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告訴我們,這都是事實真相,四樁事情保不住,哪四樁?①常必無常②富貴必定貧窮③會合必定別離④身體強健必定有老死(Four things cannot be guaranteed)
【世法是無常的】|淨空老法師開示
佛告訴我們,
這都是事實真相,
四樁事情保不住,
哪四樁?
第一要曉得「常必無常」,我們以為總能長久,卻不知世法是無常的,剎那剎那在變化,沒有一樣東西能久住世間,這個事實真相不能不知道。了解事實真相就叫覺悟,不明真相那就是迷惑;覺悟的人叫佛菩薩,迷惑的人叫凡夫。佛菩薩跟人沒有差別,一個是覺悟的,一個是迷惑的,這不能不知道。
我們願意做糊塗人還是願意做個覺悟的人?
迷惑的人一生因循苟且,空過了一生;覺悟的人他知道抓緊時間,提升自己的靈性,這個重要。為什麼?凡是物質就免不了生滅,有生有滅,這是無常的,靈性不是物質,所以身有生滅,靈性沒有生滅。
◎靈性是什麼?佛在《楞嚴經》上講得很清楚,就在我們身上,眼能見,耳能聽,鼻能嗅,舌能嘗,身能觸,意能知,六根的根性,見聞覺知。見聞覺知不是物質,所以物質的身體有生滅,它不是物質,它沒有生滅。
《楞嚴經》上「十番顯見」很長一段經文,當時波斯匿王聽佛講這些道理他聽懂了,聽懂了非常開心,為什麼?不再貪生怕死,知道什麼?
◎身有生死,靈性沒有生死。所以聰明的人、覺悟的人不重視身體,重視靈性。靈性最明顯的就是智慧。諸位要知道,智慧跟聰明不一樣,不能夠把它混攪在一起,它有一點相似,實質上完全不同。
這個地方講『根本智』,什麼叫根本智?
你看得根本智的人,首先我們要了解什麼叫根本智,《般若經》上說得很好,「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知就是根本智,無所不知叫後得智,那就是根本智起作用;起作用的時候無所不知,不起作用的時候無知。
這樣說法大家還是不好懂,我們再說白一點,
◎佛家講定慧,這諸位比較熟悉,禪定、智慧,禪定是根本智,智慧是後得智。你看看佛法教導我們,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智慧從哪來的?智慧從定當中來的。《金剛經》上說得好,「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就是此地講的根本智。
所以根本智給諸位說就是清淨心,這大家就好懂。
清淨心、平等心、真誠心,我們這副對聯上面寫的「真誠、清淨、平等」,是根本智。
你的心如果真正回歸到真誠清淨平等,是你自己本來有的,是你的真心。你現在的心不真,妄心,不誠,為什麼?真誠是永恆不變,這是真誠。我們現在這個心不見了,現在我們的心是什麼?叫妄想心、分別心、執著心,你想想看對不對?我們這個念頭一起來就有分別執著,分別執著叫妄心不是真心。
妄心起用的時候叫造業,業有善業、有惡業,造善業的果報在三善道,天道,人道,天阿修羅、人阿修羅都算是善報;造惡業的果報在地獄、在畜生、在餓鬼,這是惡報。
六道輪迴有沒有?
有,從哪來的?
妄心造的,《華嚴經》上講唯識所變,識就是妄心,就是真心上起了妄想分別執著,真心就變成妄心。這樁事情很不好講,所以也很難聽懂,往往聽的時候把意思錯會了。
真心真的會變成妄心嗎?如果真心會變成妄心,那個真心就不是真的,也是妄的,真心絕對不會變成妄心。
妄心怎麼來的?妄心就是虛妄,根本沒有,這個話你懂不懂?本來沒有,現在還沒有,徹底的虛妄,但是什麼?
它依真心起來的。真心沒有念頭,這大乘教裡講得很多,真心離念,沒有念頭,就是不起心不動念是真心,我們有沒有?
有。你早晨起來眼睛睜開了,還沒有起心動念。試問問,眼睛睜開,外面東西你有沒有看見?看見了,有沒有分別?分別念頭沒起來,有沒有執著?
執著念頭也沒起來。時間很短,那一念跟諸佛菩薩完全沒有兩樣,你要能夠保持那你就成佛了,你不能保持,為什麼?
