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谷曰。豈惟科第哉。世間享千金之產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產者。定是百金人物。應餓死者。定是餓死人物。天不過因材而篤。幾曾加纖毫意思。】determined by his talents
世間享千金之產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產者。定是百金人物。應餓死者。定是餓死人物。
了凡四訓 (第八集) 1978 台灣華藏大專講座 檔名:19-003-0008
【雲谷曰。豈惟科第哉。世間享千金之產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產者。定是百金人物。應餓死者。定是餓死人物。天不過因材而篤。幾曾加纖毫意思。】
今天從這裡看起。讀了前面了凡先生的自述,我們能夠看到,他在長者的面前所表現的是很誠懇,也很謙虛,因此得到善知識的開導,這是我們求學第一個條件。雲谷大師在這個地方的幾句話,接著他前面自己反省檢點,曉得自己過惡太多,因此孔先生給他算定的一生休咎他很相信。底下幾句話,雲谷禪師的幾句話,就相當的重要了,雲谷說『豈惟科第哉』,科第指的是功名,豈止是這一方面。說『世間享千金之產者』,這是講我們世間的財富。
諸位在此地要多留意,也就是要多用點心,因為這個小冊子裡面,我們要是能夠全程肯定的接受了,實在講有無邊的受用。《了凡四訓》在我們台灣流通得相當之廣,可以說每一個地方都有影印流通。流通既然這樣廣泛,為什麼我們還要選定這門東西,借佛教會這個道場來講解?實在說不是諸位看不懂,而是諸位對於這個小冊子並不十分重視它,看到《了凡四訓》旁邊有一本《彌陀經》,經比這個高得多,幾個人能夠重視這個小冊子?因此殊勝的功德利益真是當面錯過。因此我們才開這個講座,就是提醒諸位同修,我們要重視這個法門,在佛法裡面首先改造自己的命運。換句話說,你要相信一個人的一生富貴窮通都有個數,這個數很難逃得過,不容易逃過。個人有數,國運也有數。很難逃過,不是說不能逃過,能逃過的,只要你懂理論、懂方法,你就可以超越。個人命運可以改造,國家命運也能改造,國者人之積,大家都能改造自己命運,國運自然就改了。因此在現前這個環境當中,改造命運這門學問,實在說比任何的學問都來得重要。你在世間無論你追求什麼,如果你命中沒有,你決定追求不到,你所求得到的都是你命裡頭有的,這是千真萬確的。你命中沒有你要能追求到,除非你把命運改造了,要不將命運改造那是不可能的。改造命運要下一番功夫,你沒有下這個功夫而得到,哪有這個道理!
今天上午我們講皈依的意思,只講了個三寶,還沒有講皈依,在下一次,再下個星期,這個講座裡面,我們講皈依的意思,今天是說一個三寶,然後再告訴你什麼叫皈依。你要是連這個都不懂,你想在佛門裡面修一切善業,那個善的根都沒有,善從哪裡生?這可以說在法門裡面講的,那是根本法門。
我們讀雲谷禪師這幾句話,要深深的相信,他說
世間有千金之產,這是講家裡富足的,他有這麼多財富享受的,那是他命裡頭注定的,前世修來的,不是憑空而得到的。
再給諸位說,並不是他憑本事而得到的。
你說他聰明,他很狡猾,他有手腕,他能夠得到功名富貴,
說實在的話,他命裡面沒有,我們世間聰明人比他多得是,狡猾有手腕的人比他也多得是,為什麼人家都沒得到,他得到別人沒得到?
可見得得到的人是命中有,得不到的,聰明、才智、手腕、方法比那個人不知道高多少倍,還是得不到,這一點要明瞭。這是說你命中修的有。
再有一點還得要明瞭,什麼時候得到這個果報有時節因緣,因緣沒有成熟你得不到,成熟了自然就來了。
這在世法裡面講,成熟了叫走運,人要走運好像樣樣都如意,不走運的時候是樣樣都辦不通。
所謂走運就是時節因緣,他因緣成熟了。
有的人福報是少年的時候享受,有的人在中年享受,有的人在晚年享受,都是過去所修,今生所獲得的。
如果我們真正相信
果報是前生定的,
你對於世間五欲六塵
就不會再追求,為什麼?
