,他會恨你。
印祖說的這個話決定不是假話,我們要有這種常識。
戒要認真去做,
要做得很乾淨,
明淨清潔,
明淨是講心,
清潔是講行,
以自莊嚴。
持戒淨潔,譬如琉璃,
琉璃是比喻,透明的,講琉璃瓶,我們今天很多用水晶,在佛法裡,琉璃是翡翠這一類的,我們一般講翡翠,透明的綠色的稱為琉璃,
佛經上講的玻璃就是水晶,古時候沒有現在這種化學做的玻璃。
所以玻璃就是指水晶,琉璃是指翡翠,這是寶玉。
《梵網經》,這個也是一乘大經,可惜沒有完全傳到中國來,只有一品傳到中國,
「菩薩心地戒品」,
裡面有「
戒如明日月,
亦如瓔珞珠」,
這是用比喻,
「故曰:戒若琉璃。」
「內外明潔。
內者指心意,意業清淨,起心動念悉離垢染」,這是內心,
「外者威儀具足,德形於外,內外悉潔,故其言說令眾心悅誠服」。
這是效果,持戒的效果,人家對你尊重、對你尊敬,你說的話別人願意聽,別人願意去照做。
這個戒不就很簡單嗎?
戒就是我們把佛的教誨表演出來、做出來,這就叫戒。
現在我們談到受戒,
受戒能得戒嗎?
不能。
這話不是我說的,誰說的?
蕅益大師說的。
蕅益大師是明朝末年、清朝初年的人,三百多年前的人,將近四百年。
他老人家是研究戒律的,我們淨土宗的祖師,精通戒律,在當代那個時候有人稱他為律師,他說中國從南宋以後就沒有比丘。
南宋之後,元、明,元一百年,明大概三百年,就沒有比丘,所謂比丘叫名字比丘,有名無實,也就是說比丘戒做不到了。
如果想真正得比丘戒怎麼辦?
他講了,修占察輪相,依這個方法去修,自己修自己可以得到。所以他有《占察經》的註解。
只有用這個方法,真正懺除業障,戒相會現前,有感應。
不用這個方法,戒壇裡面是有名無實。
可是戒壇要不要參加?
要。
為什麼?
佛經上講得很清楚,沒有受比丘戒,比丘戒不可以看,比丘戒、比丘尼戒,不是比丘、比丘尼不能看他的戒本。
為什麼?
不是祕密,不是不能見人,是怕你造罪業。
你沒有看,你對比丘、比丘尼很尊重,尊重是功德,你種福,你看了之後,你覺得他這裡也做得不對,那也做得不對,你就批評他,你對他的尊重心失掉了,那你就造口業了,你造口業的時候是你在造業,你將來受果報,佛是為這個原因不准你看。
但是有一個例子可以看,你看全部《大藏經》就能看。
為什麼?
你了解,你看比丘、比丘尼不如法,你不會說他,你還是非常恭敬,修你的福報,是這個原因。
不是有什麼祕密,
佛法裡決定沒有祕密。
密宗也不是祕密,那是什麼?
深密,理太深,
不是一般人能懂。
所以它是深密,不是祕密。
佛法大公無私,哪有祕密!
所以戒律裡面最重視的是意業清淨,我們老實念佛,我們這心裡只有一句佛號,除一句佛號之外統統放下,你說他的戒清不清淨?
清淨了。
不管他受不受戒,
他戒都清淨了。
這叫什麼?
這叫定共戒、道共戒。
你心裡只有阿彌陀佛,
你怎麼會有過失?
所以一句阿彌陀佛,
三聚淨戒統統清淨了。
確實有念佛的念佛人,連三皈依都沒有受過,他念佛往生了,臨終的時候佛來接引。
你說他有沒有戒定慧?
統統具足了。
所以我們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這就是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
沒受三皈五戒,你把《無量壽經》、《彌陀經》聽懂了,真正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菩提心是什麼?
菩提心就是阿彌陀佛,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那叫大菩提心,圓滿的菩提心。
你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還不就是為了要親近阿彌陀佛嗎?
現在阿彌陀佛在你心裡,你的心跟阿彌陀佛已經變成一體。
像中峰禪師在
《繫念法事》裡所說的,「
我心即是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即是我心;
此方即是淨土,
淨土即是此方」。
你能把這兩句話真做到,真兌現了,那你有真實功德。
不但你自己將來決定往生作佛,你現在住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沒有災難。
為什麼沒災難?
心淨則佛土淨。你一個人住在這裡心清淨,你的佛土清淨,別人住在這裡他沾光了,別人心不清淨,你清淨,沾光了。
這就是我們中國古人說,「一個人有福,連帶一屋」,享他的福報,沾他的光!
戒經裡面告訴我們,這個地球上出現一個僧團,整個地球都沾光。
這個僧團什麼?
