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疏》說:止觀無礙,故名解脫。止是放下,觀是看破,止觀沒障礙,不但沒有障礙,水火既濟,相輔相成,止幫助觀,觀又幫助止,互相幫助,解脫。
淨空法師:情緒不斷發作,輪迴心念佛,是造輪迴的善業
《會疏》說:止觀無礙,故名解脫。止是放下,觀是看破,止觀沒障礙,不但沒有障礙,水火既濟,相輔相成,止幫助觀,觀又幫助止,互相幫助,解脫。
又曰:念佛三昧,能除一切煩惱,能解脫生死,故須名清淨解脫三昧。一切三昧當中,三昧是梵語,印度話,可以翻,叫尊重不翻。三翻作正,昧翻作受,三昧是正常享受,也翻作正定。
換句話說,正常的享受是定,是清淨心。喜怒哀樂都不正常,為什麼?心動了,諸佛如來常住三昧。阿羅漢就得正受,他在一切境界不動心,不會受到外境干擾,梵語稱為三昧。
念佛三昧能除一切煩惱,我們今天念佛煩惱除不掉,為什麼?功夫不夠,這句佛號沒念熟,功效沒有出來。煩惱念掉了,就是念佛三昧的樣子。
譬如順境、善緣,人生歡喜心,歡喜也是情緒,動妄念,你被境界轉了,一句阿彌陀佛把歡喜心伏住,恢復正常。遇到逆境、惡緣,瞋恚心、怨恨心生起來,都是不正常。儒家用禮節制,情緒可以發作,不要太過分,有分寸,別超過,儒不出六道輪迴,用這個可以。超越六道,不行,一定要除得乾乾淨淨。
所以一句佛號功德大,外面境界接觸了,裡面七情五欲起來,立刻用佛號平息。精神專注在佛號上,你就不會受外境干擾,這叫功夫,叫真念佛。
念到什麼程度?外面境界接觸,不念佛也不干擾,心是平靜的,這是念佛三昧得到了。不念佛是這樣,念佛也是這樣,統統不受外境干擾,要練習。《論語》第一句話,學而時習之,習就是在生活上練習,要練這個功夫。
雖然學不知道習,佛號沒用上,還是讓情緒不斷發作,每天依舊生活在七情五欲,這是輪迴的世間。七情五欲往外透,這個心叫輪迴心,輪迴心所造一切業,都是輪迴業,念佛也是輪迴業,念佛是輪迴裡的善業,來生得福報,不能斷煩惱,不能解脫,不能不知道。
由此可知,我們實在講只有學佛,沒有修行。修是修正、修理,行是行為,起心動念是意業的行為,言語是口業的行為,身體動作是身業的行為。天天學佛,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跟所學沒有對上,二回事情,不是一回事情,這就是學而不習,學而不修。
《論語》講的習,跟佛門講修,是一個意思。我們天天學沒有修,煩惱習氣沒修正過來,這時候談不上功夫,沒有功夫,沒有用功哪來的功夫?學了真幹,就叫功夫。
譬如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起心動念真的用阿彌陀佛降伏,才壓住它又起來,好像總是壓不住,這是你在做了。不是壓不住,你的功夫還不得力,煩惱習氣的力量比念佛的力量大,壓不過它。
努力認真,天天幹,時時刻刻提起來,三年五載,大概念佛一個小時當中,還有三、五個妄念,功夫慢慢得力了。念上五、六年,進念佛堂念一支香,一個半鐘點,一個妄念沒有,那叫功夫得力,還不叫念佛三昧。
念佛三昧,是無論念不念佛,日常所有境界,你接觸都不起心不動念,三昧成就,往生就成就。得念佛三昧的人隨時走,阿彌陀佛隨時接引,念頭一想佛來接引,佛就來了。不要怕,十萬億佛國土的距離,念頭才起,佛已經知道了。佛為什麼來接你?因為你對這個世界一無所求,一無所念,他就來了。
我們今天求佛接引,佛為什麼不來?對這個世界還有很多牽掛,很多沒放下。佛要是真來了,我們還不想去,所以佛不來,你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他就真來,假的,他不來,感應道交不可思議。
本文節錄自【淨土大經解演義】248集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98268456959277/permalink/6510833515702708/?mibextid=Nif5o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