求也求不到。
就像袁了凡先生一樣,心定了,跟雲谷禪師兩個人對坐,三天三夜不動一念。
他為什麼不動一念?
想也想不到,打妄想,何必要去想它?
所以這叫做標準的凡夫。
如果說命裡面沒有,你有本事能夠得到,你打妄想、用手腕能夠獲得;換句話說,因果報應的理與事你都推翻了,推翻那就是假的,就不是真實的。
這種事理,給諸位說,你愈研究愈明白,任何人沒有法子推翻的,連十方諸佛也沒有能力推翻。
至於改造,改造是有理論依據的,過去我們講《十四講》的第二講裡面講到因緣果,那就是改造理論的依據,這是我們佛法跟其他的學術、其他的宗教所講的不一樣。
一般宗教可以說是宿命論,沒有辦法改造的,佛法承認有命運,承認有數,但是可以改,所以佛法並不是宿命論。
承認有宿命,但是宿命可以改造、可以修正,這是一門很大的學問,今天我們這堂課也就是研究這個學問。
『享百金之產者,定是百金人物。應餓死者,定是餓死人物』,
這幾句話就不必說了,諸位一看就明瞭了。
可見得所謂是
「一飲一啄,莫非前定」,
想到這裡,
我們的心怎麼不安?
古人講,「於世無求,於人無爭」,這是我們的本分事;換句話說,應該如此。
你在世間要打妄想多求,與別人要有爭,這叫不守本分。
你所爭所求的還是你命中注定的,不爭不求是這個樣子,爭與求所得來的還是這樣,並沒有多得一分一毫。
世間人貪吝之心非常的普遍,沒有得到的想得到,貪心;已經得到的捨不得放棄,吝嗇,因此不能夠培福。
佛法把這個因果報應的理事說得太明白,福報從哪裡來的?
從布施當中來的。
你要想得到財富,要想享受財富,你就得修財布施;你要想得到聰明智慧,你就要修法布施;你要想健康長壽,你就得修無畏布施。
你看看,果報都是從布施裡面來的,為什麼我們不肯布施?這不是迷惑顛倒嗎?
不肯布施就是不肯造因,不肯造因要想得到果報,哪有這種道理!
何況果報當中其複雜的情形,實在不是我們普通人能想像得到的。
財富很多的人,有的人他有財富,但是怎麼樣?
他不能享受。
我只舉一個例子大家就曉得,你看看那個風景區,海邊上有許多別墅,那都是有錢人家的財產,他在那裡建了別墅,自己不能享受,一個月只能到那裡去住個兩天,他沒有時間。
誰在哪裡享受?
他雇的工人在那裡享受,在那裡享他的福,他還要拿薪水給他,那個人有福報,他有享受的權,他沒有主權,有主權的人他沒有享福的命。
我只舉這一樁,為什麼?
各有各的因與果。
所以造因不能不謹慎,這個道理不能不懂得。懂得這個因與果,你就曉得應該怎樣造因。
這個事情後面還有機會講到,到「積善之方」的時候再給諸位細說。
此地著重就是你要相信
「一飲一啄,莫非前定」。
我學人當時學佛出家就是看到這一段,我相信,我離開職務我身上一分錢都沒有,也沒有社會關係,也沒有親戚朋友,
很多人問,長官、同事問我,你這下去你生活怎麼辦?
我就用這一句話,
「應餓死者,定是餓死人物」,
如果我不應該餓死,我一文錢也沒有,我不會餓死,我相信。
所以,我一文錢不要,到今天沒有餓死,二、三十年了都沒有餓死。
所以我懂得,我們有多少力量就要布施多少力量,絕對不貪吝,這樣多自在。
過去是我沒有福報,我現在福報種得多,現在享受享不盡,一面在享一面拼命在種,所種的比所享的要多得多,怎麼不自在?還有什麼憂慮?還有什麼牽掛?
