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何降伏其心】
【云何降伏其心】
01-003-0026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https://ft.amtb.tw/dv.php?sn=01-003-0026&lang=zh_TW
演【俄去倏返者,約一法說。】
『一法』是說相續法,這個念頭是相續的。其實前念決非後念,只是相續相而已!就好像我們看電影,我們在銀幕裡面看的那個像,好像是那回事情一樣,可是你看看底片張張不一樣。你才曉得這個念頭念念都是獨立的,這是給諸位說真實話。能夠真正體會到真實,你才會相信,這一生當中可以返本歸元。所用的方便法,正如同佛所說的是就路還家,不必拐彎抹角,這才是真正的利根,真實的智慧。那就是說,正如同《金剛經》上須菩提尊者向釋迦牟尼佛請教的兩個大問題,這都是根本問題。所以在千經萬論當中,中國不但禪宗的祖師,無論是哪一宗哪一派沒有不重視《金剛經》的。
《金剛經》上兩大問題:第一個是「云何降伏其心」。我們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妄念紛飛,用什麼方法能把這個念頭降伏住?「應云何住」,我們這個心應當住在哪裡?兩大問題,這是佛法修行的總綱領。
我的心應該安在什麼地方?
你看世間人的心,他安在哪裡?
安在名聞利養裡頭。他的心是住在名聞利養上,換句話說,他那個心一天到晚所牽掛的就是名聞利養,他牽掛這些東西,牽掛就是住。
我們這個心應該牽掛什麼?我們用這個話來講,大家好懂。你牽掛在世間名聞利養,統統是假的,那叫什麼?輪迴知見。生死輪迴的知見,你牽掛在生死輪迴上,你怎麼能出得了輪迴?我們用《金剛經》上這兩個問題,拿《彌陀經》來解答,這就好辦了。你的心應該住在哪裡?應該住在西方極樂世界。用什麼方法來降伏其心?用一句阿彌陀佛來降伏其心。不管你什麼念頭起來,立刻轉變,轉換成阿彌陀佛,你就大功告成了。你的善念、惡念、貪念、瞋念,不管什麼念頭,只要念頭起來,立刻就把它換成阿彌陀佛,你要這樣念佛,你的功夫就得力了。這種方法念佛,你念不久一定是萬慮咸休。所以你要會!這個方法比禪好,比密也好。我講《心經》的時候說過,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無上的大神咒、大明咒、無等等咒。我說得很清楚!會了這一句阿彌陀佛,你禪教密律淨統統包括在其中,這一句阿彌陀佛是大總持法門。你要不抓到這個,你去抓到那個枝枝葉葉的,苦不堪言!要想解決問題不是那麼容易!可是這一句阿彌陀佛要念得好,最低限度,要把這一部《疏鈔演義》痛下功夫詳詳細細來研究討論,在這上下功夫絕不白費。這一部經我們預定是三年圓滿,大概要講三百五十次,這個時間絕不浪費。所以一面我們研究討論,一面大家在一起共修,解行並進,與會的同修有福!
我們生在末法,佛在經裡面給我們說得很明白:末法時期淨成就。能夠選擇這個法門,一門深入,就是上善之人,正是經中所講的諸上善人。你能夠死心塌地選擇這個法門,你就是上善,你就是有智慧。這是上根利智,他才會選擇這個法門。縱然接觸其他的法門,不驚不怖,如如不動,為什麼?接觸一切法門都把它換成阿彌陀佛了,絕不動搖!
