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不思議解脫境界」,這是我們思惟想像達不到的。唯有自性不思議,才真正能夠理解,徹底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你不會開悟,為什麼不會開悟?你有障礙,煩惱習氣障礙了你的悟門。為什麼誠敬就有悟處?誠敬恰恰好對治煩惱。我們的煩惱就是叫我們不誠、不敬,誠敬正是對治煩惱習氣最好的方法。所以學佛第一個條件,就是以真誠心處事待人接物,真誠心對人,真誠心對自己。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八三卷)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17-0183
請看「世主妙嚴品」,得法讚佛,欲界時分天長行,第六句:
【不思議慧天王,得善入一切業自性不思議方便解脫門。】
菩薩的德號是『不思議慧』,我們從名號的意思去觀察,這決定是諸佛應化的;
「慧」加上「不思議」,決定不是普通的智慧。他所得到的法門,是『善入一切業自性不思議方便』,這一句裡面含義很深。我們先說「一切業自性不思議」。「業」這個字,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活動、造作,包括我們的思想見解、起心動念,這屬於意業;言語,這是口業;造作是身業。業再多,總不出這三類,所以佛家講三業;用身、語、意就把所有一切造作,全部都包括盡了。「一切」,這兩個字是雙關語,狹義的說,就是對於自己無始劫以來三業的造作;廣義的說,十法界一切眾生都包括盡了,這一切眾生三業的造作。但是無論是自己、還是眾生,自性不可思議。
業是相、是作用,這一切現相跟作用從哪裡發生的?為什麼會發生?佛家講求追根究柢,中國諺語所謂「打破沙鍋問到底」,把它的根源找出來,根源是自性。所有一切業,這一切業裡面還包括善業、惡業、無記業;無記是非善、非惡。這是從三業性質上分,有這三種。無論是從現象、是從性質,總不外自性。自性為什麼會有這些現象?為什麼會有這些變幻?佛在此地講「不思議方便」,方是法則。可見得所有一切現象的發生、變化,決不是偶然的,我們現在常講,這是自然而然的。自然而然,在佛經裡面是不能夠成立的,《楞嚴經》上說得很好,「非自然,非因緣」。非自然、非因緣,這就不思議方便。但是非自然、非因緣,這是真實的境界,必須要自己能契入。自己不能契入,這樁事情永遠沒有答案,永遠不能解決。佛給一切眾生說法,還是不離因緣,也不離自然。
這個地方我們要知道,佛是用因緣、自然做手段,不是目的;通過這個手段,讓我們去體會佛所說的真實義,這是如來真實義很難理解,道理在此地。佛在經教裡所說的都是意在言外,所以會聽的要聽絃外之音,你才能真正有所體會。如果你記住佛的話,這是教小學,這是教你斷惡修善,你不能開悟。開悟一定要「離言說相,離心緣相」,你才有個悟處,才懂得佛講的真正意思在哪裡。這樣說起來,佛為什麼不直截了當給我們說出來?實實在在說不出來,要能說出來,佛當然給我們說出來。為什麼說不出來?這個地方我們必須要曉得,言語是有範圍的、是有界限的,超出這個界限,言語沒有辦法表達。不但言語有界限,思惟也有界限,思惟的界限比言語是深廣得多;言語達不到,可是我們思惟,我們講用心去體會,能達到。可是它還有界限,這個界限就是阿賴耶。第六意識是思惟,它能夠緣到阿賴耶;但是阿賴耶的界限就是十法界,阿賴耶超越,那是自性。
所以第六意識有能力緣到阿賴耶,沒有能力緣自性,相宗經論講得很多、講得很詳細,也就是我們第六意識的思惟,能夠緣到十法界,沒有辦法緣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自性,一真法界是不思議,所以《華嚴經》末後一品,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這是我們思惟想像達不到的。唯有自性不思議,才真正能夠理解,徹底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
這個人,我們就稱他作佛,稱他作法身大士;十法界裡面權教菩薩,都還沒有達到。所以這一句;換句話來說,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
最難得的,也是這一句關鍵的字樣,就在「善入」。他能入,這個入就是後面入法界,入不思議解脫境界。
善入,我們就曉得,善入什麼意思?《行願品》末後講普賢行願,普賢行願是能入,不思議境界是所入。這個地方「自性不思議」,後面還有「方便」,這方便兩個字是什麼意思?清涼大師沒有註解、沒有解釋,沒有解釋就是意思非常明顯。方便是什麼意思?方便就是說,我們今天科學家裡面所探討的,宇宙怎麼起源的?怎麼來的?生命從哪裡來的?「方便」兩個字就是說這些事情。方是方法,發生的原因,演變的程序,便是便宜,說明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現象與作用;不思議是說它的原理,說它的性體;這是一切業。可見得這個一切業,包含的範圍無盡的深廣,唯有不思議慧才能證得,不思議慧才能善入。
