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起心動念是什麼?總不外乎「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嗔痴慢、五欲六塵」。「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嗔痴慢、五欲六塵」這十六個字,是六道眾生的煩惱習氣,是無始劫來生死的根本,你只要沾染上一、兩個,無論你怎樣精進努力地修學,你都不能成就。
往生才有把握」
淨空法師開示!
無論什麼事情,看淡一點好,不要太認真,心地愈清淨愈好,心量愈大愈好,為什麼?與「自性」相應。
我們每一天接受佛的教誨,念念不忘佛對我們的教訓,我們要把這些教訓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生活行為,這個叫學佛。
學佛之人平常起心動念,要多替別人著想,多替社會想,多替佛法想,不要想自己。念念為眾生,這個就是作善,為道作善。
你這樣學佛,世間人對你敬仰,社會大眾對你另眼相看——學佛人確確實實跟一般人不一樣。
一般人起心動念是什麼?總不外乎「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嗔痴慢、五欲六塵」。「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嗔痴慢、五欲六塵」這十六個字,是六道眾生的煩惱習氣,是無始劫來生死的根本,你只要沾染上一、兩個,無論你怎樣精進努力地修學,你都不能成就。
你可以成就佛學,在佛門裡面做一個專家學者,在大學裡面可以拿到一個佛學博士,你可以做個教授,你也能說得天花亂墜,你的貪嗔痴慢還有,不但有,還很嚴重,所以你搞的是佛學,你不是學佛。你要跟一個鄉下念佛的老太婆比,你不如她,為什麼?她將來能往生,能到極樂世界;你將來還搞六道輪回,不能往生!
所以我在這麼多年,在講席當中,常常勉勵同學,對這十六個字要能看得淡、放得下,這樣你往生才有把握。日常生活當中要看得淡,無論是人事環境、物質環境,愈淡愈好,將來往生的時候,沒有牽掛,沒有累贅,這才能得自在。
叫你看得淡,不是叫你不負責任。不負責任,那又錯了,世間人會說「不能學佛,你看學佛了,連家都不要了,兒女都不要了,父母也不養了,不仁不義,不忠不孝」,這把佛教形象破壞了,這是不可以的。
釋迦牟尼佛要是放下工作,他就不講經、不說法了;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到處奔波,熱心教誨,可見事沒有放下。所以佛教我們放下,不是放下工作,是放下煩惱、放下慾望,回歸到自性——這是佛的意思,我們要懂。
~佛教網文轉載~
⭐️感恩,
南無阿彌陀佛!🙏
https://www.facebook.com/100050868939967/posts/547992103573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