境界上稍稍有一點動靜,你立刻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叫無明,這是妄心起來了,隨著馬上就分別、就執著。
所以你在日常生活當中誰當家、誰做主?
妄心當家,妄心做主,
你天天在造業。
◎古人有個比喻比喻得很好,真心像什麼?像鏡子,這我們常見,每天早晚都要照照鏡子。用心如鏡那個人就叫做佛。你看鏡子照東西照得清楚不清楚?清清楚楚,它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它有沒有分別?沒有,它有沒有執著?沒有,沒有一樣不清楚。
◎我們早晨照一次鏡子,晚上照一次鏡子,學佛的人要想到我要用心如鏡,我沒有一樣不清楚、不明瞭,但是決定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你就成佛了。
起心動念,這是最難的。還起心動念,沒有辦法不起心、不動念,但是可以做到不分別、不執著,好,你是菩薩。菩薩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
分別也不容易斷,我還是會有分別,但是我可以不執著,那也不錯了,阿羅漢,阿羅漢就超越六道輪迴。
◎所以六道輪迴怎麼來的?
就這三樣東西,起心動念、分別、執著,變出這個妄相。永嘉大師講得好,「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這個話說得好,六道輪迴是作夢。換句話說,我們今天還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我們在做大夢沒醒過來。
醒過來之後,六根接觸外頭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大覺。能夠做到一切不執著,這是小覺,阿羅漢;能再做到不分別,這是中覺,菩薩;佛是大覺,覺而不迷。
◎不單是釋迦牟尼佛,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教我們教什麼?就教這個,千經萬論不離這個,幫助我們回頭。從哪裡回頭?
從迷惑顛倒回頭就覺悟了,覺而不迷是佛菩薩。
我們的真心是本覺,我們的真心是根本智;換句話說,只要你從虛妄回歸到真實,你什麼苦都沒有了。
這什麼苦都沒有了,『滅除眾苦』,我們把「除」跟「眾」兩個字把它捨掉,就念頭尾「滅苦」,這個經文滅苦,「獲根本智,滅除眾苦」。
◎滅苦在梵語裡頭有個名詞叫涅槃,給諸位說,涅槃什麼意思?涅槃就是滅苦。滅苦有等級的,所以涅槃也有很多說法,大乘教裡面比較說得最多的講四種,第一種叫「性淨涅槃」,那是什麼?自性本來清淨,自性本來寂滅,所以自性裡頭沒有苦。
◎自性涅槃平等的,一切眾生各個都有。雖然各個都有,現在你不能證得,為什麼不能證得?就是《華嚴經》上所說的,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所以這是從理上講,一切眾生跟諸佛菩薩沒有兩樣,他有性淨涅槃,我也有性淨涅槃。
但是他的性淨涅槃起作用,他證得了,那個性淨涅槃變成他的生活、變成他的工作、變成他現前處事待人接物,那這得大自在。我們雖然有,我們今天用事的、當家的是妄心、是煩惱,所以涅槃的反面就是煩惱。
起心動念叫無明煩惱,分別叫塵沙煩惱,執著叫見思煩惱,這都是佛教的一些名詞術語,所以反面就是性淨涅槃。
這三大類的煩惱去掉一類,先去見思煩惱,這就叫正覺,我們講小覺悟、小覺,小覺就是正覺。
為什麼稱正?
人間也有很多聰明人,像現在科學家、哲學家對於宇宙,現在叫宏觀宇宙、微觀宇宙,的確他也知道不少,那也叫覺,不叫正。
為什麼不叫正?