我們就本經教義來說,不思議慧就是普賢行願,普賢的名號不思議,普賢的行願不思議。普賢的願結歸十條,這是諸位都熟悉的十大願王。這十願落實就是行,行願落實是行。在佛法裡面,這是最圓滿的行門、最殊勝的行門,諸佛如來之所行,所以普賢行是佛行。這個經上說得很好,菩薩不修普賢行就不能成佛;由此可知,這十願是佛行。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我們在《無量壽經》上看到,他們是「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所以西方世界是什麼世界?佛世界。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去作佛了,諸佛的剎土,因為他們都是修「普賢行願」。
魏默深居士將《普賢行願》這一卷,十大願王這一卷經,附在淨土三經後面,稱為淨土四經,很有道理!他做對了。顯示出淨土跟《華嚴》的關係這麼密切,也印證了彭際清居士所說的,「《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他這個作法給我們印證了。彭居士說在先,魏源居士做在後;彭際清是清朝乾隆時間的人,魏默深是咸豐年間的人,跟慈禧太后同一個時代。到清朝末年,印光大師將《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又附在四經後面,成為淨土五經,淨土教到這個時候真正圓滿了。《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全文兩百四十四個字,那是淨土宗的心經,文字雖然很少,義理無有窮盡;不但是淨土教的心經,我們仔細去觀察,它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的核心,同時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一切法的核心,真正不可思議!
唐朝善導大師有一句話說,他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傳說善導是阿彌陀佛再來的,所以黃念祖居士在《彌陀經註解》裡頭說,善導大師所說的話,就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兩百四十四個字確實是淨宗的精華,是淨宗修學理論方法最高的指導原則。我們平常讀《楞嚴經》,都粗心大意念過,沒有發現,到印光大師把它拈出來,放在淨土四經的後面,我們才恍然大悟。印祖這個舉動,我們才看出這一段經文的奧祕,這是自性不思議方便。
可是要怎樣去修學?
還是要用普賢行願才能成就,在一生當中得到究竟圓滿的成就。
普賢行願,世尊在《無量壽經》裡面多次重複的提示,說明它的重要性,顯示它無比殊勝之處。我們要怎麼學?從哪裡學起?十願,我們曾經講過,每一願都圓滿含攝其餘的九願,正是《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即一切」,任何一願就是一切願,一切願可以歸納成一願,願願如是。但是修學還是有次第,次第裡頭有圓融,圓融就是含攝一切願。圓融裡面有次第,我們就有下手之處。從什麼地方學起?從「恭敬心」學起,第一願「禮敬諸佛」。禮敬裡面我們從次第、圓融來學習,學禮敬,這是次第;禮敬裡面有讚歎、有供養、有懺悔,乃至於迴向,那是圓融,你所修的還是禮敬諸佛。
大乘佛法的修學,無有一法不如是。以通常講的「六度」來說,我們修布施,這是次第;修布施裡面有持戒,這個持戒就是方法,你有布施的方法、有程序,有耐心,這裡頭有精進、有禪定、有般若,那是屬於圓融,總而言之,都用在布施這個法門裡面;布施是次第,裡頭含攝其餘的,那是圓融。所以說圓融不礙次第,次第不礙圓融,這是菩薩行,這就是不思議方便。說不思議方便,這裡頭有淺有深,淺的我們能夠理解,我們能夠學習,深的我們沒有法子理解,我們現在也學不到,但是由淺而深,這是個途徑。
所以我們要想「善入」,決定要從「禮敬」下手,這也是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面教人誠敬,他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如果我們學佛,沒有誠敬的心,你再努力、再認真,從現在學到老,也不得其門而入,你沒有入處;天天讀經,天天為人講經,也沒有入處。入處是什麼?
