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功夫不是佛號念多少,不是你每天佛拜多少,不是的,那都是表面形式。真正的功夫是你對這個世間一切法看淡了,沒有留戀,這叫真功夫;而求生淨土見阿彌陀佛,這個意念非常強烈。「修淨業者,不可不知也。」可見得發菩提心是往生非常重要的一個條件。
彌陀要解說:「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合此信願,的為淨土指南。由此而執持名號,乃為正行。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修凈業者,不可不知也。」
你有真信、有切願,一心執持名號,那就沒有不往生的,這個人就是決定得生。
佛在《無量壽經》裡面告訴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條件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什麼叫做菩提心?蕅益大師說:「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深信」,對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一絲毫懷疑;「發願」,就是我決定要求生淨土,我決定要見阿彌陀佛,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
這是過去祖師大德們沒說過的,蕅益大師一語道破,於是我們恍然大悟,悟的什麼?不少鄉下老太婆,字也不認識,經也不會念,就一句阿彌陀佛,人家臨命終時站著往生、坐著往生。你要問她什麼叫菩提心?她不知道,但是她真的往生了。現在念到這一句我們才曉得,原來「深信切願」她有,她菩提心具足,真發了,但是不曉得什麼叫菩提心,她真發了,所以她也真的往生了。這是無上的菩提心,還不是普通的菩提心。
蕅益大師說:「合此信願,的為淨土指南,由此而執持名號,乃為正行。」這段文非常重要,我們能夠依照這段開示去做,求生極樂世界就穩穩當當。
「若信願堅固」,就是你有真信、真願,「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這個字用得非常肯定,斬釘截鐵,就是決定得生。所以蕅益大師說,西方淨土能不能得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決定在「持名的深淺」。深淺是講的相應,相應就深,不相應就淺,不在乎念的佛號多少,念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相應,所以叫「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相應裡面也有淺深,最淺的是與信願相應,我這一聲佛號裡面有真信切願,這個佛號就相應,你念起來就會感到很有受用。深的相應是與阿彌陀佛願力相應,是與自己真心本性相應,這是更深的。這樣才能夠念到感應道交,感應道交是效果,但是不要去求。求感應,那個求是個妄念,感應是自然的。縱然感應現前,也不必生歡喜心,為什麼?正常的,一定有感應,像我們吃飯,肚子一定會飽,不會說吃了不飽,沒有這個道理。所以這是很正常的現象,我們只把功夫用在「信願持名」上,就對了。
「若無信願」,信力、願力不堅強,一個是對西方極樂世界還有疑情;另外一個,對於這個世界還有留戀,這就是信願不具足。「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溼,如銀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這就是你佛號念得再多,一天縱然念十萬聲也不能往生,為什麼?信願上出了問題。行的功夫是到家了,看起來是勇猛精進,但是信願上有問題。也許有人問,一個人這樣精進念佛,難道信願還有問題嗎?我告訴大家說,有,不但有,還不少。到底什麼原因?對於這個世間放不下,有一樁事情放不下,就不能去了。
世間人無始劫來的習氣不容易斷,兒女、親人、財富,只要有一個念頭還想著就不能去了。所以佛號念得再多也不行,必須統統放下。放下要在平時,不要想到到我臨終再放下還來得及,經上講了「臨終十念一念」。理論上沒錯,你臨終的時候,那個時候你肯不肯放下?太難了!人愈是到臨終,貪戀的情愈深,不容易斷。平時就看淡,臨終的時候就沒有什麼罣礙,都要在平時下功夫,這叫真正的功夫。
所以,真正的功夫不是佛號念多少,不是你每天佛拜多少,不是的,那都是表面形式。真正的功夫是你對這個世間一切法看淡了,沒有留戀,這叫真功夫;而求生淨土見阿彌陀佛,這個意念非常強烈。「修淨業者,不可不知也。」可見得發菩提心是往生非常重要的一個條件。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307474479267520/permalink/5648832585131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