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有三個意思,第一個是主要的,第二個是重要的,第三個是尊崇的,它有這三個意思。教,教是教育、教學、教化。宗教合起來,這個意思好,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學,尊崇的教化,這還得了嗎?符合這個條件,這是至高無上的教育,這能不學嗎?(supreme education)
《淨空老法師講述》:
它關鍵的字眼就是善,善能簡別真偽,所以你的選擇是正確的。
你要是能肯定這一點,你就一定要相信,釋迦牟尼佛為我們所選定的是決定正確的。
他給我們選擇的是什麼?
十善、三皈、五戒、六和、六度,這都是他替我們選擇的,這決定是真實的。
為什麼?
幫助你明心見性,一步一步向上提升,幫助你回歸自性。
我們從無始無明起來的時候,這就迷了,愈迷愈深,回不了頭。
我們所遇到的全都是迷惑顛倒的人,遇到佛,這才是不幸當中的大幸。
為什麼?
他不迷惑,他是個明白人,他能幫助我、帶領我解脫這個迷誤,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十法界,回歸自性。
只有他能辦到,如果我們對他不相信,那就是迷到底,永遠迷下去了。
遇到的這個機會多,但是跟自己沒有緣,什麼叫沒有緣?
不相信它,把它定位在迷信上、定位在宗教上。
什麼是宗教也不知道,別人說宗教是迷信,我也說它是迷信,這個做法就太粗心、太大意了。
那我們要查一查,
「宗教」兩個字怎麼講法?
這兩個字最初提出來不是中國人,給諸位說,日本人。
日本人提出宗教這兩個字,以後傳到中國來,中國人接受了。
日本,我相信當初提出的這個人有學問,他不是糊塗人,因為這兩個字的意思太好了。
諸位查查字典,
宗怎麼解釋?
宗有三個意思,
第一個是主要的,
第二個是重要的,
第三個是尊崇的,
它有這三個意思。
教,教是教育、教學、教化。
宗教合起來,這個意思好,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學,尊崇的教化,這還得了嗎?
符合這個條件,
這是至高無上的教育,
這能不學嗎?
所以我常想著,最初用這個名詞的人大學問,不是普通人,普通人說不出來。
說佛是宗教當之無愧,是十法界裡頭最重要的教育。
淨土宗是最重要的教學,主要教育裡頭最重要的教學。
你能夠遇到這樣一個學科,認真學習,你這一生就能成佛,一生就能回歸自性,這還了得嗎?
這就被稱之為最尊崇的教化。
它沒錯,錯在我們自己不認識,把宗教兩個字誤會、曲解了。
誰吃虧?
自己吃虧。佛菩薩沒吃虧,經典沒吃虧,吃虧是我們自己糊塗,自己粗心大意。
「二、精進覺分,精進修諸道法時,善能覺了,不謬行於無益之苦行,常勤行在真法中,故名精進」。
這個裡頭,不再修沒有利益的苦行。
佛當年在世,表演過學苦行僧,你們大家都修苦行,釋迦牟尼佛也修苦行。
到後來怎麼樣?
釋迦牟尼佛把苦行丟掉了,不修了。跟隨釋迦牟尼佛照顧他的有五個人,就是五比丘,後來的五比丘。這都是釋迦的家族,王子要出去求學,總得有幾個人照顧他,這幾個人很佩服他。
當釋迦牟尼佛把苦行放棄,他們以為釋迦牟尼佛退心了,離開釋迦牟尼佛,到別的地方去修行,就到鹿野苑。
這說明什麼?
那個苦行沒有好處,不能幫助你開悟,不能幫助你見性,你修它幹什麼?佛法重視苦行,為什麼?
你能放得下,貪瞋痴慢疑是決定要放下的。
所以,苦行有好處,但是苦行一定要有智慧去認知它,對於我們明心見性有沒有好處,如果對明心見性沒有好處,你就不要去修它。
能幫助我們明心見性的一定要修,這就不是迷信,不是盲修瞎練。
日中一食,一般人認為是苦行,你需不需要修?