淺而言之,開悟。
你不會開悟,為什麼不會開悟?你有障礙,煩惱習氣障礙了你的悟門。為什麼誠敬就有悟處?誠敬恰恰好對治煩惱。我們的煩惱就是叫我們不誠、不敬,誠敬正是對治煩惱習氣最好的方法。所以學佛第一個條件,就是以真誠心處事待人接物,真誠心對人,真誠心對自己。
可是「真誠」這兩個字的意思,我們不懂,我們自己以為我已經很真誠,是不是佛菩薩講真誠的標準?我們自以為真誠不行,不是佛說的標準,為什麼?因為你有個「自以為」在裡頭。這是六道裡面的凡夫,雖有聰明智慧,而得不到正覺,道理就在此地。所以佛法,阿羅漢才稱正覺,不能證到阿羅漢,就不能稱為正覺。我們再想想,邪正的標準是什麼?我執。只要有「我」,正覺就拿不到,你還有我。無我了,誰無我?我無我了,還是有個「我」在,還是拿不到;換句話說,我與無我這個念頭都盡了,你才拿到正覺。《金剛經》上告訴我們的標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你才拿到正覺,這個事情難!我們起心動念都有我,誰起心、誰動念?我,這一關很難突破。佛說了許許多多的方法,教我們突破這一關,實在是太難了。
大乘的方法比小乘的確是高明、是方便,大乘的方法教我們起心動念為別人著想,不要想自己,這個樣子漸漸把我忘掉了,這個方法好。《般若經》裡面說的方法是大而化之,也是用這一個方式,決不想自己,念念想別人,這個心量大,大而化之。這個道理,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裡面說得很多、說得很詳細。所以是把心量拓開,把分別執著放下。執著裡面最嚴重的是我,我執,「我」究竟是什麼?相宗說得好,「我痴,我見,我慢,我愛」,四大煩惱常相隨,四大煩惱構成了一個我,我就是四大煩惱。所以佛教給我們用禮敬的方法,禮敬諸佛,哪是諸佛?一切眾生皆是諸佛。有情眾生是諸佛,無情眾生也是諸佛,有情眾生有佛性,無情眾生有法性,自性不思議,佛性跟法性都是自性。所以普賢行願裡面教我們,一切眾生皆是諸佛,你誠敬的心自然就生出來了,為什麼?面對諸佛。諸佛喜歡你、讚歎你,你恭敬;諸佛不喜歡你、罵你,你還是要恭敬;他是佛,他教訓我。佛的意都是善意,佛的心都是善心,正因為我有過失,他才教訓我,我們能不能體會到這個意思?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常常遇到惡人,冤家債主,這是就事而論,事很淺。我們迷失自性不是一天,不是這一世,久遠劫以來我們就迷失了自性,迷失自性淪落在六道。六道,實在講,也是進來容易,出去難,我們不謹慎淪落在這裡頭。在這裡面愈迷愈深,迷而不覺,跟六道眾生結下無量無邊的恩恩怨怨;說老實話,跟人家結的恩德是假的,怨仇是真的,恩會變成仇,我們要懂得。還有討債、還債,沒完沒了,永遠糾纏不清,我們現在搞的是這個事實真相。佛教給我們擺脫這個糾纏,超越輪迴的方法:誠敬,禮敬諸佛。真正能把這一句做到,六道輪迴可以擺脫掉,問題是你誠敬的心是不是真的發了?
「淨業三福」,我跟大家講過,「孝養父母」,誰是我們父母?你認定現在這一生生我的父母,你對他盡孝養,解決不了生死問題,解決不了無量劫來跟一切眾生結的恩怨、債務,這問題解決不了。如何才能解決得了?一切眾生就是我父母,我要能盡到孝養,這問題解決了。我們禮敬諸佛,你只知道禮敬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不能解決問題;一切眾生皆是諸佛如來,問題解決了。你遇到惡人對待你,是父母對待我、是諸佛對待我,我決定有過失,我沒有過失,父母、老師怎麼會教訓你,怎麼會懲罰你?決定有過失。「我現在沒有過失」,這個現在沒有過失,就是過失。什麼過失?愚痴是過失,成見是過失,傲慢是過失,貪愛是過失,這哪裡沒有過失?只要你有個「我」,這四大煩惱都是過失。父母應當教訓你,老師應當責罰你,他哪有錯?哪有過?過失都在自己!