六和僧團。
幾個人?
四個人。四個人真正修六和敬,這四個人不管是在家、出家,僧團不一定是出家人,在家學佛四個也一樣,四個人,那個功德就救全世界,就救了地球。
我從明白這個道理,就非常留意,想找四個人,找了五、六十年找不到。
兩個人都要吵架,怎麼和合?
沒有法子,四個人不能不吵架,不能不鬧意見。
真正念阿彌陀佛的,把阿彌陀佛放在自己心上,一個也沒找到。
實在找不到怎麼辦?
求自己,別求別人,我自己要做到。做到真快樂,什麼災難都沒有了。
為什麼?
災難現前的時候到極樂世界去了,佛決定到時候他就出現,他就來接引你。
我們念阿彌陀佛,句句聲聲都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這都是真的不是假的。
對這個世間親情要放下,名聞利養要放下,欲望要放下,這東西障礙,還有你學的這些東西也要放下,你不放下是所知障,全是麻煩。
這些東西真搞清楚、搞明白了,我們遵守戒律,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到大徹大悟再廣學多聞,這就對了。
沒有大徹大悟不可以廣學多聞,善財童子在《華嚴經》五十三參教給我們的。
你看他在沒有徹悟之前,他跟文殊菩薩,文殊是他的老師,在老師會下成就定功,成就了根本智,根本智是般若無知,把所知障放下了。
根本智得到之後,遇到緣,智慧自然生起,變成什麼?
變成無所不知。
這個時候老師就叫他去參學去,完全開放了,去參學,五十三參。
五十三參是什麼?
成就後得智,後得智是無所不知,他學得快,一看就明白,一聽就明白,一接觸就明白,一點都不費力氣。
佛門裡面有一位大德曾經表演給我們看,龍樹菩薩,這是印度人。
釋迦牟尼佛滅度六百年他出現在世間,他所證得是初地。
別教的初地等於圓教的初住,他的境界跟惠能大師是平齊的,是相等的。
他把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這廣學多聞,統統來學習,花多少時間?
三個月。
如果沒有得根本智,三十年都開不了悟,你都沒辦法。
你看他開悟之後,三個月,我們相不相信?我們看到《六祖壇經》,相信了,一點懷疑都沒有,他一聽就懂了。
惠能大師聽無盡藏比丘尼念《大涅槃經》,那個分量很大,只聽當中幾段,他全明白了。
聽法達禪師念《法華經》,《法華經》很長,二十八品,念到第二品的時候,不要再念了,我全懂了。
這種學法,那《大藏經》三個月沒問題,真可以學得了。
一部經不必全部看,看幾篇就行了,他不要從頭學到尾,不需要。
我跟李老師學《華嚴經》,這是在台中最後一個課程。
我也曾經跟諸位說過,《華嚴經》八十卷,我學多少?
學第一卷,我只聽他講第一卷,後面我全會了。
他在台中講,我到台北講,幾個月之後我超前了。
為什麼?
他一個星期只講一個小時,我一個星期講三次,一次是一個半小時,我一個星期講四個半小時,他一個星期講一個小時,所以不到一年我就超過他了,我沒開悟。
沒開悟都有這個能力,那開悟還得了!
這是佛法修學的祕訣,這個方法傳到中國來了,儒學到了,道也學到了。
所以這「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儒釋道三家共同承認,都講求戒定慧,守規矩,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得三昧,最後開悟,有大悟、有大徹大悟。
所以戒是基礎,決定不能夠疏忽,疏忽成就就非常困難。
一般成就那是世間的學術,就是知識,你在佛法裡頭得不到智慧,你沒有辦法得到法喜。
佛法非常明顯的效果就是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煩惱、憂慮、牽掛這些東西一掃乾淨了,清淨心現前了,這是第一步的功夫;
平等心現前,那是第二等,那菩薩境界;
到後面這個覺,覺就是大徹大悟,法身菩薩境界,就是佛境界。
底下一段說,「擊法鼓,建法幢,曜慧日」,這幾句是講利他。
「《會疏》曰:法音高響,猶如鼓聲。威德摧邪,猶如勝幢。慧日照迷,猶如杲日。」
下面這是念老的話,《疏》的意思是「法鼓喻菩薩法音,醒眾遠聞。
法幢喻菩薩威德,摧破邪惡。
如嘉祥師曰:
建幢是戰勝之相,
譬說法降魔得勝也」。
這個地方要加一點解釋,鼓的音聲遠聞能振奮人心,所以古時候打仗衝鋒的時候一定擊鼓,鼓鼓起來的勇氣向前衝鋒。
這個地方舉比喻,比喻說法,講經教學,這就好比是鼓的聲音。
威德摧邪,這是下面的這一句,講的法幢。
所以講經教學能夠振奮人心,讓別人聽到的時候覺悟了。
未必是真覺悟,
聽的時候受感動。
這是什麼?
