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道】人在世間,真正覺悟,什麼最重要?道最重要。佛家這個說法,我們中國古聖先賢也說這句話,那個時候佛法沒傳到中國來,你看夫子就說過,「朝聞道,夕死可矣」,沒有白來了,所以古人讀書是重道。
人在世間,真正覺悟,什麼最重要?
淨空老法師:
「乞法者,參師訪道,露宿風餐,詢求妙法,期成聖果,故曰,乞法養心」。
人在世間,真正覺悟,
什麼最重要?
道最重要。
佛家這個說法,我們中國古聖先賢也說這句話,那個時候佛法沒傳到中國來,
你看夫子就說過,
「朝聞道,夕死可矣」,
沒有白來了,
所以古人讀書是重道。
現在人讀書,
現在學校為什麼?
為將來在社會上有好的工作、好的發展,榮華富貴,目的在此地。
聖賢人沒有這個觀念,孔子一生真的是貧賤,沒有財富,也沒有地位,貧民。
做魯司寇,魯是現在的曲阜,濟南是齊國,那時候魯國就是現在的一個縣,魯國國君不就是現在一個縣長嗎?
做魯司寇做了三個月,被人擠下來,為什麼?
他要做好官。
你要想做個好官,為人民服務,那個人要為自己的功名富貴,你跟他相牴觸,你跟他不同類,你還能幹下去嗎?
所以孔子聰明,辭職,不幹了,回家去教書、去教學,教了五年,過世了。
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漢武帝想治理國家,教老百姓,那時候諸子百家,用什麼人的方法來教?
董仲舒推薦孔孟,漢武帝接受了,所以就做為國家教養人民的主要的一個理念,用孔孟之道,尊孔子為萬世師表。
孔子在世作夢也沒想到,如果想到這樁事情,何必去做官?何必去周遊列國?
教學多好!
這個事情有人想到了,釋迦牟尼想到了,你看他三十開悟,開悟之後不做國王,就教學,教四十九年,七十九歲圓寂的。
聖賢人所走的路,
這條路在佛法叫成佛之道。
孔子是到晚年不得志,他一心是想做官,展示他愛國愛民的理念,沒人用他,迫不得已回到老家去教學。
回老家那一年,六十八歲,七十三歲走的,教了五年。
你看五年的教學,
萬世師表,這是聖賢事業。
在印度是成佛之道,
在中國是聖賢事業。
不是聖賢人見不到。
這個路子,在現在來說,是很難走,你沒有決心、沒有毅力,你不能吃苦,你走不通。
不但吃苦,還要受盡屈辱,你才能行得通。
我走這個路走了五十九年,很多同學知道,不是好走的,七十歲以前,找麻煩的人總是特別多。
七十歲之後,好一點,因為七十歲了,快要走了,孔子七十三歲就走了,七十歲差不多了,算了吧!
大家就饒你,七十歲以前人家不饒你。
所以這是,這條路也很難走,走出來之後,你就成佛成菩薩、成聖成賢了。
你要是不能吃苦,別人的障礙、障難,實在講不是別人,是自己。
別人無論是毀謗也好、羞辱也好、陷害也好,那都是重重關卡,考試!
你要是通過,那些都是好老師。
沒有那些人,
你怎麼能磨得出來?
你怎麼能成就你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都從這關卡上過來的。
過來之後,對那些人感恩!
沒有他,你怎麼成就?
古今中外說一帆風順成就的,絕對找不到,哪有那種人?
佛都不行。
你看釋迦牟尼佛一生,多少人找麻煩!
裡面六群比丘,家裡不和,他的這些弟子當中,有問題的很多,外面叫六師外道,內外夾攻。
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示現的,如如不動,用定、用慧,把這些障難都給化解了。
我們今天想求學,難,自古以來沒有例外的,現在這個時代尤其困難,沒有忍辱功夫,沒有布施、持戒,這三樣是基本,得忍辱,沒有你就不會成就。
真正發心,在困難現前的時候,我們只有求佛,佛力加持,自然有好心人來幫助我們,來護持。
可是我們自己心念要端正、要堅定,有絲毫偏向名聞利養就完了,這是什麼?
這是自己的業障,多少人敗都敗在這裡,真的,幾十年功夫毀於一旦,很可惜!
這一毀,又去搞輪迴了,那又不知道到哪一生、哪一劫,你得人身,再遇佛法,再來,看看你那一生能不能通過。
哪一生能通過,你哪一生就成就。
順境裡有絲毫貪戀的心,完了;
逆境的時候有一點點怨恨的心,也完了。
你要想成功,只有一個心,感恩。順境、善緣,感恩;
逆境、惡緣,還是感恩,你才能成就。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八十六集) 2010/7/2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林瑞碧讀後心得摘要:
「朝聞道,夕死可矣」,沒白來了,古人讀書是重道。
「現在人讀書,為將來有好的工作、好的發展,榮華富貴,目的在此地。聖賢人沒有這個觀念」。
https://www.facebook.com/1826620208/posts/pfbid02HR8cXzTqfXsQMVuoskm9GUWne4KSBjjrkmF9rchGTSgBv9MnsMvuN5sqfoPqYsG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