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法師:布施在於心量,不在於錢財多寡
社會大眾相信佛說的人做了,沒有盡力,沒有盡心盡力去做,所以得福不如經上所講的果報,為什麼?你沒盡力。我們看到有很多人,修福的人,看到他有業障,他業障轉不過來,於是就讓別人懷疑;他常常做慈善善業,常常做好事,他自己的業障沒轉過來,佛菩薩沒保佑他;反而引起社會大眾,對佛法修學喪失了信心。
他修福為什麼轉不過來?
沒有盡力,他有十分的力量,
只用一分的力量去修福,
那怎麼能轉得過來?
我們看到現在世間許許多多富貴人家,在社會上大企業家,富商鉅子。過去我在台灣,有一段時期台灣的瑞三煤礦的董事長請我講經,在他家裡講,他把家裡一個廳布置一個講堂,大概可以容納一百多人,李建新居士,在台灣很有名。晚年的時候得老人痴呆症,求生不能,求死不得,大概拖了十幾年才走。
為什麼他轉不過來?福報太大,財富太多,做這一點小事對他來講九牛之一毛,何況做得沒有真誠恭敬心,所以業力轉不過來。如果是如佛在經上所說的,你要盡心盡力的布施供養,什麼樣的業障都消掉。
你想想你財富是不是真的統統捨掉?
捨不掉的,愈捨愈多,世間人不相信。我有一千萬財產,我捨一萬就了不起,我今天做一萬的功德,千分之一,他就覺得很值得驕傲,比別人都做得多,怎麼能轉他的業?他要拿全部財產統統捨掉去修福,後面財富立刻就來。
你要問這個話有沒有事實來做證明?
有,春秋時候的范蠡就是個好例子。這是越王勾踐的大臣,絕頂聰明的人,他幫助越王勾踐打敗吳王夫差,復興自己的國家,他深深明瞭勾踐之為人,這個人可以共患難,不可以共安樂,國家有難的時候密切合作,沒有災難的時候他有嫉妒心,不能容人,他了解。國家一恢復,他就偷偷的跑掉了,改名換姓,他改名叫陶朱公,做生意、做買賣。從小生意做起,沒有幾年發大財,發了財之後全部救濟貧苦,全部捐掉了;從小本生意再做起,沒幾年又發了,三聚三散。
從這個事實證明佛所講的話沒有錯,
你命裡頭有多少財富怎麼丟都丟不掉,
你丟乾淨了沒幾天它又來了,
命裡頭有的,哪裡會丟得掉?
今天世間人不相信佛的話,
認為我這麼多財富丟掉之後,
明天吃飯誰給我吃?
我明天日子怎麼過?
想到明天,想到明年,
想到還有一輩子,想到還有子子孫孫,
就一毛都不肯拔了,
這是個錯誤的思想。
不肯捨,福報很快就享完,享完之後後續沒有了,那才叫真苦,他不懂得愈施愈多。
世間人信佛的人,
實在講信佛的人很差勁,
為什麼這麼差?
佛法的道理了解得不夠透徹、
不夠深入,信心沒建立起來。
這個原因還是我們這些出家弘法的人沒有盡到責任,沒講清楚、沒講明白,一個沒有清楚、沒有明白的人,聽到法師講就相信,那個難!有,不是沒有,那是過去生中的善根福德因緣成熟。
雖然不了解,
老師父給我講的我相信,我相信他,
他肯真幹,這個人少,不多。
多數人都是
「信者施不盡力,不信者全不能行」,
兩句說盡了世間眾生相。
下面他是引事證,《譬喻經》上說兩個故事,這兩個故事諸位自己去看就行,我們在此地不必多說。我們舉范蠡這個故事,這是中國人讀書人都知道的。在過去中國大陸供財神,供財神供誰?供范蠡,很有道理。現在供財神,我不曉得供誰?也許財神換了人。在台灣是把關公當作財神,很沒有道理,關公跟發財有什麼關係?沒道理。關公是講義氣,確實義薄雲天,是個知恩報恩的人,這一方面值得提倡,值得人尊敬;說拜關公會發財則未必。因為在歷史上去看的時候,讀他的書,他與發財好像沒什麼關聯,請關老爺去當財政部長人請錯了,請他當國防部長可以,請他當財政部長就錯了,他不是個理財的人。請范蠡作財神爺非常有道理,他真的是發財有道,他有方法,他那個方法跟佛講的沒有兩樣,一個道理。
我們學佛要把理搞透徹、搞清楚,然後信心建立,真正肯幹,自求多福,所以你要圓滿的福報,你只要如理如法的修學。財布施你的財用不會缺乏,也就是你物質享受,即使在大災大難當中,你也不會缺乏;法布施得聰明智慧,有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無畏布施裡面第一採取素食,素食是無畏布施,絕不傷害一切有情眾生,不食眾生肉,培養慈悲心,無畏布施。心地慈悲,小動物看到你都很歡喜,不會傷害你,會跟你很親近。
第二要常常存心,
全心全力幫助一些苦難的人,
這都是屬於無畏布施。
他沒得吃,我們供養他飲食,
他離開恐怖、離開憂慮;
他沒有衣服穿,我們送他衣服穿,
使他能夠保暖,不怕挨凍,
這也是無畏布施;
凡是幫助眾生得到身心安穩,
都是屬於無畏布施,
果報是自己健康長壽。
今天大陸同胞遭受這麼大的苦難,
我們應當全心全力去做,不怕捨,
知道捨得愈多得福愈多。
註解裡面在末後的倒數第五行,最後一句,「行道之人,不但持戒禪誦,亦當布施作福」,這是佛在經上說的。教導後世的弟子學生,你們在行道修行,不但是要持戒、參禪、讀誦大乘,這是你日常的功課,「亦當布施作福」,你要懂得常行布施,財、法、無畏三種布施都要做。接著我們看「《大愛道經》云,今世滅罪,後世得申」,申是伸張。
「有財不施,世世受貧」,這是什麼?