這是你覺悟的緣,覺悟的因是你自己心性裡本有的般若智慧,沒有這個緣,你心性裡頭本有的智慧不能現前,用這個緣把它帶出來,是這個意思。
所以你悟入的全是自己智慧,都不是外來的,自己有的。
這就是《華嚴經》上佛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
如來是自性,每一個人都有自性裡面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能、圓滿的相好,一切眾生平等平等。
我們跟諸佛如來平等,我們跟蜎飛蠕動平等,我們跟餓鬼、地獄也平等,只是他們迷得比我們還深,他們很不容易覺悟。
佛說了,六道裡面人道比較容易覺悟。
天道為什麼?
天道沒有苦,苦少,樂太多了,他不想修行,他去享受去了,所謂是富貴學道難,他天天享受去了。
三惡道學道困難,為什麼?
就相當我們所謂是貧窮修道也難,他三餐飯都吃不飽,哪有心思來學道?
所以人道在當中,並不很快樂,但是也不是很苦,小康之家,有苦有樂,比較容易覺悟。
這就是得人道特別可貴,人身難得,佛道難聞。
得人身不容易,得人身最可貴的就是有機會聞佛法,有機會悟入佛法,那這一生到人道來就沒有白來。
遇到淨土法門,那就無比殊勝,遇到這個法門,來生要脫離輪迴、要脫離十法界,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作佛去了,這就對了。這個世間人間天上全部放下了,不要了,大梵天王讓位給我,摩醯首羅天王請我去當天王,幹不幹?
不能幹,一幹就錯了。
成佛的機會不容易遇到,當天王的機會很多,決定不能幹。
所以你要認識清楚,愈認識清楚你的心愈堅定,不會再改變了,決定成佛去,你在這一生在人道得到的是大圓滿,能夠回歸自性。所以這是比喻法鼓,振奮人心。
威德摧邪,你有智慧、你有道德,邪魔會遠離你而去,不敢接近你。
反正是邪魔來擾亂你,是自己德行不夠。
小乘法裡面有降魔,八相成道有降魔,大乘法裡頭沒有。
為什麼?
大乘法裡頭說魔也是佛,魔來考驗你,有邪魔來擾亂說明什麼?
我自己德行不夠,我修得不好。
遇到這個情形,自己要更懺悔,更要勇猛精進,魔就離開了,魔佩服你。
你愈是害怕他,他愈欺負你;
你不在乎他,認真的反求諸己,改過自新,魔佩服。
所以大乘,魔也是佛,是佛是魔是自己一念,自己一念正,魔就是佛,自己一念邪,佛也是魔,所以大乘無佛亦無魔。
這是正確的,為什麼?
境隨心轉。
真的果然是心地裡頭只有阿彌陀佛,你看到所有一切境界全是阿彌陀佛,你看到山河大地都是極樂世界,境界轉了,不必等到極樂世界,現在就能轉,你才會真相信。
信心不堅定,不能學大乘。
法幢,建法幢,
法幢就是戰勝之義。
古時候戰爭打勝仗回來,建法幢。
這是屬於旗幟,但是它的旗幟是圓形的,長形的這叫幡,圓形的叫幢。
有一點像什麼?
飛機場那個風筒,像那個樣子。
諸位在大陸上有很多寺廟裡頭有,它掛在大殿,圓形的,那叫幢。
古時候寺院都有旗桿,旗桿很高,它不是掛國旗的,它就是掛這些幡幢。
如果這個寺廟今天講經,掛幢,幢是講經,喜歡聽經的人一看到他自然就來了。
所以從前沒有宣傳東西,只有用這個。
掛幡,今天有法會,有這些法會活動是掛幡,掛幢是講經。
這都是通知一些愛好的人。
所以佛不招生,佛是讓你自己來,你喜歡來。佛非常謙虛,不敢說我有能力教你,為什麼?
你本來是佛,我們都一樣的,我哪有能力教你?
你自己來的。
現在人要招生,拉信徒,宗教有拉信徒,佛門裡不許可。
但是佛教這麼好,
怎麼樣介紹給別人?
那就是佛門弟子要把佛所教的東西表演出來讓別人看,別人看到很好,你怎麼這麼好?
我在哪裡學的,跟佛學的。
佛是怎麼樣?
這就引起他主動來請教,而不是被動的,佛是用這個方法。
所以寺院裡面講經有規矩、有威儀,法會也有規矩。
那是什麼?
像舞台,表演給大眾看的,人家看了很歡喜,慢慢的引導他來學佛。
所以不許可你去通知、去邀約別人,用幡幢來表示,這是佛法接引大眾的善巧方便。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98268456959277/permalink/8341362762649765/?mibextid=Nif5oz
五戒十善 英文
(Five Precepts- The Ten Good De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