不必要。
中國禪宗提倡坐禪、跑香,真正修行,念佛堂也一樣,你不能吃得太飽,太飽昏沉,精神提不起來,打瞌睡;也不能太餓著,餓著心裡發慌,定不下來。
所以念佛堂、
禪堂都需要什麼?
不飢不飽,
要保持這個狀態。
那怎麼辦?
只有少吃多餐,用這個方法。除了三餐飯之外還有點心,日夜照顧你不斷。
所以當你有餓的時候,都有點心,吃一點點,不能吃太多,讓你精神飽滿,你好用功辦道。
這些跟印度其他宗教來比,他們重視苦行,他們不這樣做法的。
好在佛教它不是宗教,它是教學,它是教育,這一點我們要把它認識清楚。
佛陀教育,簡稱為佛教,具足要稱「佛陀教育」,這就對了。
佛陀教育
重視得定、開悟,
這很重要。
怎樣得定?
一定持戒,持戒幫助你得定,得定幫助你開悟。
所以,開悟是終極的目標,大徹大悟。
悟有小悟、有大悟、有徹悟,有三個等級。
小悟是阿羅漢、辟支佛,大悟是菩薩,徹悟就成佛了,也稱為法身大士,法身大士大徹大悟。
所以大徹大悟是佛,大悟是菩薩,小悟是聲聞、緣覺,這跟宗教裡頭說法不一樣。
我們要學佛,在這個時代也不容易。為什麼?
社會亂了,佛門也亂了。
現在的佛教,我常說至少有六種不同的形式出現在社會。
第一種,釋迦牟尼佛的教育,佛教,這是原汁原味的,沒有改變的。
世尊當年在世,四十九年教學,佛教傳到中國來是這樣的,是教育。
佛教變成宗教,就是現在所謂的迷信的宗教,在中國歷史不過三百年。
清朝乾隆時候還是教育,變質應該是乾隆以後。
真正開始轉變,我現在覺得應該是在慈禧太后。
清朝歷代帝王都是三寶弟子,佛門的大德許多都封為國師,帝王對出家人非常尊敬。
只有慈禧太后,她掌了政權,自稱為老佛爺,把所有佛菩薩都放到底下去了,她高高在上,她是老佛爺。
這個舉動影響太大,
為什麼?
上行下效,慈禧對佛教不重視、對傳統文化不重視,下面人自然對傳統、對佛教看法就冷淡。
表面上有,實際上真正學習的人少了,所謂是陽奉陰違。
講學的人有,真做的人沒有,所謂偽君子。
這是滿清最後的一百年,慈禧太后影響最後一百年,壞了。
清朝亡國之後到今年一百年,這一百年當中就更糟糕了,不但真修的人沒有了,連講的人也沒有。
我們要想學怎麼辦?
所以我很感謝方東美先生,他提醒了我,佛經哲學在經典裡頭,不在寺院。
這個提示對我影響很大,我知道方向、知道目標,知道到哪裡去學。遇到章嘉,章嘉大師是個明白人,非常了不起。
我出家,章嘉大師替我選擇的。我問他,我將來應該走什麼路,走哪一條路?
他就叫我出家,學釋迦牟尼佛。
我第一本正式念的佛書,是他老人家教給我的,《釋迦譜》、《釋迦方誌》。
他說你要學佛,你首先要認識釋迦牟尼佛,你對他不認識,你就會走錯路,會迷入歧途。
一定要認識他,他是榜樣、他是典型,要向他學習。
這些指導都非常非常珍貴,讓我一生沒走冤枉路,一直走下來。不過就是沒有人提醒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老師沒有提醒過我。
如果當年有老師,我很聽話,有人嚴格的督促,教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今天的成就不止這樣的,不曉得高多少倍!
