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是什麼?他能相信、他能理解、他肯念佛,這是有緣的。緣不成熟,你跟他講,他不相信,他不能理解,他不願意念佛,不想到極樂世界,這是沒有緣分。沒有緣分,可以等一段時期再來。(What is fate)
《淨空老法師講述》:
《會疏》跟它解釋是一樣的,「疏曰:斷除疑網,智慧自生。其意皆偏於斷自疑網」。
「但《嘉祥疏》云;決斷疑網者,能斷眾生疑。」
你看這個講法不一樣了,前面是講自己的,斷自己的疑網,後面這個說法,菩薩教化眾生,幫助眾生斷他的疑網。
「兩者雖異,但亦無違」。
說的雖然不一樣,一個是斷自己的疑惑,一個是斷別人的疑惑,雖然不一樣,也不相違背。
「因能除眾生疑者,
首自身無疑」,
這是一定的道理。
如果自己沒有信心,怎麼能幫助別人建立信心?自己有疑惑,怎麼能幫助別人斷疑惑?這個話說得有道理。
「又自身既斷疑網,真智自生,必起大行,普令眾生斷疑證真」,
這也是一定的道理。
自己的疑斷掉,
智慧就生起來。
所以疑障礙自性本有的智慧,智慧絕不是從外頭來的。佛說的這句話我們要相信,「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我們一定要相信,不能疑惑,佛說的是真話。
我們有跟諸佛如來同樣的智慧、同樣的德能、同樣的相好,只是我們今天迷了,佛菩薩覺悟了。如果我們破迷開悟,我們的智慧德相就現前,它不是從外來的。
今天我們的智慧德相為什麼不能現前?
我們有疑。
佛講得再清楚、再明白,再懇切的勸導我們,我們還是不相信,覺得自己沒智慧、自己愚痴。
這個世界上很多聰明人,我們跟他相比,不如他們,都是這種心態。
這就是我們自己怎麼修、怎麼學都沒有效果顯現,愈來疑就愈重。
甚至於連極樂世界,
極樂在哪裡?
西方。西方沒有邊際。
我念佛想去西方,
怎麼個去法?
這都是疑問。
真到西方,阿彌陀佛來接引你去,帶你去,你不必問哪個方向。
佛不來接引你,不帶你去,你肯定沒有到極樂世界,你找不到,你決定會迷失方向。
所以,一定要求佛帶你去。
佛會不會來?
肯定會來。
為什麼?
這是他四十八願裡的願望,他自己發的願。
佛來接引,給諸位說,是佛的分身。
同時異處,佛能分無量無邊身,接引十方無量無邊的眾生往生極樂世界,一個都不漏。
我們對這樁事情要有信心,決定不懷疑。
所以自身無疑,自身既然斷疑生信,真智自生。
本性裡面的智慧一定向外面透露,透露的智慧大小,跟你自己修行功夫有關係。你信得愈真,智慧就愈大;信得愈少,智慧也小。
智慧生起來,一定起大行,大行是什麼?
自利利他。
「普令眾生斷疑證真」,
這是大行,你心量拓開了,對眾生起了平等心。
不是喜歡的人先度他,不喜歡的人放在旁邊,慢慢來吧!
那不是真正覺悟的,真正覺悟是平等心,決定沒有怨親。
只是講緣分,有緣的先度,沒有緣的後度。
緣是什麼?
他能相信、他能理解、他肯念佛,這是有緣的。
緣不成熟,你跟他講,他不相信,他不能理解,他不願意念佛,不想到極樂世界,這是沒有緣分。
沒有緣分,
可以等一段時期再來。
「故知經文,實兼二義」。
經文裡頭這兩個意思應該都有,都能夠講得通。
末後這一段,
『證無所得』。
「無所得,又云無所有」,無所得跟無所有是一個意思,「即空慧」,這是真實智慧,空慧就是「無分別智」,這是大智慧。
大智慧裡面決定沒有分別,要有分別,分別是煩惱,塵沙煩惱,執著是煩惱,見思煩惱。
煩惱起來,智慧就沒有了。
於是我們就明白,極樂世界的菩薩根本就沒有分別、沒有執著。
「體無相之真理」,體是體會,這樣講也行,體會無相的真理。
也可以說這個體是本體,就是真如,就是真心,就是自性,自性沒有相。
這個前面我們學得多了,三種現象都沒有。
「自心無所執著,無諸分別,是曰無所得。」
無論是在理體,或者在現象,都不會生心動念,都不會有分別執著。
這是什麼?
真正曉得諸法實相,實相之體就是能生能現,不可得。自性所起的作用,這就是能生萬法,《還源觀》上講的出生無盡。這些現象,「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識就是阿賴耶、末那、意識。
它們起作用,常常將自性所現的這些相讓它產生變化。
有幾多變化?
