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性就是自己本人,禪宗裡面所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你的本來面目,你本人。佛法的教導沒有別的,恢復自己本來面目而已,換句話說,找回自己。眾生是迷失了自己,佛教給我們找回自己,這就是佛法。
淨空老法師慈悲開示
界限本來沒有,是錯誤的觀念。 你到哪裡找?
找不到!
這就是講的分別執著,分別執著不是事實,是抽象錯誤的觀念。
多少的煩惱,多少的爭執,多少的罪業,從這個虛假錯誤觀念裡面產生的,太冤枉了。
所以佛教我們把一切分別、執著捨掉,我們這個心跟虛空法界一樣大。法界是真心,真心就是法界;於一切法都不執著,世間法不執著,佛法也不執著。
現在人學佛,還有人一定執著西方阿彌陀佛,東方琉璃世界藥師佛,還在執著,學了佛還在那里分界限。
如果你仔細去反省,去思惟一下,阿彌陀佛的界限跟藥師如來的界限在哪裡,你能說得清楚嗎?
說不出來。
不但這個說不出來,倓虛法師在佛七裡面講開示,他舉一個例子,以前在東北他辦個學校,校長學佛,曾經問他一個問題,西方極樂世界跟我們娑婆世界這個界限在 哪裡?
老和尚有智慧,叫他自己迴光返照,叫他自己去觀察。
這個校長也很聰明,他想來想去,好像這個界線是找不到的,為什麼?
心性是一,是一體,一體裡面怎麼可能找出、畫出一個界線?
老和尚給他印證,
沒錯,確實沒有界限。
不但阿彌陀佛西方世界跟我們娑婆世界沒有界限,同樣一個道理,十方所有一切諸佛剎土都沒有界限。
剎土在不在?
在,決定是有的。
界限呢?
界線找不到,這奇怪了。
好比我們這個講堂這麼多盞燈,一個燈、一個燈的位置確實是有,你們能不能找到這個燈的光跟那個燈的光界限在哪裡?
找不到!
諸佛剎土亦復如是。
諸佛剎土如是,我們自己心地光明亦復如是。
我們每個人心地光明,就是本性裡面的智慧德能,跟十方一切諸佛世界所有諸佛菩薩、一切眾生沒有界限。
沒有界限,你自己在那裡畫界限,這是錯誤,這就是我們為什麼會迷惑顛倒,天天在那裡胡思亂想,這叫無明!
無明怎麼起來的?無明就是你胡思亂想起來的。無明幾時有的? 你幾時胡思亂想,幾時就有無明。你幾時什麼都不想了,無明就沒有了。所以佛給你講老實話,無明無始,沒有開始。你打個妄想症就有了,不打妄想就沒有了,沒有開始,也就沒有終了。
這些事實的真相,必須到一心不亂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有一切疑慮都冰消了。 這是講修一心重要。
所以說老實話,許多聰明才智不如一個老實念佛的老太太,人家真的會念到一心不亂,真的會一切諸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她也不跟你說,為什麼?
跟你說了,你也不相信,跟你說了,你滿腦袋的佛法,你還說她說的不對。 人家證的是真的,現量境界。 你胡思亂想,搞了一肚皮的佛學,實在講遠遠比不上老太太,人家得一心。
這就是俗話說:
聰明反被聰明誤。
聰明人可憐,
經上講「可憐憫者」。
可憐憫者不是那些老太婆、老公公,是那些自以為聰明智慧的人,那種人可憐,天天在研究經論鑽故紙的那些人,佛說可憐憫人。
這是講
體是寂靜的,
有體才有用。
所以求智慧必須求到根本智才會有後得智,根本智是無知,無知心才清淨,心就定了。
所以般若智慧、根本智慧是清淨心,就是六祖講的「本來無一物」,這是「般若無知」;起作用的時候是「無所不知」,不起作用的時候無知。
諸佛菩薩一天到晚「無知」,你問什麼他答什麼,那叫「無所不知」,雖然答覆你,他還是無知。
他不是想一想,「你這個問題我想想研究研究,我怎麼該答你」,那就完了,那他有知。
他是無知來答覆有知,答覆得非常巧妙、非常恰當,沒有一個問題不能解決。
所以無知是真實的智慧。
無知是什麼?
那個清淨心把宇宙一切萬事萬物照得清清楚楚,像一面鏡子一樣,大圓鏡智。
大圓鏡智就是無知,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是有知,就是「無所不知」,沒有大圓鏡,怎麼會有前面那三種智慧?