普賢十願,我們都知道是法身大士修學的,法身大士他們是正修,我們現在是從旁邊學習;他們是正科生,我們是預備班。我們是預科,他是正科,因此我們只要隨分隨力的修學。修學一定要落實,如果不能看一切眾生是自己父母、是諸佛如來,這個普賢行就不得其門而入,那你是邊都沾不上。為什麼?「普」這個字做不到。你學這十條,也修禮敬諸佛,也修稱讚如來,也修廣修供養,你樣樣都修,你決定不是普賢行;不是普賢行是什麼?世法裡面的善行,果報在六道裡頭的善報、福報。為什麼你修的不是普賢行?你沒有普賢心,你的心不普,心量很小,一天到晚是非人我,圈子畫得很小,所以你那個就不是普賢行。
普賢叫大行,心量大!心量大就是:一切眾生是我父母、一切眾生是諸佛。這樣的心量,這樣的理念,他所修的那是普賢行。所以我們要問誰有這個心量?法身大士。人家是障礙沒有了,見思煩惱沒有了,分別執著斷盡了,塵沙煩惱沒有了,無明也破了一品,這證得法身。法身是什麼?是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是什麼?一切眾生是我父母、是諸佛如來,這見到真相了。我們見不到,怎麼講你也不相信,死不承認,這是沒有法子,你怎麼能入門?佛菩薩曉得,你根本不可能承認,所以也就不給你說了;給你講什麼?給你講五戒十善,你會點頭,你會相信;你不入這個境界,不給你說。
《法華經》上窮子的比喻,比喻得太好了。從前李炳老講《華嚴》,教導我們要換心、要改心,他常說「換心」,這一句話的意思很深長,很值得玩味!我們現在的心行是什麼?自私自利。我們要反省要檢點,真的是自私自利。有人問:自私自利,你從什麼地方看出來?實在講,時時刻刻都看出來,吃東西挑好的吃,是不是自私自利?無論在什麼場所,都要佔人家一點便宜,一點虧都不肯吃,完全顯露出來,自己還不知道。學佛法也要爭著站在人前面,燒一炷香還要燒頭炷香,不肯落在人後面。所以想想佛講的四大煩惱,時時刻刻都露在外頭,頭腦稍微冷靜一點,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東西要放下,不放下,佛門雖然廣大,你還是進不去;不但進不去,門在哪裡你也找不到。不得其門而入,這個話說得很有味道。
佛教給我們的方法殊勝,儒家教我們的方法也妙絕。儒家教人,在行持上「自卑而尊人」,這是禮,禮的精神就是這一句話。自己永遠在下面,推崇別人,所以把煩惱降伏了。儒家雖然沒有斷煩惱,它煩惱能伏得住,就是這樣的心行,才把煩惱伏住。我們要連這一點都做不到,處處搶在別人前面,就完了。好強好勝,好名好利,現在人講競爭,好像不競爭就活不下去了,現在有這麼一個錯誤觀念,這是輪迴心。生活行持,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是輪迴業,輪迴心造的是輪迴業,念佛還是輪迴業,為什麼?輪迴心去念佛,輪迴心去修十大願王,所以他的結果還是變成輪迴業,輪迴裡面的善業,在輪迴裡面得福報,搞來搞去脫不了六道輪迴。
什麼原因?沒有智慧。天王他們不但有智慧,不思議慧,所以他才能入法界,入一真法界,我們連智慧都沒有。智慧從哪裡來的?昨天晚上我們在回教邀請的座談會,我說出來了,說得很淺顯:智慧從禪定當中來的。什麼叫禪定一定要搞清楚,禪,決定不受外面境界的誘惑,這是禪;實際上,就是《金剛經》上的兩句話:「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是禪,如如不動是定,惠能大師講的,都是依據《金剛經》上這兩句話。我們用現代的話來說,古時候人講「外不著相,內不動心」;我們現在講法,是外不受誘惑,內心裡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定。接觸外面境界決不受它誘惑,就是不會起心、不會動念,這兩句話是對外面誘惑來講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誘惑,你接觸了,不分別、不執著是禪,內裡頭不起心、不動念,這是定。
禪定在哪裡修?禪定在生活上修,在六根接觸外面境界上修。簡單的就是修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你只做到這四句,那就是真正的禪定。你有禪定,禪定就生智慧,智慧就解決問題。解決什麼問題?解決我們生活問題。生活有什麼問題?我們今天生活很煩惱、憂慮、苦悶,我們現在過的是這個日子。佛菩薩過的日子大自在,他們的生活是高度的智慧,是真實的自在,他們過的是智慧、自在的生活。我們今天過的是什麼生活?解決問題,解決生活問題、生死問題,生死也是生活問題,斷煩惱、開智慧還是生活問題,哪一樁離開我們生活問題?所以佛法學了是真管用!我們得真實的利益。什麼叫真實利益?與我們生活密切關聯。
「善入」,實在講,就善入佛的境界,我們從此以後過佛菩薩的生活,自在隨緣。「隨緣」這兩個字我們認識,我們也會念、也會講,隨緣真正的意思難!它的意思深廣無盡,境界亦復如是。淺的意思我們能夠體會到幾分,稍稍深一層的意思,我們就不懂了。何況隨緣,我們今天講隨緣,會惹很多麻煩;諸佛菩薩的隨緣,跟我們想像當中的隨緣不一樣,隨緣的意思跟恆順意思很接近。我記得前面曾經講過孝順,我們舉古代舜王的例子,舜的孝順是順父母。古人講得好,隨順法性,不是隨順情識。他的父母真正的意思是叫他早死,那你要隨順父母你就死掉,這個不是害父母嗎?在歷史上人人都會罵他父母,這是孝順嗎?所以他隨順性德。隨緣亦復如是,不是隨順人情,要隨順性德。這個意思一般人就不懂了,一般人看隨緣、隨順,實在講意思都解錯了,哪裡懂得如來真實義?