01-004-0039 阿彌陀經要解
https://ft.amtb.tw/dv.php?sn=01-004-0039&lang=zh_TW
解【普勸三世眾生。速求往生。同佛壽命。一生成辦也。】
我們哪一個人不希望長壽?在我們這個世間長壽辦不到!阿彌陀佛那個國土真正是無量壽,一點都不假。說到這個時節因緣,我在此地又要補充幾句話,成佛要用真心、要用誠心,不能用妄心。妄心是凡夫、外道、魔王,用的是妄心,佛菩薩用的是真心,這是我們一定要記住。要是用假心、妄心,不能成功,即使修無量劫也不能成功。僥倖的心理是妄心,投機的心理也是妄心,取巧的心理還是妄心,都不能成就的。我為什麼要說這些話?因為經上說過,連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裡頭都有,臨命終時十念也能往生,一念也能往生。那你聽說這個了,不要緊!我這一生多造點罪業沒有關係,我在臨命終時一念、十念還可以往生。這個心是妄心,這個心是僥倖的心理,投機取巧的心理,不能往生,你不要誤會了。
十念往生是指什麼?這個人一生都沒有遇到佛法,也沒有聽說過阿彌陀佛,臨命終的時候他有這個機緣,遇到一個善知識,告訴他西方有阿彌陀佛,趕緊念佛求生西方,他馬上就能信,立刻他就發願,一心一意沒有二念的,這樣念十聲能往生。我們現在統統沒有指望,這個機會沒有了,為什麼?我們都聽說,《阿彌陀經》也聽了,阿彌陀佛也念了這幾天,你想臨命終時念十聲往生,那不行,那你這個心是投機取巧的心理,阿彌陀佛不要,西方極樂世界不歡迎,你要懂得這個道理。
還有一樁事情也要想到,我們現在還沒有死過,不知道那個死的情形怎麼樣?可是我們到那個病院裡面,去看很多人快要死的時候,我們也看了不少,親戚朋友過世的時候。你看臨命終時那個樣子,是什麼樣子?他這個頭腦能夠清清楚楚,把這個佛號念得了了分明?大概百分之九十九將要死的時候,都是迷惑顛倒,他的家親眷屬都不認識。那個臨終十念、一念,他念不下去了。別人助念怎麼樣?助念也不行。
我給諸位說一個故事,我出家的時候,是在圓山臨濟寺,民國四十八年出家的。臨濟寺那個時候有一個念佛會,會長是王大松居士,大概現在都不在了,副會長是林道棨。你想想看,念佛會的副會長,平常每個星期舉行一次念佛會,領導大眾念佛,念得多虔誠。林道棨病重的時候,聽到佛號就生煩惱,旁邊人給他助念,一聽到佛,不要念了,不要念了,佛號在那個時候不管用。不念他不煩惱,愈念愈煩惱,流淚,沒辦法了!就是助念都助念不上,這種情形,這是我們親自見到的,才曉得一個人在臨命終的時候,業障現前太可怕了!
我們是不是有把握臨命終的時候,清清楚楚,如入禪定,心不顛倒,有沒有這個把握?沒這個把握,那平常又不肯努力,還要求個僥倖的心理,臨命終時十念,那臨命終時連人事都認不清楚,那就糟了,我們這一生就空過了。如果說往生那麼容易的話,廬山慧遠大師何必要結蓮社,一天到晚打佛七,一年到頭打佛七,他那個是常年佛七,不中斷的。一天六支香,天天如是,一年當中還有三個月的精進佛七,加香。那比起你來不是差太遠?人家要念一輩子,才能求個往生。你很僥倖到臨命終時,十念就可以了,那些祖師望你,來看你的時候,那真的相差太遠了。僥倖的心理不能存!
印光大師在世,那個時候在蘇州靈巖山,他所舉辦的就是一個長期念佛道場。我們今天的佛七儀規都是用他的。長期這樣念,煩惱都不能斷,習氣都不能夠減少,何況不念?念佛是佛號天天薰習你,不要認為這個沒用處。如果不念佛了,就是煩惱妄想天天在薰習你。你自己現在不知不覺,到臨命終的時候你就覺察到了。那個時候障礙就來了,就像林道棨一樣。平常他不覺得,哪裡會曉得到臨命終時這麼大的障礙。所以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想到,平素要把這句佛號牢牢的抓住。
我在佛七當中給諸位說過這個問題,我是把戒定慧三學,合在淨土法門告訴諸位。戒定慧三學是佛法的總綱領,離開三學就不是佛法。念佛法門能不能捨戒定慧?給諸位說:不能。念佛法門裡面容戒定慧,包容。為什麼?如果沒有戒學,你的念佛不會到功夫成片。換句話說,不會往生的,只能夠說給阿賴耶識裡種一個佛的種子,與阿彌陀佛結個法緣,不曉得哪一生哪一劫才會成熟?這一生是渺茫的,沒指望的,所以要重視戒學。戒是幫助你伏煩惱,你的功夫才能成一片。定學,是幫助你事一心不亂。慧學,是幫助你理一心不亂,你看看是不是這樣的。智慧開了,破無明了,我們理一心就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事一心是念佛三昧,是禪定。由此可知,功夫成片就是戒成就,事一心不亂是定成就,理一心不亂是慧成就,怎麼能離得開?
所以說到這個地方,我在講席當中給諸位提起過很多很多次,我舉出印光法師教人的方式。他在晚年,年歲大了不管事,信徒供養他的錢財很多很多,他老人家一個錢也不要用,所以把這些錢統統分配做慈善事業。有慈善救濟的、有印經的,贈送經書的。這個贈送經書的叫弘化社。他的這個徒弟們,在家、出家的徒弟們就組織一個印經會,我們現在叫印經會,他那個叫弘化社。這個裡面所印的書,是以《安士全書》、《感應篇彙編》、《了凡四訓》,這三本書印的分量最多。我那個時候是概略的給它估計一下,這三種書他至少印了三百萬冊以上,這三樣都不是佛經。他為什麼印這麼多?弘化社也印很多經,但是經印得不多,只印個一千冊、二千冊,印得不多。這三種書為什麼要印幾百萬冊?我們要覺悟!這三種書是老法師把它代替戒律,如果不照這個來修學,我們這個念佛想得功夫成片,想帶業往生,難!太難了!
