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親近一位善知識,這是世出世間求學求道的祕訣,古時候人所說的師承。一定是在一位善知識那個地方成就,然後才能夠遍參無量善知識。在一位善友座下成就參學的本領,才有能力參學,這個本領是什麼?《般若經》上講的根本智。遍參一切善知識是成就後得智,智慧才圓滿。
太上感應篇 -- 淨空法師 主講(25-3)
讀誦的方法,
先親近一位善知識,
這是世出世間
求學求道的祕訣,
古時候人所說的師承。
一定是在一位善知識
那個地方成就,
然後才能夠
遍參無量善知識。
在一位善友座下成就參學的本領,才有能力參學,這個本領是什麼?
《般若經》上講的根本智。
遍參一切善知識是成就後得智,智慧才圓滿。
《華嚴經》末後給我們做了一個榜樣,
善財童子親近文殊菩薩,這一個善知識,那是師承。
在文殊座下得到了根本智,然後出去參學,在五十三參成就圓滿的後得智,這智慧圓滿了。
沒有根本智你就沒有能力參學,根本智是實智,真實智慧,他有能力辨別真妄,有能力辨別邪正、是非、善惡、利害,他一接觸就明瞭。
所以出去參學,無論遇到什麼人,無論遇到什麼事,對他都是開智慧,不會受到障礙。
如果你沒有這個本事,你出去參學,一個善知識指你一條路,兩個善知識就是兩條路,三個善知識就是三叉路口,四個善知識就十字街頭,你往哪裡走?
你無路可走。你有本事,你能夠辨別、能夠認識,那就不怕了,親近再多的善知識,你的方向、你的目標決定不會變更。
我們看善財童子給我們做的示範,善財童子親近文殊菩薩,文殊教他什麼?
教他念佛法門。
我經文上沒看到。
文字上沒有,意思具足,意思在哪裡?
文殊菩薩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他最得意的門生,如果不繼承他的衣缽,怎麼能說傳法弟子?
你要明白這個意思,世尊教給我們四依法裡頭「依義不依語」,你要體會到這個意思。
再看看他出去參學那個形象,第一個善知識是吉祥雲比丘,教他什麼?
教他般舟三昧。
般舟三昧是專念阿彌陀佛,佛立三昧。
最後一位善知識是普賢菩薩,
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徹始徹終就是一個念佛法門,
他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
那是是道,要進,勇猛精進,非道趕快要退。
這兩句話是總說。
不但我們自己明白,
而且還要常常
勸導別人,幫助別人,
這是三福末後「勸進行者」。
總而言之,這十一句,十句是自利,末後一句是利他,自利而後才能夠利他。
自己沒有成就,想利益別人,這佛在經上常講「無有是處」。
所以這兩句八個字含義很深、很廣,這是善福的總綱。
向下這才教給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怎樣去修善、修福,積功累德。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文摘恭錄--太上感應篇 淨空師父上人 主講(第二十五集) 1999/6/12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012-0025
https://m.facebook.com/photo.php?fbid=348985825245494&id=100004022393812&set=a.366357360175007
先親近一位善知識,這是世出世間求學求道的祕訣,古時候人所說的師承。一定是在一位善知識那個地方成就,然後才能夠遍參無量善知識。在一位善友座下成就參學的本領,才有能力參學,這個本領是什麼?《般若經》上講的根本智。遍參一切善知識是成就後得智,智慧才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