所以舜王聰明,他真的懂得,父母要殺他,真正被父母殺了,父母落得個罵名,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他居住的附近有個枯井,他早想到了,很可能有一天到這裡,被他的父母有意無意推到井裡面去,把他活埋在裡面,所以他老早就在井的底下挖了一個洞,挖了一個出去的洞,他預備好了。果然沒錯,有一天他被推到井裡面,上面他的父母以一些石頭土落下去,把他埋下去,哪裡曉得他從旁邊走掉了?沒多久他又出來了。這個叫恆順,這個叫隨緣。天天在想,父母沒有過失,自己有過失,自己為什麼不能得父母的歡心?所以他只見自己過,不見別人過,天天在改過,這樣終於讓父母回心轉意,真正的喜歡他,真正的愛他,他這個修行成功了。你要曉得,他成功第一個因素,就是只知道自己過,沒有見到父母過,父母所作所為都是對的,他的成功祕訣就在此地。所以我們今天修行要想成功,舜王是很值得我們參考的,很值得我們效法的。我們跟社會一切大眾相處,為什麼別人對我好?為什麼別人對我不好?對我好的不要得意,對我不好的也不要煩惱,你一定要找到它的因素,我們一定要改過自新。
諸佛菩薩,所以能成佛,所以能成菩薩,孔老夫子講得好:「講學,改過」,有過就改。義務的講學,勸化眾生,我們現在能體會到,世出世間第一功德。能夠化解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種種不和,只有講學這個方法。眾生畢竟是眾生,無量劫來被煩惱習氣覆蓋了真性,都是自私自利,所做的都是損人利己;其實損人決定是害己,哪有利己的道理!跟人家結恩怨、結仇恨,所以他是自害不是自利。說自利,那是錯誤的,自害是真的。我們知道因果通三世,決定不是假的,佛家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我們要明瞭這個道理。
六祖惠能講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他那個範圍大,「世間」不是指人,一切人事物裡頭都沒有過。齊居士給你講故事,出家人住在那個道場,她說半夜一點、兩點鬼出現,青面獠牙嚇死人,鬼有沒有過?沒有過。鬼出來嚇我,為什麼不嚇別人?一定我有過,他沒有過。我們能夠這樣想法,改過自新,這些鬼都變成護法神了,他護持你,他不會把你趕下山。會把你趕下山,什麼原因?你有過不肯改,所以你被鬼趕下山。趕下山,還不知道反省,還不曉得回頭,那你這一生就沒指望,你決定還是搞輪迴,決定還是要墮落。知過要改!看到別人的過就是自己的過失,「我哪裡有過失?別人都不好」,那就是你自己的過失;自己沒有過失,決定看不出別人有過失。
這個道理很深很深,其實我在講經的時候講過,不是沒有講過,尤其是在《華嚴》裡頭。凡夫、修行人,就是自己一個人,善財童子示現給我們看,除了自己之外,所有一切人都是諸佛如來,都是菩薩示現,都是在鍛鍊自己的;善人是佛菩薩,惡人還是佛菩薩。善人獎勵我們修善,惡人懲罰我們自己的過失,那些都是佛菩薩示現的。就跟我們展開《華嚴經》所看到,都是諸佛如來示現的,都是老師,都是善知識,學生凡夫就是我自己一個。我們能把這個觀念換過來,就是李老師講的「換心」,換思想、換觀念,我們才有救。處處以為自己行別人不行,自己善別人不善,這人沒救了。佛經裡面常講一闡提,一闡提是什麼?一闡提就是這樣的人,一闡提可能就是自己。
