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念是事念。持名念佛有兩種方式:一種叫事持,一種叫理持。一心不亂有兩種:有事一心,有理一心。有心念是事持,到無心念的時候,那是理持。
無心?
演【若復精進不已,和念佛之念亦復脫落,頓入無心三昧。】
這是理一心不亂的境界。
功夫再往上提升一層,就是『精進不已』,精進不已,要不要念?
要念。雖然是外不取相、內不動心,這一句佛號還是繼續不斷,就像《楞嚴經》上大勢至菩薩一樣,「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他念佛那個佛號一聲一聲相續沒有中斷,二六時中佛號不中斷。
雖然這個念佛之念也沒有了,也不執著了,可是佛號還是念,這個時候的念真正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
無念而念,不是沒有念,還是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聲聲不絕,既然念了,為什麼又說無念?
無念是講他自己的境界。
念是從形相上講,形相上確確實實他是在念佛,佛號沒有斷。
從他的境界上來說,他的境界高,真正入了三輪體空,你能念之心不可得,所念之佛不可得,當中執持的名號也不可得,三輪體空,這是講境界。
01-003-0048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https://ft.amtb.tw/dv.php?sn=01-003-0048&lang=zh_TW
玄義【八、的指即有念心,得入無念故。】
這條非常重要。
有很多人常常來問,我們現在念佛都是用的分別心、執著心,我們有心在念,這能成功嗎?
給諸位說,能成。
有心念是事念。
持名念佛有兩種方式:
一種叫事持,一種叫理持。
一心不亂有兩種:
有事一心,有理一心。有心念是事持,到無心念的時候,那是理持。
但是理持我們現在學不到,為什麼?
功夫不夠。一定是先從事持,而後進入到理持。
事持,我們不要小看它,為什麼?
決定能往生。西方世界有四土三輩九品,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都是事持成功而往生的,實報莊嚴土那是理持才能夠往生。
01-003-0050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https://ft.amtb.tw/dv.php?sn=01-003-0050&lang=zh_TW
我們在傳記裡面看到,虛雲老和尚有這個經驗,圓瑛法師也有這個經驗。
圓瑛法師在《楞嚴經講記》序文裡面講,有一次他在寮房裡面靜坐,他把門關起來,不讓別人打擾。
坐了一會兒,忽然想起一樁事情,他就出去了,但是他並沒有想到那門是關著的,他就走出去了,走出去之後回頭一想,我沒有開門,再一看門果然是關著,他怎麼能跑出來?
在那一剎當中,他沒有念頭,他無心無念,他就過了。
這個其實並不是神通,他沒有這種能力的。
在無念之下,把身忘掉,門也忘掉,門關著沒有開,他就出來了。
如果他有一念,念到這個身,念到這個門,他必須開門才能出得去,門不開他就出不去。
你們想一想,是不是境隨心轉?
01-003-0056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https://ft.amtb.tw/dv.php?sn=01-003-0056&lang=zh_TW
演【常法即是依律定罪。毋擾亂其心者,謂當直談罪性本空,不在內外中間等也。】
這樣才能真正的增長他的信心。
諸位要曉得,如果我們自己常感覺到自己業障很重,罪孽很重,常常心裡頭有這個念頭,對自己的修行是莫大的障礙。
那個罪是不是真有?
真有,不是假的,你出不了三界就真有。
為什麼維摩詰居士不用小乘的戒律來結罪,叫你用大乘觀想來滅罪?
幫助你超越三界,打破你心裡面這個疑慮。
佛在大經裡面說,「罪從心起將心懺」,罪從哪裡來的?
心裡迷了之後,這才妄動,罪業是從這兒來的。
從心來的,我們看看《般若經》、《楞嚴經》上所說的,心在哪裡?
覓心了不可得。
心都沒有,哪裡還有罪?
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換句話說,你有心就有罪,你無心就無罪,這是大乘法,這就是維摩長者呵斥優波離尊者的地方。
因為優波離尊者有心,小乘人用第六意識,沒有離心意識,所以一定要照律藏來結罪。
大乘人離心意識,覓心都了不可得,覓罪,罪在哪裡?
這樣才能超越。有這種思想,這一生念佛求生西方世界,你才決定有把握。
常常有罪障環繞在自己心中,這叫自做障礙,自找麻煩,你怎麼能得清淨心?
心淨則土淨,你的清淨心得不到!
所以維摩長者教誡學人,這個法子高明!破一切疑障,這一生就能圓證菩提。
他直截了當談『罪性本空』,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正如同《楞嚴經》七處覓心了不可得,這是一個真正覺悟的人。
迷的人不行,迷的人他有內、有外、有中間,那就難了。
所以佛法處處都是教我們破迷開悟,開悟之後才能真正得到自在。
01-003-0062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https://ft.amtb.tw/dv.php?sn=01-003-0062&lang=zh_TW
疏【正謂無念者,良繇一心不亂,則不以有心念,不以無心念,不以亦有亦無心念,不以非有非無心念,離此四句,更有何念。雖名念佛,蓋無念之念也,念而無念,是名一心。如是之心,心無其心,強名曰一。尚無一相,安求所謂五者三者八者二者,然則一心不亂,不異一念不生,焉得非頓。】
這個說得非常之高,這真的是頓教。
前面他看我們什麼都有,他是看錯了。其實他並沒有看錯,祖師答的也沒有答錯。
祖師答的是什麼?
是理一心不亂,那怎麼不頓呢?我們今天連功夫成片都沒做到!所以要曉得這個法門,為什麼大師把它判作「頓」,又判作「分圓」,就是一部分是圓。
念佛功夫來說,當然是以理一心不亂為最高的目標;做不到,再降一等,再取其次,就是事一心;事一心再做不到,再降一等,那叫功夫成片。
這樣才叫「三根普被,利鈍全收」,這是這個法門的特色。
佛實實在在是勉勵我們在一生當中成就理一心不亂。能不能做得到?
說實在的話,在理論上講,人人都可以做得到;事上來說,有些人不肯做,那就沒法子。
怎麼叫不肯做?
他不肯放下,他不肯捨。
01-003-0072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https://ft.amtb.tw/dv.php?sn=01-003-0072&lang=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