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是真心,「識」是妄心;換句話說,虛空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自己真心、妄心變現出來的。一真法界是真心變的,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妄心變的,真心、妄心是一個心,是自己,不是別人。
法語:
一切境界均是心識變現出來的,只要離開分別執著就會🉐到清涼自在。對🈚緣🈚故來侮辱我們的人,絕不🉑存報復之心,應存報恩之想。一切法🉐成於忍,🈚忍辱則布施持戒均不能成就。想做什麼事而遭受人家的破壞,是來消我們業障的,應如飲甘露;業障消除之後,到了晚年🉑以🈶順利的處境。
節錄:
《華嚴經》上所講的,虛🈳法界一切眾生,🈚量🈚邊的國土依正莊嚴,無一不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是佛在本經上說的。
「心」是真心,「識」是妄心;換句話說,虛空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自己真心、妄心變現出來的。一真法界是真心變的,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妄心變的,真心、妄心是一個心,是自己,不是別人。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308集)2000/5/26
法身大士搞清楚、搞明白了,知道事實真相,所以才生起「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知道跟一切眾生我們是同一個體,這個「體」就是法身。這個話很難懂,所以我們今天換一個名詞,換個名詞並不很貼切,相似,我們叫「生命共同體」。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308集)2000/5/26
如果稍稍🈶分別執著,你心地就不清淨,清淨心住清涼地。清涼地在哪裡?哪個地方都清涼,問題只要你清淨心現前,沒🈶一個地方不清涼;清淨心不能現前,到極樂世界也沒🈶極樂,這是經論裡說🉐太多了,境隨心轉。佛沒🈶教別的,就是教我們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恢復性德,明心見性。性德是最完美的,是清涼自在的,所以從清淨心生出來的智慧,真實智慧。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286集)2000/3/22
《般若心經》每一位同修都會念,都念🉐很熟,經文第一句是「觀自在菩薩」,第一句話就提醒我們,叫我們要觀,不要去想。想,你用心意識,用心意識就不自在,那是凡夫。離心意識就叫觀,用這個字來代表。眼見色叫觀,耳聞聲也叫觀,六根接觸外面的境界,就用觀字做代表,離心意識;
也就是說不分別、不執著,沒有妄想,這就叫做觀。如果🈶分別執著,那就是意,那就不是觀,因為你🈶意思在裡頭。🈶意就迷了,觀是覺悟,觀是不迷,所以他🉐自在。
大乘🈚量壽經指歸(第46集)1996/4
處今天的社會,真正所謂是不如意事常八九,你能不能忍受?毀謗你的人總不免,教內教外欺負你的人、侮辱你的人、陷害你的人都在所不免,你能不能忍耐?能不能像對和尚一樣?老師!能不能像對父母一樣?你要是把那些🈚緣🈚故呵斥你的人、毀謗你的人都看作是父母、都看作是老師,你成就了,沒🈶怨恨,只🈶感恩,為什麼?過去今生我們做了多少業,這個業障怎麼消除?這樣就消除了,這是什麼?果報現前,我造的惡業我應當要受。
大乘無量壽經(第184集)2006/2/27
我們學佛的人,真正想修功德的人,那個警覺性就很高。決定不發脾氣,不管什麼事情,惹起我們心裡不高興,想發脾氣了,你要警覺到,那是什麼?魔障;魔看到你已經不少功德,就勸你燒!燒!你就真聽話,就把功德燒掉。如果你要是不發脾氣?你的功德在,任何人都沒🈶辦法把你破除掉,魔也沒🈶法子,魔還是叫你自己把你自己功德摧毀,他沒🈶能力。所以你🈶警覺心,我不幹,我絕不發脾氣,絕不肯聽從,這個功德才能保持。
🈚量壽經(新加坡二次宣講)(第9集)1994/11
功德跟福德不一樣的。福德,發脾氣沒🈶關係,那個福報還在,功德不行,功德一發脾氣就沒🈶了。由此🉑知,要能真正恭慎保持,一定是貪瞋痴慢煩惱習氣統統斷掉了,那他的功德就能保持了。《金剛經》上教導我們初學的人「一切法🉐成於忍」,所以忍辱波羅蜜能把功德保持住。布施、持戒是修功德,忍辱是保持功德。所以沒🈶忍,雖修功德隨時都會被燒掉的、都失掉的。所以菩薩六度是每一個環節都扣🉐緊緊的,彼此🈶密切的關係;到精進、禪定,那你功德成就了,這才顯示出🈚量的智慧。
🈚量壽經(新加坡二次宣講)(第9集)1994/11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1276273048/posts/pfbid0tuRUgf61WZU9UkR3iyBSEnXnuU1512MR4bs2zvH1UsCifed9dFaqk2tFhwoN3aK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