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聖先師孔子 萬世師表|淨空老法師開示:今天是至聖先師孔子聖誕。孔子「十五有志於學」,立志學聖賢,三十成就了,所以「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踰矩」。十年十年成就向上提升,無不是以身教為主,言教是輔助。
諸侯對他很尊重,
但是都沒有重用他,
於是在六十八歲時,
回到老家專門教學,
把自己的抱負、智慧、理念
和德能讓學生繼承下去,
世世代代起了作用。
孔子七十三歲過世,
後世尊崇孔子為「大成至聖先師」,
這是我國最古老的一個教育家,
談到教育以他為代表。
他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賢,
成果卓著。
夫子之德
(一)溫良恭儉讓
夫子有五德,令學生讚歎效法的,
溫良恭儉讓,待人處世
溫和、善良、恭敬、節儉、謙讓。
後世讀書人,
都是以溫良恭儉讓來要求自己,
這是讀書人德行的標準。
夫子一生勤奮好學,
終成聖人,千秋萬世受人尊敬。
(二)忠恕
孔子一生所作所為,
弟子們讚歎說: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是忠恕的表率、典型。
忠是講「用心」,
「忠」字上面是中、下面是心,
這是會意,心地的端正,不偏不邪,
不受外面環境的影響,這就叫忠;
恕是「寬恕」,
心量要大,要能包容,
原諒一切人,愛護一切人,
幫助一切人,感恩一切人。
(三)教育的根
儒,自孔子集兩千多年來
古聖先賢教誨的大成,
他代表繼承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是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的根是「父子有親」,
親是親愛,四、五千年前
中國的老祖宗教底下一代就教這個。
教育第一個目標,父子親愛,
這種天性永遠保持,一生不變質,
教育的基礎奠定了。
然後把這個親愛發揚光大,
愛家庭、愛親友、愛鄰里鄉黨、
愛社會、愛國家、愛民族,
再擴大到「凡是人,皆須愛」,
這是愛天下。
(四)述而不作
夫子一生「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他所學的、所修的、
所教的、所傳的,
全是古聖先賢的教誨,
他沒有發明創作。
所以他在我國被稱為
「集大成者」,
大成至聖先師。
今天國家能保存這麼多古籍,
這樣豐富的文化,
對全世界做出最大的貢獻,
孔子是第一個人。
希聖之法
在二十一世紀,
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種族,
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
如何能夠在地球上和睦相處,
互助合作,共同繁榮地球,
共同造福社會,這個要靠教育。
如果真的朝這個方向目標去做,
首先要培養老師,
要用「戒定慧」的方法,
「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譬如學《論語》,
一生就專學這一部書,
十年就有可觀的成就,你能教人。
佛能成為佛,孔子能成為聖人,
都是先自度而後再度他,
先成就自己再成就別人。
成己、成人最重要的是德行,
所以我們必須要把
《弟子規》、《太上感應篇》、
《十善業道經》這三個根做到。
現在好老師找不到了,
古人給我們做了個榜樣,
做私淑弟子。
在中國,第一個是孟子,
孟子真正發心求學,
做孔子的學生。
孔子已經過世,
但是還有著作在。
他專讀孔子的書,專學孔子,
有疑難不明瞭的地方,
就向孔子的學生請教。
他真學成功了,
後世尊稱孔子為至聖,
孟子是亞聖。
圓滿教育
世出世間聖人的教學,
跟現在學校教學不一樣,
聖學是教我們成就智慧,
成就才藝,成就福報。
福報不是大富大貴,
是讓我們在這一生當中
能夠擁有最幸福美滿的生活。
幸福美滿的標準,
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
念念生智慧,
對於世出世間
這一切真相通達明瞭,
那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孔子在《論語》
第一句話跟我們講: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悅就是歡喜,
從內心生出來的歡喜。
歡喜一定是「學而時習之」,
學之後照做,照做叫習。
如果「聞」跟「思修」脫了節,
那沒有用處。
聞是接受,思是明瞭,
我一接受就明瞭,
明瞭立刻就奉行、就照做,
這才能得到法喜,
佛法講「法喜充滿」。
而學佛是在接受圓滿教育,
這個教育是每一個人
都應當要學習的。
學習就是要改過,
改過是真正修行,知過不改,
那我們沒有在修行上下功夫。
天天要改過,
天天要修行。
接受教育的目的是
回歸本來是佛,
教育目的在此地,
究竟圓滿。
恭錄自 淨空老和尚講演集
教師節 重溫尊師重道|淨空老法師開示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教師節,
恭祝天下的老師、
善知識們節日快樂!
