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禮無義,你沒有辦法教他,他不接受。你講得再好,他聽不進去,他沒有把你看在眼裡,他不相信你,你所說的都是廢話,反而引起反感,這就麻煩了。不能聽勸的,你就別勸他,你讚歎他幾句,就趕緊離開,敬而遠之。
『不識人情,無義無禮』,
「人情」就是禮義。
「義者,宜也,
裁制事物使合宜也」,
合宜就是合禮,
我們常講合情、合理、合法,
這叫義。
將一些不合情理法的事情,
把它調解,跟情理法相應,
這叫義。
「禮」,《禮記》裡頭解釋說,
「順人情者,謂之禮」。
父慈子孝是禮,
父親,做父母應該慈愛子女,
這應該的;
子女對父母應該盡孝,
孝順,所以這屬於禮。
延伸那就很多了,君仁臣忠,
領導人對於自己部屬要愛護,
做部屬對領導要盡忠,
就是要負責任,
交代做的事情,
認真努力把它做好。
朋友有信,
對待一般大眾一定講信用,
這是禮。
禮講究節度,
不能過之,也不能不及。
過之,形容巴結;
不及,就顯得傲慢。
所以國家規定,
人與人之間普通見面之禮,
最敬禮三鞠躬,三鞠躬最合禮的。
你說,三鞠躬我多一點,
我四鞠躬,就顯得巴結;
三鞠躬太多了,
二鞠躬就可以,顯得傲慢。
它規定的這個禮節。
所以禮一定有節度,
能夠守住禮就好。
宴會當中,
大的宴會一定是守住禮,
酒一定有,但是決定不過三杯。
這就叫你什麼?
不會喝醉,這就是有節度。
那個大的宴會裡頭,
國家宴會這重要的,
或者是外國客人來參加,
喝醉了鬧酒瘋,那就不好看了。
但是也不能沒有,
所以這個節度就拿得很準。
我們也參加過國宴,
你看國宴旁邊伺候的人,
手上拿的酒壺,
他給你斟酒都有一定分寸的,
決定不給你斟得過分,
你一看就曉得,這受過訓練的。
「又《會疏》曰」,
《會疏》講得也很好,
「決斷是非,資宜而行,是為義。
甄辨尊卑,不失其節,是名禮」,
這個合起來。
下面是念老所說的話,
就是《會疏》的解釋,
「蓋謂能判別是非,
所行合宜,是為義」,
就是把事情都能夠做到恰到好處。
「能知尊卑大小,不違準則,
是為禮」。
在一個大會當中,
尊卑大小一定有辨別的,
五倫裡頭長幼有序。
排座位,哪一個排在大位,
哪幾個人排在旁邊,
這你不能不知道,
它有標準、它有原則。
不能把位子排錯,
位子排錯叫失禮。
這些都得要學,不學不知道。
而且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
要處處留意、處處學習,
這個事情交給我們做,
我們就知道怎麼做法。
時時刻刻都要學,
中國古人講的話非常有道理,
叫活到老學到老,還學不了。
不能說這不是我的事情,
我可以不要理會,不可以。
樣樣都要學,學了不用沒關係,
不能不知道,叫廣學多聞。
下面說,
「違反禮義,故云無義無禮」。
這現前社會,
不懂什麼叫義、不懂什麼叫禮,
很多,時時你都可以看到,
他沒有人教。
『不可諫曉』,
「諫乃以道正人」,
就是規勸的意思,諫就是規勸,
他有了過失,你勸導他。
「曉乃曉諭」,就是教別人。
無禮無義,
你沒有辦法教他,他不接受。
你講得再好,
他聽不進去,
他沒有把你看在眼裡,
他不相信你,
你所說的都是廢話,
反而引起反感,
這就麻煩了。
不能聽勸的,你就別勸他,
你讚歎他幾句,
就趕緊離開,敬而遠之。
如果他能聽得進去,
那你一定要說,
你不說,對不起他,
糾正他的過失。
不能接受就不說,不結怨,
這是做人應當學習的,
其實都在日常生活當中學會。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六八集)
玄一:圖文轉載,感恩分享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3131280077090781&id=100006264581120
無禮無義,你沒有辦法教他,他不接受。你講得再好,他聽不進去,他沒有把你看在眼裡,他不相信你,你所說的都是廢話,反而引起反感,這就麻煩了。不能聽勸的,你就別勸他,你讚歎他幾句,就趕緊離開,敬而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