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至少十年,十年就學一個法門,心是定的。修學之前你必須有基礎,像蓋房子一樣,蓋大樓,基礎打得好,如果沒有基礎,修一輩子不能成功。(Zen)
《淨空老法師講述》:
佛慈悲、祖師慈悲,又告訴我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要真正懂得這句話,你這一生沒有不成就的。根利的,你會大徹大悟,會明心見性,決定上上品往生,往生就是成佛。
上上品往生,生到極樂世界就是法身菩薩,不必阿彌陀佛加持,你就成就上上品。不能達到這個境界的沒關係,只要能往生,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好,到達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五劫修行的功德加持給你,你就成為阿惟越致菩薩。
阿惟越致是什麼?
就是法身菩薩,這個便宜可佔大了,一切法門裡面沒有,一切諸佛國土裡頭也沒有。
所以阿彌陀佛被一切諸佛尊稱為「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我們前面學過的,這都是擇法。
所以你要會選擇法門,一門選擇了,長時薰修,至少十年,十年就學一個法門,心是定的。
可是修學之前你必須有基礎,像蓋房子一樣,蓋大樓,基礎打得好,如果沒有基礎,修一輩子不能成功。
這個基礎是什麼?就是這些年來我們提倡的儒釋道的三個根,這是基礎,一定要做好,《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
《十善業道經》上世尊說得好,這個基礎是人天法的根基。你在人道,來生還不失人身,也可能你到天上,什麼原因?十善業道是因。可是你要曉得,《十善業道》是建立在《弟子規》跟《感應篇》的基礎上,沒有這個基礎,《十善業道》不能成就。現在學佛的同學,無論在家出家,十善業做不到,什麼原因?下頭沒有基礎。古時候,下面基礎是小乘,我們現在小乘也不要了,儒道也不要了,就變成沒有基礎,你這個地基永遠不堅固,底下的土是鬆的。這樣你才能知道,《弟子規》、《感應篇》跟我們學佛關係是多重要,決定不能疏忽。
所以儒釋道三個根紮得牢,然後你一門深入,五經一論裡你只選一種就夠了。你用十年的時間,依照一部經專修專學,你的心是定的,一般平常人,這個平常人是三個根的基礎紮好了的這種人,沒有三個根的不算,應該在三、四年就會得念佛三昧,也就是說他得清淨心。清淨心起作用生智慧,不清淨的心起作用生煩惱。得三昧,有個三、四年他就會開悟,縱然不能夠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大悟是肯定有的。過去李老師告訴我,大徹大悟,他所悟的是教理,所以他對於一切經都能貫通,不必學自然就會了,那是大徹大悟。次一等則是大悟,雖然不能通各宗的教義,你本宗會通。本宗通什麼?淨土宗。與本宗有連貫的這些經典你也都能夠通達,這就是古人所說的,一經通,一切經自然就通了,你不需要學,自然就通了。
這真的嗎?真的。有例子?有,你去看《六祖壇經》,惠能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他不認識字,沒有讀過經,他在五祖道場住過八個月,五祖分配他的工作是做苦工,碓房裡面是舂米破柴,幹這個事情。所以道場裡面的講堂他沒去過,禪堂也沒去過。講堂是解門,禪堂是行門;換句話說,行解他連邊都沒有碰過,他開悟了。他憑什麼開悟?老實、聽話、真幹,他就憑這個開悟。他對五祖有萬分誠敬,五祖跟他說話,他就得萬分利益,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最後那一天夜晚,五祖跟他講《金剛經》,他不認識字,當然沒有經書,講《金剛經》大意,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開悟。悟了以後,後頭不要講了,完全明白。五祖衣缽給他,叫他趕快走,找地方去躲藏起來,怕人陷害他。他就躲了十五年,大家把這個事情忘掉,十五年過去忘掉了,他出來了。
根據《壇經》裡面所記載,他剛出來的時候,在逃難,路途當中遇到無盡藏比丘尼。這個比丘尼受持《大涅槃經》,我們知道《大涅槃經》的分量很大,兩種譯本,一個三十六卷,一個四十卷,你聽聽卷數就曉得這分量很大。比丘尼天天念、天天讀誦,能大師那個時候二十四歲,他在旁邊聽,聽她念完之後,能大師就把她剛才念的那段的意思講給她聽。無盡藏比丘尼都呆了,真是高人,講得那麼透徹,拿著經本向他請教。惠能大師跟她說,我不認識字,不必拿經給我看。她說,你不認識字,你怎麼會領悟這麼深,講得這麼好!這個與認識字不認識字沒有關係。悟了之後一切經都通了,他認識字,一看就明白;他不認識字,一聽就明白,一接觸就明白,一經通一切經通,沒有障礙了。
《壇經》上記載的法達禪師,那是個念《法華經》的人,到曹溪去親近六祖,禮拜的時候頭沒有著地。起來之後,六祖就問他,你剛才禮拜,我看到了,頭沒有著地,你有什麼值得驕傲的?他就講,他念《法華經》三千部。《法華經》分量大,一天念一部,三千部也得十年,很難得,不容易。六祖問他,《法華經》講些什麼?他答不上來,反過來向六祖請教。六祖說,這個經我沒有聽說過,你既然念了三千部,你就念給我聽聽。他念到第二品「方便品」,念到第二品,六祖就說:可以了,不要再念了,我全明白了。把《法華經》大意講給他聽,他開悟了。再磕頭,頭著地了。諸位想想,你要想通宗通教,不開悟不行。怎樣才能開悟?開悟,實在講個個人都有分。所以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只要你肯放下,你就開悟。放下什麼?放下妄想分別執著,《華嚴經》上說的。大乘經裡面所講的無明煩惱、塵沙煩惱、見思煩惱,你只把這個東西放下,你就大徹大悟、就明心見性,你跟惠能大師一樣,沒有一樣不通達,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樣你不懂。這叫什麼?擇法。我們學佛應該這麼選擇。
細說淨土就是《無量壽經》,略說淨土就是《阿彌陀經》。《觀經》裡面只講淨土裡頭兩樁事情,一個講原理,一個講方法。原理實在講就是四個字,淨宗的原理四個字,「是心是佛」。就是《華嚴經》上佛講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觀經》上講得更簡單,是心是佛。方法呢?是心作佛。怎麼個做法?提出十六種方法,就是十六觀,十六種方法最後那一種就是一心專念阿彌陀佛,這是第十六觀,講絕了。經上講得很簡單,是心是佛這四個字,像我們如果在此地講的話,一百年都講不完,字字句句義理無窮無盡,這真的不是假的,《華嚴經》上講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擇法是我們世出世間成功失敗第一個因素,你選擇適當,你很快就成就;你選擇不當,你的麻煩就來了。中國老祖宗選擇恰當,選擇是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所…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2257555868/posts/pfbid0pvzLz1AqFqcA8x9UB8gu32t2jJHQSmkWh1jdWkNnvztA4GrHvmnmUVLC56tzrdzJl/?mibextid=Nif5o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