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次次看是薰習,薰習的次數多了,不定在什麼時候再一次就覺悟。從這個地方,我們就能夠深深體會到薰習重要。所以中國古聖先賢教人「教之道,貴以專」,學習也是貴以專,佛法講得更明白,叫「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上淨下空老和尚:一個現象,一生當中看了很多次,過去看的時候都沒有覺悟,這一次突然覺悟,這怎麼回事情?
過去次次看是薰習,薰習的次數多了,不定在什麼時候再一次就覺悟。從這個地方,我們就能夠深深體會到薰習重要。
所以中國古聖先賢教人「教之道,貴以專」,學習也是貴以專,佛法講得更明白,叫「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為什麼?
長時薰修幫助你定下來。
一樣東西,看的遍數愈多你愈有耐心,耐心是定力的前方便,長久的耐心自然就得定,定就能開悟,所以定生慧,這麼一個道理。
我們看一樣東西,反覆的看,這就是訓練耐心,一遍看不懂沒有關係,不要去想,想是什麼?
妄想,妄想決定不能開智慧。
現在人產生個毛病,喜歡去研究,怎麼研也研不出來,怎麼究也究不出來,這什麼原因?
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沒放下,原因在此地。
一樣東西、一本書、一個光碟,你果然天天看,看十遍,一天看十遍,十天看百遍,百天看千遍,千天看萬遍,你開不開悟?
準開悟。
一萬遍三年多,
哪有不開悟的道理!
然後你就相信古人講的「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這話是真的,一點都不錯。
為什麼其義自見?
因為你自性裡有圓滿的信息,現在在這個經文裡告訴我們,我們每個毛孔、每個細胞都有圓滿的信息,
他怎麼會不開悟?
我們這信息為什麼透不出來?
是因為我們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我們每個細胞信息都透不出來,能量起作用非常有限。
如果真的妄想分別執著放下,我們的信息是圓滿的,能量是圓滿的。
你想這不是科學嗎?
高等科學,科學裡面求這個沒求到,佛法裡現成的。
可貴的是你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然後你好好去學習。
學習不是學別的,就是學放下,壞脾氣放下、壞習慣放下,與自性相違背的統統放下。
尤其頭一個,
孝順父母,
把以前不孝放下。
孝順父母不容易,
孝順父母
做圓滿你就成佛了,
只有諸佛如來的孝
是圓滿的。
中國古聖先賢的教誨、教學沒有別的,也就是教個孝道,沒有佛講得那麼圓滿、那麼究竟。
父母對兒女唯一的希望是希望他出人頭地,所以說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龍鳳代表最高的階層。
最高的階層是什麼?
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把全宇宙,在佛法裡講遍法界虛空界,這裡頭一切性相、理事、因果統統明瞭。
我相信,不管他學不學佛,一切父母對兒女,他要曉得有這麼回事情,他希不希望他的兒女能夠證得、能夠契入這個境界?
我們就明白了,
才曉得什麼是大孝,
什麼是究竟圓滿的孝。
諺語所謂「一子成佛,九祖生天」,不止九祖,一子成佛,普度眾生,像此地講的普為眾生起神變,這是天下每個父母對子女的期望。
『毘盧遮那法如是』,這裡說出「毘盧遮那」,毘盧遮那是梵語音譯過來的,它的意思是可以翻的,不是不能翻,可以翻的。
為什麼不翻?
尊重不翻,對它尊重。
它的意思是遍一切處。
所以毘盧遮那在哪裡?
無處不在、無時不在,
大的宇宙之間
他遍一切處,
小的毛孔裡面的佛剎
他也遍一切處,
無處不在、無時不在。
【就此門中。分為四句。如玄談疏中說。】
清涼大師華嚴經玄談。
【如是依正混融。】
依報,剎中現佛,正報,身現剎土,混合在一起,圓融無礙。
【無有分齊。】
『分』是分別,『齊』是等齊,兩個不同的在一起才有分齊,如果是一體就沒有。
我們今天不知道,
整個宇宙是一體,
你怎麼能分?
佛為我們講經說法也講分齊,為什麼?
這是隨順人情,
不這樣講你不懂。
譬如小乘須陀洹,大乘《華嚴經》裡面初信位的菩薩,這是兩分,他們斷證的功夫平等、等齊,為什麼?
都是破身見,都是破邊見,他們的修行功夫是平等的,齊就是整齊,它平等的。
佛也有這個說法,隨順我們凡夫說的。小乘四果阿羅漢跟大乘七信菩薩等齊、平等,七信位的菩薩。
我們從四果四向把它一對照就很清楚,初果跟初信等齊,初果再提升叫二果向,二果向跟二信位的菩薩等齊,證到二果就跟三信位的菩薩等齊,二果再往上升是三果向。
你一樣一樣的合,合到七信菩薩跟阿羅漢等齊,阿羅漢上面是緣覺,緣覺跟八信位等齊;緣覺再上面是菩薩,十法界的菩薩,十法界的菩薩跟九信位等齊;再往上去,十法界的佛,這最高的,跟十信位等齊。
初住超過十信,超過十信就超越十法界,你這麼一看就清清楚楚。
沒悟的時候
有這個階級,
悟了之後
才曉得完全是一體。
佛這些等級都是方便說,給我們初學的人方便說,不是真實說,真實說沒有階級,所以「無有分齊」。
【謂前兩觀各述一邊。】
前面第一觀叫真空觀,第二觀叫妙有觀,這第三觀叫圓融觀。
【今此雙融會通心境。】
圓融觀。
【故曰心境祕密圓融觀也。】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摘自《修華嚴奧旨 妄盡還源觀 》(99集)
您已被邀請加入「華藏淨宗弘化之友」!請點選以下連結加入社群!
https://line.me/ti/g2/iJ05j_uilIwYMTA_L2IpbBiZN66A5k1u3IuxTA?utm_source=invitation&utm_medium=link_copy&utm_campaign=default
過去次次看是薰習,薰習的次數多了,不定在什麼時候再一次就覺悟。從這個地方,我們就能夠深深體會到薰習重要。所以中國古聖先賢教人「教之道,貴以專」,學習也是貴以專,佛法講得更明白,叫「一門深入,長時薰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