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八個字非常好,「事來便做,事去即念。」有緣遇到你就幹,幹完之後就好好念佛,事做完了別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錯了。要學菩薩,作而無作,無作而作,這就是什麼?不放在心上。同時,念佛人可以利益一切眾生,不是做自了漢,別人都不管,不是這個意思。
念佛人也可以利益一切眾生
淨空老法師:
再看最後一個,一頭一尾,最後一位善知識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我們才曉得,善財童子是專修淨土。
你從一頭一尾,當中那個參學,那就是助行、傍行,是他的助行跟傍行。為什麼?
他要度一切眾生,度一切眾生要懂得一切法門,什麼樣人用什麼樣方法度他,所以他廣學多聞。
學了之後,我們看最後這句話,「戀德禮辭」,戀德是什麼?
感恩,感謝善知識教我這些;
禮辭是什麼意思?
禮拜,感恩,辭是不學這個法門,還是老實念佛,沒有改變自己主修的。
正修的、主修的沒有改變,不受影響,這可以。
他助修的目的何在?
目的是廣度一切眾生。
先以善巧方便讓他生歡喜心,慢慢再提醒他,再勸他學念佛法門,用意在此地。
學無量法門不是為自己,是為眾生;
為自己,一句彌陀念到底,這為自己。
所以,為自己、為別人很清楚,為自己是正,為別人是助。
這個道理懂得了,只須主助分明,念佛綿密,自己平常一空下來,一句佛號念到底,皆不違於一向專念。
「《無量壽起信論》更彰此旨」,彰是說明白、說清楚,彰顯這個宗旨。
「論曰:行者」,行者是念佛人,修學淨土的人,
「既發菩提心,當修菩薩行」,發了菩提心,那就是菩薩,菩薩自行化他。
「於世出世間,所有一毫之善,乃至無邊功德,悉以深心至誠心,回向極樂。亦得名為一向專念」。
這個講得很清楚。
菩薩於世間法、出世間法,所有一毫之善,這是講小善,一點點小善都不捨棄;乃至無邊功德,這是大善。小善、大善,遇到緣都應該要做,沒有緣不要去找,隨緣不攀緣,這個就對了。
度眾生這個事情是長遠的,不能夠急躁,緣不成熟,你想幫忙幫不上。為什麼?
他不接受。
所以,佛法是師道,師道是只聞來學、未聞往教。
但是菩薩慈悲,菩薩真的是往教,看到眾生緣快要熟了,還沒有熟,他想方法把它促成,促成之後主動去找他。
所以菩薩作眾生不請之友,眾生沒請,菩薩就來了。
佛不會做這個事情,佛是一定要來請,他代表師道,師道尊嚴,不請不會來的。
菩薩可以,阿羅漢、辟支佛他們跟佛一樣,你不請他他不會來。
所以,菩薩特別顯得慈悲,眾生不請,菩薩自己來了。
菩薩一定知道這個眾生善根成熟了,善根沒有成熟,菩薩也不會來。
菩薩用深心、用至誠心迴向極樂,一絲毫的善、功德統統迴向,絕不求世間的福報。
「不必棄捨百為,乃名專念,以佛性遍一切處。有棄有捨,不名念佛故」。
這個理說得好、說得透!
所以,真正念佛人也不需要把一切利益眾生的事情放下、捨棄,沒有這個必要。
幹這一切事情還是一向專念,什麼原因?
佛性遍一切處。遍一切處就是沒有取捨,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無不是阿彌陀佛、無不是極樂世界,所以於一切法沒有捨也沒有取。
普賢菩薩教給我們,隨喜功德,恆順眾生,這是淨宗的法門。淨宗是大乘,不是小乘,淨宗是圓頓,不是小法。
下面這幾句話是念老說的,「此論甚契時機」,這個說法非常適合於現代這個時期。
「當前世人,世事繁多,頗難摒除淨盡,終日念佛」,叫現在人把所有工作放下,專門來念佛,他做不到!
「但能深信切願,求生淨土。事來便做,事去即念。世法本無礙於佛法,何況更以世出世間,一切善行,以至誠心,回向極樂。故亦名一向專念」。
這個對現在人一定要講清楚、講明白,不至於誤會。
念佛這個法門原來這麼樣活潑、這樣的圓融,一點障礙都沒有,無論你幹哪一個行業都沒有妨礙,這個法門圓極、頓極。
這八個字非常好,「事來便做,事去即念。」有緣遇到你就幹,幹完之後就好好念佛,事做完了別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錯了。要學菩薩,作而無作,無作而作,這就是什麼?不放在心上。同時,念佛人可以利益一切眾生,不是做自了漢,別人都不管,不是這個意思。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四一集) 2012/5/15 檔名:02-037-0341
https://www.facebook.com/1826620208/posts/pfbid0x1gSxbet1qWxiZs3mkm5qDYpEzmgT93HFUxo9cEq6oaCdAFWCqG1RuyMwztKWbs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