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悟之前不能夠離開師友,這個很重要】住茅蓬閉關是什麼樣人?已經明心見性。就是說他的學問、他的知見,不需要再請教任何一個人,一切通達,才有資格,就是不做學生,我現在閉關進修,我現在住茅蓬,不要到外頭參學了
淨空法師:
沒有悟之前不能夠離開師友,這個很重要…
佛說一切經,祖師一切的註解,也都是誘導我們向見道的方向去講。
所以我們讀經、看注,要曉得這個方向、要曉得這個目標,你看、你讀才有味道,才能夠心開意解,才能夠法喜充滿。
古人所講「讀書之樂樂無窮」,讀什麼書最樂?
讀大乘佛經最樂,世出世間所有的書都比不上大乘佛經裡面的樂趣多。
再給諸位說,樂趣裡頭最豐富、最濃的無過於《華嚴經》。
《華嚴經》展開,「不對,讀別的經是有點味道,讀《華嚴經》枯燥無味」,那是什麼?
你沒有嘗出那個味道。你要嚐到那個味道,是欲罷不能!就是你沒有進入情況,你不了解。
翻書看不懂,像小孩一樣,給他看圖畫故事他看得很起勁,同樣的你畫些孫悟空、豬八戒給他看,他看了很過癮,你真正拿一部一百二十回的《西遊記》給他看,他不懂。為什麼?
裡面沒有圖畫,一本那麼厚的書,看到白紙黑字,他看了沒有興趣。
他要是看懂了,你再給他看圖畫故事,他也不看,為什麼?
那個沒有味道,那個是小孩的,就不看了。
同樣一個道理,這大經不懂,不懂沒有關係,剛才講薰習,一遍一遍的薰習,薰習的遍數多,漸漸就能夠入這個境界。
我是把我自己修學的經驗奉獻給諸位,我這個方法也是老師教給我的,沒有悟之前不能夠離開師友,這個很重要。
所以過去我的老師指導我,就跟我說過,所謂是「趙州八十猶行腳」,這是我們佛教史上有名的,趙州和尚八十歲還在外面參學,不敢住山,就是不敢住茅蓬閉關。
因為我那個時候剛剛出家沒多久,就有個機會,有個信徒他有個別墅,在圓山後頭山上,環境非常清幽,一棟日本式的房子沒有人住,盛滿法師就找我一道,我們兩個到那裡去住茅蓬去,環境很清淨。
我就去請教老師,我說有這麼個機會,我想去住茅蓬,老師就把我罵了一頓,就說趙州八十猶行腳,你有什麼資格?
於是給我說,
住茅蓬閉關是什麼樣人?
已經明心見性。
就是說他的學問、他的知見,不需要再請教任何一個人,一切通達,才有資格,就是不做學生,我現在閉關進修,我現在住茅蓬,不要到外頭參學了。
從前參訪善知識,
誰是善知識?
也沒有宣傳,也沒有報紙,那個善知識也不會到外面去大聲叫著:我是善知識,你們來親近我。他也不會說的。
什麼人是善知識?
哪個人住茅蓬、哪個人閉關,他就是大善知識。
你什麼問題都請教他,他要答不出來,他的門可以打開,「出來跟我一樣去參學,你沒有資格來閉關,沒有資格住茅蓬。」為什麼?
你沒有見性,你也沒有大徹大悟。
這是我們不曉得,給老師這樣子一喝斥,自己才知道原來住茅蓬閉關還有這麼大的學問在裡頭。
以後看蓮池大師《竹窗隨筆》,寫得清清楚楚,可見得老師不騙我們,老師就是勸我們要學。
學,在講台上就是修學,講台上講經就是在學習,諸位在下面聽的都是老師。
沒有這麼多老師監督著,學生會懈怠、懶惰,就不肯學。
這是老師教給我的,
你不是要學嗎?
學要在講台上才能學得成功,才能夠不斷的去薰修,這就是指出一條開悟的門路。
當然各人所走的門路不一樣,我老師教我走的門路是這個門路,從這個門路里頭去悟入。
要有恆心、有耐心,不顧一切,也不顧什麼時候開悟,到時候了自然就悟入。
摘自 楞嚴經(第三十集) 1979/9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檔名: 07-001-0030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pfbid0xsGrwqvuQUJ8yL9kc78ZNCJZmUFpAeyryQ9LLnBdhQdsozGaUP6xmQ8EWbW6cqVQl&id=100006789870407&mibextid=Nif5o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