因為學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建寺廟,沒有道場,這個我學了,我一生不建道場。
哪個地方有緣就到哪裡去講經,所以緣結到了全世界。
居無定所,哪裡邀請到哪裡去,緣結得很廣。
人家希望我講什麼經論我就講什麼經論,所以就搞雜了,講得太多了,總有幾十種之多,沒有專一。
專一會得定,會開智慧,我這搞亂了、搞雜了,門門通就門門不通。
所以六十年的學習有悟處,什麼悟?
解悟,不是證悟,證悟才真正得受用。
我現在終於明白了,明白了之後,我就想著我必須在晚年回頭,還來得及,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一門是什麼?
就是這一部《無量壽經》,其他的經論全放下,不講了。一部經!無論哪個地方請我去講經,統統是這部經。
所以這次在日本,很難得,日本的前首相鳩山他邀請,日本的佛教會水谷幸正長老,代表日本佛教,我接受了,到那邊去講了四十八個小時,講《無量壽經》。他如果喜歡聽其他經論,介紹別的法師去講,我不去了。
一門深入,真正了解這個好處。所以要回頭,不能不回頭。
現在真是《金剛經》上所說的「法尚應捨」,我連佛法也捨掉,不要了,就這一部經就夠了,其他的統統不要了,更單純,簡單。
香港有個同修送我一個小茅蓬,真的很小,大概那個小茅蓬整個面積,我看看只有攝影棚這麼大,整個面積就這麼大。
不過它有三畝地,三畝地,旁邊種菜,做個小菜園,周圍樹木花草很多,這鬧中取靜,很理想的一個地方。
他這個房子很舊,一共兩棟,兩棟加起來也不過就這麼大。
有一棟有九十多年,另外一棟有七十多年,老房子。本來我想拆了重建,送給我的這個居士告訴我,他說你不要拆,這個老房子建造的時候材料真實,現在沒有這種材料,這個房子住的時候冬暖夏涼。
我說有這麼好,那寶地,所以我現在把它整修一下,這個月底就完工了。房間隔得很小,房間一點點大,有五個房間。你想想看,這麼大的房子隔五個房間,一個房間大概只有三個榻榻米,就那麼大,擺一張床、擺一張桌子就滿了,很小的地方。好!省心省事。一部經,其他的不要了,現在經書統統送給年輕人,讓他們好好去學習去。最後我們也留個好樣子給後人看。這是擇法。
時時刻刻都要留意到真實,真實裡面還有真實,實在就是章嘉大師給我講的看破放下,放下看破。
看破還要看破,放下還要放下,我們才能夠契入境界。精進要更精進,無益的苦行要捨掉。
幫助正法久住,我們也要幫助佛法回歸到教學。有些年輕人想出家,跟我,我不收徒弟,以前悟字輩的是韓館長收的,不是我收的。這一點我學印光法師,一生不收出家徒弟,傳授三皈可以,不收出家徒弟。跟我學教,學經教,行,我收學生,不收徒弟。最近有一個要出家,我替他找了個師父,香港暢懷法師,跟他出家,跟我學經教。我們希望將來在這個小道場裡頭,不要多,能有五個人,五比丘。釋迦牟尼佛在鹿野苑,五比丘把佛教興起來,我們現在如果能有五個人,五個人真正依教修行,來把佛教教育提倡出來,正法久住。我們無需要大道場,只要一個小攝影棚就可以,有網路,現在的網際網路全世界可以收到,有網路。五個人,每個人每天講經至少一個小時,不可以少過一個小時,天天講。每個人專攻一部經,如果是專門學《無量壽經》也可以,我們講的進度不一樣,有人從頭講,有人從當中講。這樣也有好處,能夠方便各地方的這些同學們,方便他們學習,帶領大家一起學。或者是我們把淨宗五經一論統統推出來,五個人,淨宗五部經,一個人專攻一門。分量最少的是《大勢至菩薩圓通章》,《大勢至圓通章》可以跟《往生論》合起來,學《圓通章》也學《往生論》。這樣五個人,一個人一樣,淨宗道場。不要搞雜了,不要搞亂了。
我們只自己修,自己在攝影棚裡面講,我們不出門,外面任何活動不參加,心定下來。我們希望十年,十年住在這個山上不出門,將來這幾個人都有成就。至少十年之後再出山,十年之內決定不下山,建立一個如理如法的六和敬的道場。人數不要多,不超過十個人,連照顧我們的人,我們自己將來出家的五個人,再有五個在家居士一起學習的,照顧我們的生活,我覺得就可以了。這是可以辦得到的,也能夠做出一個好樣子。大乘八個宗,喜歡禪宗的,可以學我們這個樣子建一個禪宗道場,喜歡天台的可以建一個天台道場,原則十年不下山。天台是主修《法華》,賢首宗主修的是《華嚴》,至少是十年,專攻一門,放下萬緣,連佛法都要放下,你才會有真正的成就。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才是真正精進覺。