老法師慈悲,不是光光憑這句佛號就能往生,這句佛號要念到身心清淨,身心清淨要不用戒律來幫助,我們想達到身心清淨不容易,為什麼?我們自己沒有標準,自己以為很清淨了,如果把戒律打開,哎!沒有一樣清淨。戒律是標準。所以我從香港回來以後,我們把這個書,我們的華藏法施會,這三種書大概也印了四萬多冊。這是我體會到大師這一點的用心,所以不能不讀。講到這個戒定慧,並不是叫你去學律宗,不是這個意思,也不是叫你去參禪,也不是叫你去持咒,而是說明這句佛號裡面,必須有戒定慧的內容。
戒是防非止過!《金剛經》裡面所講的「云何降伏其心」,戒律是降伏其心的。定,是可以斷,這個戒可以能夠降伏妄念,可以把一切妄想煩惱伏住,但是不能斷根,伏煩惱。我們煩惱能夠伏得住,這句佛號就有用,就可以帶業往生了。煩惱不會打閒岔、不會擾亂,佛號才有力量、才會起作用,否則這個佛號怎麼念,不管用,煩惱的力量太大了,所以要持戒。
持戒念佛,念到相當程度,煩惱不起來了,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面不生煩惱,這個境界好。如果在這個境界裡面,還要堅固著對這個戒學有一種固執、執著、堅固的執著,給諸位說,不能得定。這個時候不是說戒律不要了,戒律還是要。那個戒律從初發心到等覺菩薩,都要持戒,戒怎麼可以不要?戒是要照做,又不能執著,執著什麼?執著不能得定。就好像爬樓梯一樣,爬樓梯我的目的是上上面一層樓,我那個樓梯爬到頂端,快要到了,我也捨不得樓梯,你們想想看,那樓門上得去嗎?上不去!戒律好像是樓梯,定好像是那上面的一層。一定要用這個樓梯才能上得去,上去的時候,要樓梯,又不能執著這個樓梯。你想到這個味道,要想到這個味道,因為什麼?樓不只一層,還有好多層。
見了性的菩薩,圓教初住,還有四十一個位次。好像大樓一樣,還有四十一層,每爬一層都得要樓梯,都要具足戒定慧,才能夠一層一層向上提升。所以這句佛號是三學具足,我們沒有能力,在一句佛號當中具足三學,那就必須要求方便法。印祖給我們這三種書,就是方便法。這三本書裡面,《了凡四訓》它的目的是建立信心,深信因果,《了凡四訓》的目的是在此地。《感應篇》跟《安士全書》目的是在講戒律,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如何去學戒。那個書就是善惡的標準,如何去斷惡修善,我們這個佛號才相應。這是說明真正的在這一生想往生極樂世界,那就得用這個辦法,除這個辦法之外,沒有第二個辦法。說老實話,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這是等覺菩薩示現的,在這個末法時期,民國初年傳給我們這個方法。
覺明妙行菩薩,也是從西方世界再來的。距離我們也不太遠,《西方確指》,他老人家教給我們用功的方法,也是最契合這個時代。他就是一支香,一支香是一卷《阿彌陀經》,一千聲佛號,一百拜,用這個方法。而且一再叮嚀,真正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一天修十二支香。每一天是十二遍《阿彌陀經》,這是一萬二千聲佛號,一千二百拜,他說不要增不要減,就照他這個方法去做。給諸位說,這是精進佛七!因為他這個方法做的話,這麼一堂課的話,大概是要二個小時。我們平常拜一百拜,差不多要五十分鐘。一千聲佛號,幾乎是接近兩個小時,十二支香就是二十四小時不中斷,精進佛七。
如果實在體力不行的話,那就減少。所以你這個修行,你實在很忙沒有時間,你一天修一支香也可以,修兩支香也可以,照他這個方法去修。起心動念、待人接物,依照《感應篇》,依照《安士全書》,來檢點我們自己的身心行為,這樣修行決定往生。這都是從西方極樂世界菩薩到我們這個人間,教導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方法,那真正是再來人!如果我們不相信,不肯依教奉行,那是自己當面錯過了,我們這一生又空過了。
【隨緣消舊業,莫更造新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