他見思煩惱沒斷。見思煩惱斷了,見思煩惱就是執著,他的執著沒斷,執著要是完全沒有了,那就是正覺。再把塵沙煩惱斷了,就是分別,於一切法都不分別,他證的果位叫正等正覺,我們稱他作中等的覺悟。
阿羅漢是小覺,這是中等的覺悟。再把起心動念都斷掉了,那叫無上正等正覺。
佛法所修的、所求的就是這樁事情。無上正等正覺就是佛、就是如來。
這個註解裡面講「直至金剛後根本智」。金剛後根本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因為到那個時候生死永斷了,真的沒有了。
可是得前面見道位的無分別智,阿羅漢證得的,阿羅漢、菩薩所證的,分段生死(就是六道輪迴的生死)沒有了。
在十法界裡面還有聲聞、緣覺、菩薩、佛,他們還是有苦,用一個「死」字來做代表,代表苦,不是真的有生死,他那叫變易生死。
六道裡面的生死叫分段生死,你看一世一世,這一個人在這個世間活了幾十年死了,這一個階段,分段生死。
這種生死現象阿羅漢以上都沒有了,六道裡頭有,六道以外沒有,六道以外叫變易。
◎變易是怎麼回事情?像我們讀書升級一樣,我們讀一年級,這一年功課不錯,一年念完,明年升到二年級,就是二年級生了,一年級死了;再升一級,三年級生了,二年級死了,這叫變易生死,不是分段的,是變易的,就是你修學功夫不斷向上提升。
我們曉得大乘教裡面菩薩,《華嚴經》上講有五十一個階級,一個階級一個階級往上提升,這叫變易,我們在這個世間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生死叫分段,所以佛家講兩種生死。
前面「見道無分別根本智」就是六道生死沒有了,脫離六道輪迴,但是上面還有變易生死。在《華嚴》大乘教裡面,我們知道見道無分別智是在十信位裡面的第七信,第七信就得到,就超越六道輪迴。
七信、八信、九信到十信,這有變易生死,很明顯的變易生死。
到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給諸位說,那才叫真正的見道。
真正見道,脫離十法界,就是這種明顯的變易生死沒有了。
在一真法界裡面還有很微細的變易生死,有四十二個階級,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還有這四十二個位次,這我們在前面都講得很詳細。
那個變易生死跟四聖法界的變易生死不一樣,四聖法界的變易生死粗,很明顯,它礙事,一真法界的四十二個階級不礙事,而且我們十法界裡面的人看他們完全看不出來,我們看他們統統是平等的,你決定分不出來。
那為什麼還有四十二個?
佛說了,他們還帶著無始無明習氣未斷,那個習氣帶得多少分成四十二個等級,那個習氣不礙事,但是他有。
所以有同學問我,《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四十一個階級到底是真有是沒有?
我的回答是不能說有,也不能說沒有。你要說有,真的痕跡找不到;你要說沒有,確實這個習氣厚薄不相同,但是決定不礙他自己修行,不礙他自己應跡示現,一點都沒妨礙,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明白這些道理,我們講這四種涅槃,性淨涅槃,性淨是本來有的,就是大乘教裡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佛性是什麼?見聞覺知,蚊蟲螞蟻都有,中國古聖先賢講的本善,「人之初,性本善」,是一樁事情,只是佛家講得詳細,我們老祖宗講得籠統,確實是一樁事情。
所以佛法到中國來,中國人完全接受,跟傳統文化一結合,相輔相成。中國古聖先賢講的是綱領,大乘教裡講的是細節,相得益彰。
後面三種附帶說說,第二種叫「有餘依涅槃」。
什麼叫有餘依?
涅槃現在證得,你這一生確實證得了,證得之後身體還在,人沒死。所以諸位要曉得,證般涅槃是活著證的。
現在很多人發生一個誤會,認為涅槃就是死了,這是錯誤的,這大錯特錯。
涅槃是你現前證得的,證得你身體在叫有餘依涅槃,如果壽命到了,不要這個身體了,叫「無餘依涅槃」,這是第三種。
最後一種叫「無住涅槃」,無住是什麼?
佛菩薩示現在世間,眾生有感,他就來應,像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裡面所講的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所以他是來應化的,他不是業報身。這種身就叫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所以稱它叫無住涅槃,這是專說諸佛菩薩的應化身。
而實在說,無住涅槃跟有餘依涅槃是一樁事情,有餘依單從涅槃上來說的,而無住是菩薩教化眾生,從大慈悲心上說的,差別意思就在此地。
我們真正要離苦得樂,這經上跟我們講得就非常明顯。
什麼時候我們得根本智?
你看清涼大師所說的「斷惡道無明」。
惡道是三惡道,惡道的無明,無明就是迷惑,大乘教裡面講的貪瞋痴,這大家好懂。
惡道業無明就是貪瞋痴裡面的愚痴,愚痴斷掉了,那就叫無分別根本智現前。
諸位要知道,他為什麼會貪?為什麼會瞋恚?