心裡起一個念頭就不是圓鏡,那個鏡子就骯髒落灰塵,就障礙了;像水一樣起了波浪,作用就失掉了。
心要清淨,要乾淨、要不起波浪。
不起波浪就是講「如如不動」,乾淨就是「一塵不染」,清淨的意思。
拿《無量壽經》經題來講,
不動就是「平等」的意思,
「不染」就是清淨的意思,
經題上「清淨平等覺」,
「覺」就是根本智,
從根本智起後得智,
才有平等性智、
妙觀察智、成所作智。
「平等性智」是大圓鏡智的作用,這是講知宇宙人生一切的道理,知道理;
「妙觀察智」知一切萬事萬法,知道一切事;
「成所作智」是能力、技巧, 他可以辦一切事,可以成就一切事。
由此可知,關鍵在大圓鏡。
怎樣把自己的大圓鏡顯露?
老實念佛。
這個法門妙,別的法門說起來很複雜,未必聽得懂,縱然聽懂了也很難修。
「老實念佛」這四個字,只要你肯老實,你念到功夫成片,那個受用就相當可觀;
念到一心不亂,
那就入佛菩薩的境界。
就貴在「老實」這兩個字,老實去唸,老實就是心裡沒有雜念,有念就不老實了。
『恆沙』是講用,萬用恆沙,恆沙是比喻多,恆是恆河。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說法,大部分的時間在恆河流域。
凡講到數目多,他老人家常用「恆河沙」來作比喻。
恆河很長,比中國長江、黃河還要長。
恒河沙像麵粉一樣,很細。
恒河裡多少沙!
這是比喻作用無量無邊。
『廣無際限』,
「際」是邊際,
「限」是限量,
沒有邊際、沒有限量,
它的作用太大了。
我們娑婆世界是真如本性變現出來的,西方極樂世界還是真如本性變現出來的,《華嚴經》裡面講無量無邊恆沙世界,講得再多還是這個真如本性變現出來的,沒有能夠超越自性之外,你就曉得自性的功德真正是無量無邊。
自性就是自己本人,禪宗裡面所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你的本來面目,你本人。
佛法的教導沒有別的,恢復自己本來面目而已,換句話說,找回自己。
眾生是迷失了自己,
佛教給我們找回自己,
這就是佛法。
由此可知,佛法跟我們的關係是多麼密切,它不是在找外面的東西,而是找回自己。
所以,心外求法都叫做外道。
我們天天在經典裡面去找佛法,這算什麼?
還是算外道。
因為你在經典裡找到東西,這是釋迦牟尼佛講的法,不是你自己的,這就是外道。
你在《疏鈔》裡面找的,《疏鈔》是蓮池大師作的,《演義》是古德法師作的,這是他們的東西,你在這裡面去找,也是心外求法。
怎樣才算是佛法?
依釋迦牟尼佛的東西,祖師大德的東西,把自己的自性引發出來,這是佛法。
好像這兩支蠟燭,一支蠟燭是點燃的,一支蠟燭是沒有點燃。
沒有點亮,永遠不要一點,跟著他走,這叫心外求法,那不是自己的。
你必須藉著他的光把自己的光點亮,那就對了,那叫佛法。
我們要藉釋迦牟尼佛的光明,這經典文字是光明,藉蓮池大師、古德法師的光明把自性這個光明點燃,恢復自性光明,這叫做佛法,這才不辜負佛菩薩、 祖師大德弘法利生。
如果你不會,把他們的東西就認為是佛法,永遠跟著人家走,三世諸佛都流眼淚喊冤枉! 錯了。
佛法是開發自性光明,
不是依賴別人。
所以我們展開《阿彌陀經》,《阿彌陀經》是誰的《阿彌陀經》?
是自性《阿彌陀經》。
雖然這是釋迦牟尼佛講的,可是擺在我們面前,把我們自性《阿彌陀經》也引發出來,我們的《阿彌陀經》跟釋迦牟尼佛講的《阿彌陀經》無二無 別。
就好像兩支蠟燭一樣,點亮了,這兩個燈光無二無別,光光互照,分不出哪個光是哪一支燭光,分不出,完全融為一體,這叫做學佛。
學佛要從這個地方去學,你才會得到真實的受用,才會法喜充滿,才會得到真正的享受。
《無量壽經》講三種真實,你統統得到,「真實之際」就是性空,「住真實慧」、「真實之利」,你全都得到了。
『曾何算數可得評量者哉』,可見得超越數量,數量不能局限它,還有什麼好計算的,用不著了。
由此可知,所講的這些數量都是佛的方便說,都是佛所說的俗諦,從俗諦反過來體會真諦。
這個意思《華嚴》裡面有,歐陽竟無居士的《以俗說真之佛法》就是講這個道理,就是說明佛說法的善巧,佛說法的義趣。
你要懂得,
才能體會佛所說的真實義;
你要不能體會,那隻是皮毛文字上的意思,這個錯了,這個所得到的是佛學常識。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二0一集)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201
阿彌陀佛🙏🏻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1276273048/posts/pfbid038JLGvh1rS5uQ5UY156VRZAD1XMLom4y6Eo5ZEKc8oB9g28ysC5tJfaEvceFf5tRVl/?mibextid=Nif5o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