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到原點不會再迷了】佛舉個比喻,譬如黃金,從礦石裡面冶煉出來的,煉成純金之後,它再不會變成礦石,佛用這個比喻,為什麼?它經過鍛鍊。(Return to the starting point)
[淨土大經解演義](四六六)-2
《淨空老法師講述》:
「身心俱調,正慧明了,故煩惱餘習不斷而斷」,自然斷了。更積極一點,「志願無上,隨順如來,依佛之教,行佛所行」。
你就走向大圓滿,志願無上,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是志願。願發了之後要行,如果不行,願變成空願;願在前面領導,後頭有行去踐願,實踐這個大願。
那我們得找個好榜樣,最好的榜樣是如來,我們隨順如來,隨順如來的教誨,對於經典就要生起尊重的心。
為什麼?
如來的教誨統統記載在經卷之中,得到經卷就是得到如來的教誨。從經典裡面學習,把經典裡面的理論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把經典裡面的教訓變成我們日常的生活行為,這叫修行,這叫行佛所行。
「故以七覺聖道為所履踐」,這就給你講出三十七道品,這三十七道品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你就可以稱之為活佛。你成佛了,你現在還活在世間,你看看你的心是佛心,願是佛願(願是志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德是佛的德,慧是佛的慧,行是佛的行。七覺支、八聖道,是你在日常生活當中,示現給一切眾生看,講解給一切眾生聽的總綱領、總原則,這三十七種。所謂是為所履踐,步步都沒有離開規矩,這個規矩就是三十七道品。
「佛之五眼為所修習。照真達俗,從容中道」。三十七道品是你的履踐,也就是說是你行為的準則。而五眼,是你的觀照,章嘉大師所說的看破,五眼看破,三十七道品幫助你放下。照真達俗,從容中道,從容是安安穩穩,沒有慌張,穩穩當當的行在中道之中,照真是理,達俗是用。「精進不已,則明本佛眼,覺了法性」。精進不已就明白了佛眼是自己本來有的,不從外得。佛的智慧,佛知,佛眼是佛見,《法華經》上講的「佛知佛見」,都是自性本有的。「覺了法性,究竟證入如來密藏」。
密藏就是自性,是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的根本。我們今天迷了,迷的時間太久,迷得太深,不是一次、兩次的勸導我們就能回頭。我們要經過一千次的勸告、一萬次的勸告,能回頭過來那已經算是大根性的人,就不是普通人。
普通人怎麼樣?他這一世有機會遇到佛法,佛勸他一輩子沒醒,還造業,還搞六道輪迴,來生後世如果得人身又聞到佛法,佛再勸他一輩子也不開悟。
那我們就得知道,這一生當中遇到佛法,聞法真正能覺悟、能回頭,能真信、真願求生淨土的,這個人就像《金剛經》上所說的,他絕對不是過去生中三、四、五佛所種善根,而是怎麼樣?他已經曾經供養無量諸佛,無量劫中累積的善根福德因緣,今天成熟,值得跟他慶賀的。
所以我們就曉得,我們這一生不開悟很正常,為什麼?過去生中沒有種這麼大的善根福德。
可是佛法無有定法可說,全是活活潑潑,過去生中沒有種那麼深的善根,如果有個二世、三世,這個有可能,我們這一生遇到了,能不能有成就?