《還源觀》上告訴我們「出生無盡」,那就是變化太多了,無量無邊無數無盡。為什麼?隨著你的念頭在變,念頭一動它就變了。所以說現象裡頭決定不可能有兩個完全相同的,這個道理一定要懂,決定找不到兩個相同的。所以,相是虛幻的,它不是真實的,這是無所得的意思。
「《心經》曰:無智亦無得。」《大智度論》裡面說,
「諸法實相中,決定相不可得故,名無所得」。
「又《涅槃經》曰:無所得者,則名為慧,有所得者,名為無明。」
這說得好,說得很清楚、很明白。
為什麼?
無所得,你看破了,你放下了,這是智慧,真實智慧。
為什麼?
你對於宇宙之間萬事萬物你了解清楚了,你在這一切現象裡頭不起心、不動念,跟菩薩一樣。還起心動念你就錯了,起心動念是迷了,起心動念是凡夫。
所以有所得,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統統叫無明,無明是對於事實真相不了解,你才會幹這個事情。真正了解,你怎麼會幹這個事情?
《心經》上所說的,這屬於《般若經》,「無智亦無得」,
無智是真實智慧。
有智,有智就是無明。
所以智慧跟知識不一樣,有智是知識,無智是智慧。
般若無知,它起作用是無所不知,妙!
知識怎麼樣?
知識是有知,有所不知;智慧是無知,無所不知。你看看,它怎麼會一樣?智慧能解決問題,知識不能解決問題。這個道理只有大乘講得清楚、講得明白。如果用粗顯的話來給你說,為什麼有知不能解決問題?有知,肯定有自私自利的念頭夾雜在裡頭,那就把問題愈來愈複雜了,搞複雜了,不能解決。無知,不但沒有自私自利,連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都沒有,他所現的是自性裡頭圓滿的智慧。所以無智亦無得,這是自性圓滿的顯露。
得個什麼?
他真有得,得什麼?
他得的是遍法界虛空界,得的是大圓滿,不是在裡頭得一個。
這個事情,只有如來、法身菩薩知道,要不然人家學這個幹什麼?
這是一切法裡頭,至真至實無上的妙法,經教裡頭稱為究竟一乘。
這些在日常生活當中,都要先把它記熟,時時刻刻能提醒自己,這叫觀照。
「又曰:有所得者名生死輪,一切凡夫輪迴生死故有所見。」
你看,我們拼命的追求,我要得到,得到什麼?
生死輪,這是輪迴。起心動念那是造輪迴業,你造輪迴業,你怎麼能夠出得了輪迴?
真正想出輪迴,不再造輪迴業了。輪迴業裡頭最重的就是執著。執著真放下了,還有分別、還有妄想,他能脫離六道輪迴。
所以我們就知道,六道輪迴的業就是執著。有些人堅固的執著,這是成見。成見放下了,就能夠恆順眾生,不再執著。分別心放下了,不但能恆順眾生,能隨喜功德,這是真智慧。
所以,「菩薩永斷一切生死」,分段生死、變易生死他都斷了,
「是故菩薩名無所得」,這是真的。菩薩無為而無所不為,雖無所不為,真的是無為。
為什麼?
他無所得。
他為什麼還要為?
為眾生,不是為自己,所有一切都是為眾生所施設的,沒有自己,這是菩薩。為別人,裡面也有一分為自己,還是為自己。菩薩是絲毫自己都沒有,這一點要懂。菩薩度化眾生,所有一切設施決定沒有起心動念。他要起心動念,他就墮無明裡去了,他就退轉了,決定沒有。
所以,這些聖人的境界,我們完全不知道,我們總對他們懷疑,他為什麼做這個事情?
這個事情對他一定有好處。
祖師大德也隨順我們的意思,說有好處,有!
什麼好處?
提升他自己境界。
我們要問,他做這些好事是不是有提升自己境界的念頭?
給諸位說,沒有。他要有這個念頭,他是凡夫,他不是菩薩。
是不是提升?
真提升,無念無為才提升。
有念有為只有往下墜落,哪有提升?