愚痴,所以貪瞋痴這三毒,痴是根。他要不痴他就不會貪,他要不痴他就不會瞋恚;無痴,智慧就現前。
◎智慧從哪裡來?智慧從定來的,你看它統統都有連帶關係。不貪不瞋是定,定能生慧,這三個有連帶關係。
貪是對順境,
瞋是對逆境。
所以佛跟我們講的這四種不可久住,我們要把它認識清楚,不能久保。
第一個要曉得世間無常,我們的警覺心要提起,決定沒有長住的。
這個地方環境不錯,很好,我們很想在這裡定居下來,行不行?
不能長保,說不定什麼因緣你又要搬家了。我對於這一句是體驗最深,從小真的叫無家可歸,到一個地方總想安定下來,住不多久逼著你一定要離開。
現在才真正明白,曉得一切法無常,無論在哪個地方都像住旅館一樣,沒有貪戀,沒有喜愛,也沒有厭惡。
到這個世界來住了八十年,縱然長命再住二十年,一百年!也是一彈指。
第二佛教我們
「富貴必定貧窮」,
一般人不懂這個道理。為什麼富貴必定貧窮?富貴從哪來的?
是在貧窮時候積功累德得到的果報,享福的時候就忘了種福,所以福享盡又回到貧窮,永遠在循環。
貧窮變成富貴,富貴變成貧窮,永遠在循環,是個輪迴相,你看明白了就很有趣味。
所以真正聰明覺悟的人,他積功累德,得大福報他不享受,還過一般人的生活,這了不起,這是真實智慧,於是他的富貴代代不衰。
◎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面最佩服的三個人,中國歷史上三個人,第一個是孔老夫子,你看一直到現在孔家不衰。聽說孔子的後代,沒有人不尊重的。祖宗積的德大,沒享福。第二位范仲淹,宋朝的一位宰相,到現在差不多是一千年,一千年家道不衰,世世代代家裡都出人才。在蘇州范家,提到沒有人不尊敬的。第三位是清朝初年葉狀元,這個人我不太清楚,一直到清朝末年,三百年不衰。在中國歷史上見到這三個例子。
為什麼人家能做到,
一般人做不到?
這三個人是覺而不迷,
把他的家風代代傳下去。
◎現在我們看到袁了凡先生,了凡先生的《四訓》統統講到了;如果家裡面的兒孫,世世代代都遵守這四篇教訓去做,那他家裡千世百世都不衰,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富貴要知道修福,富貴不知道修福,只貪圖享受不知道修福,那就決定不長久,富貴一定貧窮。
第三個是
「會合必定別離」,
佛家講的愛別離苦。再親愛,夫妻、父子、朋友一定要別離,生離死別,死了之後不可能再在一起,為什麼?
各人的業不相同。你自己沒有功夫,在六道裡頭隨業受報,各人造的業不一樣,他怎麼會在一起?
真正能夠永遠在一起的只有一個方法,念佛求生淨土。
這一生大家都很認真念佛,依照經典的理論方法去學習,生到西方淨土那壽命都是無量的,那真的無量不是假的無量,真正無量壽,那個時候才能永遠在一起。如果不能往生到極樂世界,在六道裡面會合一定有別離。
第四個是
「身體強健必定有老死」。
佛跟我們講這四樁事情,你一定要知道,知道怎麼?
要趁身體健康的時候真正發憤用功,到老的時候來不及了。
老的時候精神體力都不管用,想用功也不行,所以一定要抓住現在身體還健康、記憶力還可以的時候,認真去幹。
如果身體還可以,記憶力已經衰退了,念經記不住,不要緊,老老實實的念,恭恭敬敬的念,不必去記它,平常這句佛號不間斷就好。
這是四樁事情佛教導我們,我們必須要明白,要時時刻刻提高警覺。
文摘恭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五四三卷)2006/5/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543
儒釋道文化教育
https://www.facebook.com/100063593750612/posts/pfbid02aWfhsdW6Mvu5EnVWt1RvQoRNZLr2VtTtbJsGKLTtKN7H5oDF38RAR5rVbRRiZ4Uwl/?mibextid=Nif5oz
四樁事情保不住 英文
(Four things cannot be guaranteed)
有四件事無法保證
標籤:
無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