第三個,「喜覺分,若心得法喜,善能覺了此喜,不依顛倒之法而生歡喜,住真法喜,故名喜」。這個喜是什麼?受用,真正得受用。受用有兩種,一個是禪定,佛法講的三昧,修淨宗的得念佛三昧,歡喜!三昧是定,也就是說,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不能說完全斷了,已經被控制,不起作用。用什麼方法控制?這一句佛號、一部經典。你想,想經典,你念,念佛號,除此之外,一定要放下,什麼都得放下。今天利用科學工具可以獨善其身,同時兼善天下。我們用網路播出去、用衛星播出去,全球有志一同的人都可以在一塊共修,不必住在一起,不必要認識。在今天,建立一個淨宗道場應該是這種模式,不需要寺院庵堂,省心省事,費用很少,效果、功德殊勝。我們衷心期望著,中國大乘八個宗派都能夠興旺起來,我們來做帶頭。所以心得法喜,得法就歡喜了。覺了這個歡喜,不是依顛倒法而生的,沒有錯誤,這是住真法喜。大乘經教裡常說,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夫子所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真的。這是方東美先生所說的「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就是法喜。
「四、除覺分(即輕安覺支),若斷除諸見煩惱之時,善能覺了除諸虛偽,不損真正善根,故名除」。斷除,諸見是見惑,煩惱是思惑。如果再引申這個煩惱,它的範圍很大,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這三種煩惱,但是首先的,見惑要除。這在一塊共修的六和敬的同學,我們希望將來跟我在一起的,我們不要多,五個人。我們真正做到六和敬,怎麼做法?見惑不能完全斷,一定要把它控制住,不讓它起作用。第一個身見。起心動念兩樁事,第一個正法久住,第二個代眾生苦。我們不受苦怎麼行?我們不吃苦,眾生就苦了,希望我們多受點苦,眾生的苦減少一點。也就是世尊最後所教的兩句話,「以戒為師,以苦為師」,這是釋迦牟尼佛對後世學生的期望。我們不辜負老師,這兩句話一定要做到,不能怕苦。一定要把戒律做出來,戒律我們只要把沙彌律儀十戒二十四門威儀做出來就可以,做為我們念佛三昧的資糧,求生淨土的資糧,決定往生。這個世間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七情五欲、貪瞋痴慢統統放下;對佛法只修一部經,這一部經之外統統放下。我們五個人在一起,可以每個人學一部經,都是一門深入,十年薰修。我們時間定十年,真幹、真放下。
見惑必須要把它伏住,斷不了一定要把它伏住,煩惱自然就輕,煩惱輕,智慧長。善能覺了除諸虛偽,虛偽是什麼?一切法無所有,《般若經》上講得好,釋迦牟尼佛二十二年講般若,實際上就是講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那你自然就能放下。不至於損壞真正的善根,真正的善根是不貪、不瞋、不痴、精進,這叫除。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pfbid0fs3FVFKdyxy6fRkguH6zGxAx1iBTQHm2taav13cwb1nCCKxfcN9PqvV9MjSbFyf3l&id=100002257555868&mibextid=Nif5oz
至高無上的教育 英文
(supreme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