所以大家要懂得造因,相信因果,懂得造因。雖然超越因果,但是我們要相信因果,超越它可以,縱然超越也有超越的因果在。要想不落因果那是辦不到的。你看從前百丈大師度那個野狐禪,這是錯下一個字的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就是一個不落因果、不昧因果,不落因果是沒有因果,這是錯誤的。佛菩薩出現於世間也離不開因果,也就是說明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有因果,華藏世界有華藏世界的因果,西方極樂世界有極樂世界的因果,怎麼會沒有因果?佛與大菩薩他們跟我們不一樣的就是不昧因果,昧就是迷惑;換句話說,他們對於因果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對因果的道理是一塌糊塗,一無所知,我們是昧因果,人家是不昧因果,就是這麼一點不一樣的。
果報,底下講了,『天不過因材而篤』,這就是報應。在此地的這個天不是指上帝,不是指天神,這個天是有自然的意思。譬如種瓜將來就長成一個瓜,種豆它就長出一個豆,種瓜不會變成豆,種豆不會變成瓜,這就叫做「天不過因材而篤」的意思。『幾曾加纖毫意思』,自然的法則,自然的果報,沒有任何人能夠加一絲毫的意思,佛菩薩不能,上帝鬼神更沒有這個能力。天台大師講的十如是,對於這個道理發明得更是徹底,他老人家講的百界千如。
這底下有個小註,我們念念就行了,「栽者培之」,這就是講天然的果報,栽是我們人栽種,好比是植物一樣,有土壤、有水分、有陽光、有肥料來培養它。「傾者覆之」,也是這個道理。說「同一境界、同一時機,生者自生,滅者自滅,成敗得失千差萬別」,這是講我們眼前的境界相,動、植、礦都不外乎這個現象。我們現在同一個地區,同一個生活環境,同一個時代,有的人發達,有的人衰敗,怪誰?誰都不能怪。因果道理果然明白了,絕不怨天尤人。我的成敗得失與老天爺沒關係,與時局也沒關係,與人事也沒關係,與佛菩薩更沒有關係,關係從哪裡來的?自己來的,都從心地上造出,與我們自己心地關係太大、太密切了。所以十方諸佛菩薩、歷代祖師大德苦口婆心,千言萬語,一切的教誡歸納起來就三句話,斷惡、修善、自淨其意,就是三句話,多一句也沒有,就是講這個道理。這三句就是自己立命,就是自己造命。抓不到這三句綱領,你就是讀遍了千經萬論也不會有受用;抓到這個綱領,古德所謂「一經通一切經通」,可見得綱領的重要。三種綱領尤其著重在自淨其意,自淨其意就是講心地功夫,內在的修養。
「先哲知之,認為自取」,這個知之就是不昧的意思,對這個因果道理太明白了,所以他曉得自作自受,今天他得的善的果報是他自己造的,他自己應該得到這個享受;現在境界上樣樣不如意,受的逆境那是過去的罪報,也是自作自受。所以經論上常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不怕果報,順境、逆境都好,他都自在,在順境裡面他沒有歡喜心,逆境之中他絕不會怨天尤人。果報不可怕,逆來順受,怕的是什麼?怕的是造因。所以菩薩畏懼的跟我們眾生不相同,我們眾生造因不怕,果報現前害怕了,你要怕這個果報你就不可以造因。「世俗昧之,諉諸氣數,所以鮮知自拔也」,世俗人對於這個果報的道理愚昧而不明,就說之氣數,一落在氣數裡面他就不知道怎樣自救,不曉得如何去改造,了凡先生沒有遇到雲谷大師之前就是這個態度。這是說到功名富貴情形是這樣。底下再講兒女關係也是如此。
http://ft.amtb.tw/dv.php?sn=19-003-0008&lang=zh_TW
Google 翻譯:
由他的才華決定
determined by his tal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