沒這個道理。
我們學佛,在日常生活當中,頭一個要學隨緣,什麼都好,不要自己有意思,不要自己一定想這樣做、那麼做,得到這個、得到那個,都不要,你才真正與大乘相應。
否則的話,學的是大乘,但是所作所為依舊是凡夫行,依舊是輪迴心,大乘真實的利益你沒有得到。
離一切相,即一切法,
你才真得到。
底下,
「《涅槃》之說,
真究竟了義之語也」。
這是我們要細心去體會的,
《涅槃經》裡面所說的,
「無所得者,則名為慧,有所得者,名為無明;
有所得者名生死輪,一切凡夫輪迴生死故有所見,菩薩永斷一切生死,是故菩薩名無所得」,這個話真正是究竟了義之說。
「又證無所得者,
《仁王經良賁疏》曰:
無所得心者,無分別智也」。
這是《仁王經疏》上的一句話,這真正是菩薩境界。
於一切法,六根在六塵境界上,眼對色,耳對音聲,乃至於意對一切法,意是念頭,真正不分別,就是我們經題上的「平等」。
平等是不分別,平等心現前,平等性智,一定沒有所得的心。無所得心就是無分別智的起用,無分別智是體,無所得心是作用,有體有用。
從用上看到你的體,從體上看到你的作用,這都是修行真實的境界。
我們在大乘,我們想到西方極樂世界,當然沒到這個境界,生凡聖同居土,生方便有餘土。
契入這個境界是生實報莊嚴土,這是禪宗裡面所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是這個境界,普通人沒有。
但是我們明白之後,
我們要生活當中去練。
練什麼?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兩句話,去認真學習,「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不要過分執著自己的意思。
學什麼?
什麼都好,什麼都隨緣。
民國初年,有一個人學得不錯,很值得我們學習,我們可以以他做榜樣,就是弘一大師。
弘一大師沒出家之前,特別是年輕時候在日本留學,我們看那些故事,那不是假的,他那種分別執著是超人的。跟朋友約會,朋友來看他,約到八點鐘,早晨八點鐘的時候你來。
他一定準時,如果八點一分,他門關到,他不見你,你失信,你不守信用,不見你,下一次再約。真不容易,準時,早到了不行,遲到了也不行。那麼執著,成見非常深。
以後學佛之後,全放下了,什麼都好。他在新加坡訪問,所以新加坡他的朋友也很多。
老和尚告訴我,弘一大師最好伺候,什麼都好,一絲毫挑剔都沒有,飲食、起居樣樣隨緣,一點都不講究。
這是什麼?
這是弘一大師學佛之後,真正得到大乘經的受用,他不但好學,他真做到。
他每天的功課是《普賢菩薩行願品》,就是最後這一卷,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念得很熟,這一卷經他能夠背誦。
轉心,這是我們應該學的,這是無所得心的一分。
不認真落實,煩惱去不掉,智慧就不能開。
「又《維摩慧遠疏》」,《維摩經》慧遠大師的註解,這裡面說,
「菩薩破去情相,到無得處,名無所得」。
情相是什麼?
情執。
情執放下了,
就到無得處。
什麼無得處?
一切法不可得,
這是無得處。
為什麼不可得?
一切法皆空,體性空寂,萬法是幻有。
大乘教佛說過,所有一切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
所以你在那邊起有得的心、有失掉的心,有得失的心,是虛妄的,是假的,不是真的。
為什麼沒有得失?
這個現象根本不存在。
不但外面的相不存在,自己的身不存在,自己的身相不存在,自己的念頭、思想,那是精神現象,也不存在。
肉體是物質現象,精神現象也不存在,連自然現象都不存在,這真的是無得處,這叫無所得。
「今云證無所得,即到無得處也」,你入了這個境界。
這個境界,法身菩薩所證得的,不是普通人。
我們要是入這個境界,距離證得法身就很接近,法身境界就是阿惟越致菩薩。
念佛人了不起,往生到凡聖同居土,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你,你就變成阿惟越致菩薩,這太難得!
自己要修,修到這個境界才能夠證得阿惟越致,不容易!
我們讀這個經文,好像不難,細細想想你去做,不容易。
情執放不下,最難放下的就是這個東西,身外之物還容易,情執最難。
情執放不下,六道很難超越;情執真放下了,才能夠脫離六道輪迴。阿羅漢不容易,阿羅漢放下了。
雖放下,還有習氣,習氣還很濃,但是習氣對他障礙不大。
他能夠超越六道輪迴,能夠生到淨土,釋迦牟尼佛的淨土,四聖法界,釋迦牟尼佛的淨土,不容易!
真正到無所得,那不是阿羅漢,那是法身菩薩,阿羅漢距離證無所得還有一段遙遠的路程。
我們想到這個地方,自然就會想到念佛求生淨土,我不走這個彎路,這個彎路太長、太難走。
念佛往生淨土是一條徑路,直截了當去跟阿彌陀佛,不再打別的妄想,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在極樂世界決定一生成就。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2257555868/posts/pfbid035K3kcnSjSfK31ZNYr9umeLYVKF3G7
8XUgiPm2vbeAKhe4ZPfnKLHdydhqWjfeohRl/?mibextid=Nif5oz
緣是什麼 英文
(What is fate)
什麼是命運
緣起(梵語:pratītya-samutpāda;巴利語:paticca-samuppāda),重要佛教術語,一切有為法都是因各種因緣而成,此理即為緣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