建國君民 教學為先
中國古代最早的教育論著
《禮記·學記》有言:
「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古代的聖王
建設國家、統治人民,
是以教育為最優先、
最重要的工作。
「教」字,《說文解字》說:
「上所施,下所效也。」
教字小篆的寫法,左邊兩個叉,
下面一個孩子,是大人打一個叉,
小孩自然效法模仿打第二個叉。
這個字告訴我們「上行下效」,
強調身教的重要。
教有教訓、教令之意。
《尚書.舜典》說:
「敬敷五教。」
五教是指五倫、五常的教化。
「育」字,《說文解字》解釋為:
「養子使作善也。」
育有養育、生育之意,
育德就是長養德行的意思。
所以,教育就是通過宣揚
倫理、道德、因果、聖賢的教化,
來培養世人的德行。
《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
這是一生修學的總方向、總目標,
肯定一切眾生本性是善的。
為什麼會變成不善?
為什麼會造作罪業?
那是習慣,染上不良的習慣,
習慣久了就變成習性,習性不善;
把習性放下,恢復本性,
這是聖賢的教育。
儒家教學目標有三個等級,
君子、賢人、聖人。
佛法教學也有三個等級,
阿羅漢、菩薩、佛。
孝親尊師 德之本也
中國五千年
傳統文化教育的根是什麼?
就兩個字:孝和敬。
儒家孔老夫子說:
「夫孝,德之本也,
教之所由生也。」
道家《太上感應篇》說:
「忠孝友悌。」
佛教《觀無量壽佛經》說:
「孝養父母,奉事師長。」
三教聖人都教導世人要孝親尊師。
「孝」以父母為代表,
父母對子女有養育之恩,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為人子女者不能不恪盡孝道;
「敬」以老師為代表,
父母給予我們生命,
老師長養我們的慧命,
所謂是師徒如父子,
學生對老師的恭敬
等同於對父母的孝敬。
千百年來,孝、敬這兩個根,
維繫了中國幾千年的
安定和諧、長治久安。
古人懂得,
所以作父母教兒女
哪一樁事情最重要?
「尊師重道」,他不是教別的。
老師教學生第一重要的課程
就是「孝順父母」。
老師教學生懂得事親,
懂得事奉兄弟姐妹。
父母、老師做出榜樣,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密切配合,
這才能成功。
小孩從小接受這樣的教育,
「少成若天性」,
在他心地、阿賴耶識
裡面根深蒂固。
所以孝敬是人生最重要的基礎,
世間法裡面
德行、功名、富貴要依靠它,
成佛也需要它,
為什麼?
孝敬是性德。
把孝親之心,
擴大到孝順一切眾生;
敬仰師長的心,
擴大到敬仰一切眾生。
從分別一直修到無分別,
孝親尊師是有分別的,
擴大之後就沒有分別,
沒有分別就是性德透露。
怎樣才是孝親尊師?
「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這是孝親尊師;
「受持三皈,
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是孝親尊師;
「發菩提心,深信因果,
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是孝親尊師;
乃至於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
都是孝親尊師的落實。
師資道合 善學成就
求學、求道、學佛,
老師是我們一生學習的關鍵人物,
學生不知道尊師重道,
世間學術都不能成就,
何況出世間的道業?
沒有老師真實智慧、
善巧方便的誘導,
特別是在現前這個時代,
非常容易迷失方向、迷失目標。
我們對老師能夠尊敬,
老師的「道」才真正能得到。
假如對老師沒有尊敬心,
老師再高明也無法傳授給我們。
為什麼?
我們不相信,不願意學。
對老師尊敬,
老師的話我們聽得進去,
才會認真依教奉行,
功德利益自然就得到了。
所以尊師是為了重道。
老師教學生,
學生選擇老師,
這都是緣分。
一個好老師,沒有好的學生,
他的道傳不下去;
學生有好的稟賦,
一生沒有遇到好老師、善知識,
也可惜、空過了。
師資道合,才能有成就。
印光老法師告訴我們,
「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
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
我們能有多少成就,
不是在老師這邊,
而是在於學生的善學。
我們以一顆真誠清淨心去接受,
這是會學。
所以同樣一個老師,
同樣一個教室,
老師有幾十個學生,
每個人得到的不一樣,
受用不相同,
這絕不是根性有利鈍,
根性利鈍雖然有一點關係,
但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誠敬心。
果然有真誠、恭敬心,
既使根性極其魯鈍的人也能開悟。
人一生的成就靠父母、靠老師,
所以不孝父母的人,
肯定是一無所成;
不懂尊師重道,
無論是世法、佛法,
他一定學不到東西。
恭錄自淨空老和尚講演集
⭕️ 淨空老法師專集 https://www.amtb.tw
⭕️ 儒釋道文化教育 https://rsd.amtb.tw
⭕️ 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s://www.hwadzan.com
至聖先師孔子 萬世師表|淨空老法師開示:今天是至聖先師孔子聖誕。孔子「十五有志於學」,立志學聖賢,三十成就了,所以「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踰矩」。十年十年成就向上提升,無不是以身教為主,言教是輔助。
一、夫子之德:
1.溫良恭儉讓。2.忠恕。
3.教育的根。4.述而不作。
二、希聖之法。
三、圓滿教育。
建國君民 教學為先。
孝親尊師 德之本也。
師資道合 善學成就。
標籤: 尊師重道, 誠敬
您可能也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