我們要到幾時,讀經、聽經才能真正覺悟過來?真正省悟過來?唯有真正覺醒,才真正修定修慧,定慧等學。慧是什麼?了了分明;定是如如不動,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之中,無不如是。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在一切境緣環境當中,雖然是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這是修禪定。既在禪定當中,外面境界不是不清楚、不是不明白,不是說我不分別、不執著,看東西就看不清楚,沒這個道理,還是看得很清楚;不分別、不執著,不是聽不清楚,聽得更清楚。看得清楚、聽得清楚,那是慧,慧是了了分明;可是確確實實沒有分別執著,沒有分別執著才是真的了了分明。佛家常講「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是同時,沒有先後;寂就是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照就是一切清楚、一切明瞭,照是慧。
所以我們的生活是什麼?生活是定慧等學。在哪裡修?不是在禪堂修,不是在念佛堂修,不是在講堂修,一切時、一切處都是道場,虛空法界是道場,一切眾生是我們鍛鍊之處,這叫真修行。大乘法裡面修行,重實質不重形式;我都沒有想到,那一天我跟現在的新總統納丹先生見面的時候,他能說得出這一句話,我們由衷敬佩。他告訴我,他在所有宗教裡頭最尊敬佛教,佛教重實質而不重形式,他是個內行人,他真明瞭。這個話,老實講,很多老修行的人都說不出來。修行人當中,我只聽到兩個人給我講過;早年章嘉大師給我講過,重實質不重形式,以後我遇到黃念祖老居士他說過。除了這兩個人之外,我沒有聽到別人跟我講過這個話。這是真正懂得怎樣修行,絕大多數的佛門弟子都不明瞭,都是偏重在形式儀規上。這種形式的儀規做得再好、再圓滿,心行不相應。我們一般看做得好,這法會做得殊勝,我們讚歎,鬼神瞧不起。
齊居士講的很值得我們警惕,她說從地獄剛出來的那些鬼告訴她:你對這些出家法師不要尊敬,他們都不是真修行人,都要被趕下山的。齊居士因為自己是個居士,孤家寡人搞了那麼個廟,把它恢復起來,沒有出家人住不行,一定要一個,只要出家人上去,她都恭敬禮拜,真誠想留他在那裡住,希望山上能有出家人。我們從她談吐表情當中體會到,她是真誠恭敬,可是鬼神瞧不起。鬼神反而尊敬她,她沒有私心,完全為道場、為佛法、為眾生,沒有為自己、沒有私心,鬼神護持她。所以那些在山上,沒有道心住不住的,被鬼神趕走的,決定是鬼神,不是佛菩薩;佛菩薩大慈大悲,不會把你趕走的。佛菩薩對一切眾生平等,善人、惡人平等看待,絕對不會起心動念,他不是凡夫。但是鬼神是凡夫,鬼神功夫不到家;換句話說,煩惱還沒斷盡,看到你真修行,喜歡、恭敬你,看到你是假修行瞧不起你,要整你、要懲罰你,鬼神在懲罰,不是佛菩薩。所以她到這個地方來,這幾天給我們講了這些公案,很值得我們警惕,我們一定要認真努力修學。
《感應篇》前面我們讀過,「舉頭三尺有神明」。不僅如此,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兩個神日夜跟著你。這兩個神在佛經裡面講,他的名字叫「同生、同名」,他跟你同時出生,跟你同一個名字。這兩個神住在哪裡?住在你兩個肩膀上,所以你無論到什麼地方,他都跟你同在。你起心動念,善念、惡念,他們都會向外面報告,這是佛在經上講的,佛沒有妄語。我們在六道,六道管這些事情是天神,他們每兩個月,就是遇到庚申這一天,每兩個月他要上去,把你這兩個月起心動念善惡,要報告給天神。我們聽了這個話相信不相信?這是真的、還是假的?我們深深相信。古聖先賢教化眾生有的是方法,決不會用這種方法來欺騙我們、嚇唬我們,不會的,決定是事實。所以有天神在鑒察,有鬼神在視察,我們起心動念、一舉一動,不要以為沒有人知道,知道的人太多太多了。所以慎獨,實在講,是很重要的一個課題。獨是獨自,沒有人見到;沒有人見到,我們知道佛菩薩見到、鬼神見到,也不能夠隨便,也要謹慎。好,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https://ourartnet.com/bud/1217-a1/170183.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