這是不定法。善導大師說得好,「總在遇緣不同」,這句話解釋得太好,過去生中善根福德不夠深厚,這一生遇到的緣非常殊勝,也能成功。這一生要是遇不到好的緣分,這一生不能成就,是因為你善根福德因緣不夠。遇到的緣殊勝,足以把你所缺的善根福德因緣那個功德給它補起來,這就厲害。
那我們要問,什麼是最勝無比的善根的福緣?那是你一生當中遇到你心目當中最佩服的善友,這個善友可能是你的老師,可能是你的同學,不定是什麼身分。你心目當中最佩服他,最相信他,對他一點懷疑都沒有,這叫真善知識。你有緣你遇到了,他教你念佛你相信,他給你講經你能夠理解,他教你怎麼個學法你肯聽,你這一生當中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成就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自己就是個例子,年輕的時候貢高我慢,不服人,言論當中我有很多歪道理,自以為是。可是我遇到這三個人,都是我從內心裡面佩服他、聽他的,方東美先生、章嘉大師、李炳南老居士,這就是善導大師所謂遇緣不同。
我要沒有遇到這三個人,我走的是什麼路?三惡道,我不是走一條福慧的道路,人天福慧,我不是走這路子,我走的是三惡道。遇到這三個老師,把我整個的觀念、思想、方向、目標統統改過來了。當年改過來不是淨宗,是大乘,這就說明過去生中曾經學過大乘,雖然迷失了二十多年,有人一提醒,興趣就生起來,很濃厚的興趣。我從大乘才相信有淨土,非常不容易!李老師苦口婆心把淨土介紹給我,我明白,我感恩,我不反對,但是我不想學它。原因是什麼?對淨土實在沒有搞清楚,淨土這個經典講清楚、講明白,確實不容易。真正相信是從《華嚴經》五十三參看到了,從《楞嚴經.二十五圓通章》發現觀音、勢至的特別法門。如果不是這些大經大論的基礎,淨土宗當代沒有像蓮池、蕅益這些大德,我不會皈依。我學佛走到淨土這條路,大概是學佛二十多年才真的相信。所以我肯定諸佛如來所說,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真難信!現代這些年輕人滿腦袋科學思想,難中之難,能夠一聞他就接受、就相信,他大善根、大福德。問題在後頭有一個他有沒有大因緣?他要有大因緣,他這一生成就了。沒有大因緣,雖有大善根、大福德,能不能往生還不一定,還是未知數,可能生淨土,也可能不生淨土。
末後這一句,「精進不已,則明本佛眼,覺了法性,究竟證入如來密藏。故知一切妙德,無不導源於佛之密藏。一一妙德,無不還歸此密藏。」這句話就說得妙極,我也講過幾次,這是個最大的循環。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開始迷了,這一迷之後愈迷愈深,淪落到六道,在六道裡無有出期。因為有本覺,這就是我們能夠還源的一個根源,本覺是密藏,不定在什麼時候遇到緣,它放一個閃光,時間雖短,但是非常可貴,所謂一念覺,二念又迷了。那一念覺非常可貴,為什麼?有一念就會有第二念,有第二念會有第三念,希望覺悟慢慢增長。覺增長,迷就下降,覺是光明,迷是黑暗,總得要很長很長的時間,佛經上常說無量劫。經無量劫,你本覺的光明逐漸能起一點作用,這個時候自然感得諸佛菩薩來幫助你。所謂眾生有感,佛菩薩有應,佛菩薩應身來幫助你,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不是佛菩薩的意思,是我們自己的意思,佛現什麼身、佛說什麼法完全隨順我們。他自己沒有任何想法,就是他沒有成見,有成見就不能隨順,沒有成見就能恆順眾生。最後幫助你修行證果,證到妙覺位又回歸此密藏,這大循環,又回到那個起點。
有人問,這不是問我,《楞嚴經》上有人問釋迦牟尼佛,回歸到原點之後,就是證到妙覺果位,會不會再迷?
這是個問題,好像是楞嚴會上富樓那尊者問的。
佛告訴他,不會再迷了。
佛舉個比喻,譬如黃金,從礦石裡面冶煉出來的,煉成純金之後,它再不會變成礦石,佛用這個比喻,為什麼?它經過鍛鍊。
我們能想到,我們就用佛的比喻來說金礦,採出來的礦砂拿去煉,這個礦裡面的渣滓淘汰盡了,純金煉出來了。
還有沒有經過冶煉的礦砂,就比喻作無量無邊諸佛剎土裡頭的六道眾生,那還沒有成就。已經煉成金的不少,但是還沒有經過冶煉的數量,大概也不會少過這些已經煉成金的,這是我們從常識推理能想像得到的。冶煉就是修行!凡夫修成佛的時間很長,原因是什麼?有進有退,一般來講進得少、退得多,所謂菩提道難行。如果只有進沒有退,眾生成佛不難。只有進沒有退,只有一個地方、一個道場,就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往生,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他都不退轉。不像我們這個世界,這一生遇到佛法出家修行,修得不好還墮地獄,墮地獄的時候大幅度的退轉。從地獄出來再修到現在的位次,要多長的時間?
所以古人有個比喻說,「一失足成千古恨」,這個形容一點都不假。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2257555868/posts/pfbid02Fmp2p6DcGCVsRxUzLZUPcfmvFBSkkPZMdho7BGDNtwrXjhftcjhnWYMEmQXngCQjl/?mibextid=Nif5oz
回歸到原點 英文
(Return to the starting point)
返回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