吝嗇。吝財就得貧窮的果報,吝法就得愚痴的果報,吝惜無畏布施就得病苦災難的果報。
這個世間人所有的一切受用怎麼來的?
你相不相信?信不信佛說的?
果然要相信,
我現在貧窮趕快要修布施,為什麼?
才能夠脫離貧窮。
貧窮,我沒有東西施,
你再想想有沒有?
我今天吃都吃不飽,
吃不飽我願意餓一餐,
把我這一餐省下來布施給別人,
你也行了布施,哪有不能施的?
真正有布施供養的心,布施供養的事,
前面講「一塵一毛、一沙一渧」,
布施的事很少,心廣大、心真實,
果報就不可思議。
所以佛給我們開的道路,
貧賤之人也能修布施得大福報,
這個天道才公平。
接著說「
故入道必以智慧為本,
智慧必以福德為基」,
這兩句話講得好,不能夠偏在一邊。
偏在一邊佛經上有兩個故事,修行人一個人偏重在修智慧,一個人偏重在修布施,這兩個人來生果報現前,偏重修智慧的這個,修禪定、修智慧的,證得阿羅漢果,這不錯了。
雖然證得阿羅漢果沒福報,
常常到外面去托缽沒有人供養,
「羅漢托空缽」,挨餓,很苦!
誰知道你證阿羅漢?
人家看到你就討厭,
沒有緣分,沒人供養他。
修福的人倒是不錯,但是落在畜生道,
變成一個大象,投胎投一個大象。
這個大象有福報,
是國王最心愛的乘騎,
國王出去都乘這個象,
這個象那當然供養的好,
多少人伺候它、餵它,
出門滿身披著瓔珞,珠寶披了一身,
「修福不修慧,大象掛瓔珞」,
福報大了。
佛教給我們福慧雙修,所以成佛,
佛稱二足尊,足就是滿足、圓滿,
二是兩種,
一個是智慧圓滿,
一個是福報也圓滿,
所以佛是福慧雙修。
佛沒有教我們不修福,
你要認為佛教我們不修福,
你就完全錯了,
那佛怎麼能稱為二足尊?
但是佛常常警惕我們、警告我們,
修福不要享福,怕享福迷了;
如果你享福而不迷,行!
那佛也贊成你享福。
所以到什麼時候可以享福?
明心見性之後可以享福,為什麼?
不會迷,見性不會迷了。
這是大乘跟小乘不一樣,
大乘菩薩可以享福,
小乘聖者不可以享福,享福他會迷,
所以小乘,佛讚歎苦行。
我們在佛的弟子當中可以看到,
大迦葉尊者修苦行,「頭陀行第一」,
而迦葉尊者出身是大富長者,
他不是貧窮之人,出家之後修苦行,
吃人不能吃的苦頭,
他歡喜、他樂意,給初學人做個榜樣。
在《華嚴經》裡面我們看到善財童子,
那是代表大乘的,享福的,
善財童子出生,他家裡面、院子裡面,
樹草都變成金銀琉璃七寶,
那是表大乘法。
大乘是可以享受,他不迷,
大小乘的境界不相同。
我們是什麼樣的根機?
雖然學的是大乘法,
實實在在說連小乘的根機都不如,
我們完全是凡夫,這個要知道。
凡夫要不念佛求生淨土,沒路可走,
千萬不要以為學了大乘法,
以菩薩自居、以菩薩自豪,
到處驕傲,那就必墮惡道,
這是自己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瞭,
自己確確實實是凡夫。
大乘經我們讀了、聽了,
增長不少的見聞,
如果真聽懂、真覺悟,
應當發心認真努力去修學,這就對了。
本文節錄自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第39集
🙏祈願師父上淨下空老法師。法體安康。續佛慧命。正法久住。南無阿彌陀佛!
🙇♂️隨喜功德分享此文。皆悉回向給文章、圖片原作者(佛友大德)和眾讀者(佛友大德)及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
📢感恩南無阿彌陀佛。閱讀開智慧。分享好文。利人利己。正法流通。功德無量。
淨空法師慈悲開示:
【布施在於心量,不在於錢財多寡】
https://www.facebook.com/174740705889585/posts/4231523626877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