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無缺。
【以無礙慧。解法如如。】
這兩句話說得好。實在講,諸佛如來、祖師大德講經說法,說什麼法?
就是說的『如如』。佛經一展開第一句話,「如是我聞」,這四個字就說盡了,說得圓圓滿滿,無欠無缺。
這一《大藏經》就是「如是」兩個字的註解,你要不懂,好,什麼叫如?什麼叫是?給你仔細講講就講了三藏十二部,釋迦牟尼佛講了四十九年。有沒有講完?這個意思無有窮盡的,哪能說得完?也可以一句話就說完了,「如是我聞」不就說完了嗎?「解法如如」,法是一切萬法,十法界依正莊嚴。這兩個如字,第一個如是講法性,第二個如是講法相;如果你說第一個如講法性,第二個如講法相,都可以,沒有什麼差別。一切相如其性,性如其相,這叫如如。我們沒入這個境界,你入這個境界你就是大菩薩,絕對不是凡夫,你入這個境界你必定沒有分別執著。如果你還有分別執著,你也會說這個,那你只是在解的位子上,你沒有做得到,你沒有證得。
https://ft.amtb.tw/dv.php?sn=02-020-0013&lang=zh_TW
但是布施確實是因,果報是必然的,你種了因哪有沒有果報的道理!
你把財捨掉了,你得的果報是「財用無缺」,你決定不會沒有財用;
你布施諸法,世出世間法你能夠毫不吝嗇的傳授給別人,你得的果報是聰明智慧;你要是修無畏布施,你果報得的是健康長壽。
可見得,施是因,後面一定有殊勝的果報。你把煩惱布施掉了,清涼自在;你把輪迴布施掉了,你就得一真法界。就看你能不能捨,捨後面就有得,捨得;你不肯捨,後面怎麼樣想也想不到,也得不到。這是世出世法的事實真相,佛知道,菩薩知道,所以他毫無吝嗇的修布施波羅蜜。我們凡夫不曉得這個事實,總以為這個財富得來好不容易,怎麼肯輕易就捨掉?殊不知你得到的財富,正是你從前過去生中修的布施,從前修因,現在得果報。現在再要修因,那你的果報是愈來愈豐盛。這是老學佛的同修,常常依照佛法來修學,會有這個感應,也會產生信心。
https://ft.amtb.tw/dv.php?sn=02-005-0037&lang=zh_TW
修財布施,財用不會缺乏;修法布施,得聰明智慧,不會愚痴;修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修因,有因才有果。沒有因,哪來的果報?因緣果報真實不虛,這是我們要記住的。我們應當認真努力去做,依照佛教我們的去做。我們有沒有求?什麼都不求,你才樣樣都不缺乏。我在佛門裡面修布施,我有求,跟佛菩薩談條件,這個心就不清淨。我今天來修廟,我來供養你,希望你保佑我升官發財,我發一千萬財,我布施十萬。這是決定不可能的事情!佛門裡頭要用清淨心修福修慧。
什麼欲望、希求都沒有,心清淨,清淨心是真心,清淨心能生萬法,能生萬法就是佛門講的有求必應,決無缺乏。
「佛氏門中,有求必應」,絕不是佛菩薩給你的,而是你自性當中本來具足。因為你心清淨了,清淨心裡本來具足的一切法,隨心隨念就起現行。因為你心得自在了,所以你本性裡所藏的這些智慧、福德也自在顯露,是這樣的一個道理,有求必應,不是佛菩薩特別賜給你的,佛不幹這個事情。
https://ft.amtb.tw/dv.php?sn=01-003-0175&lang=zh_TW
「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實相就是自己的真心,就是自己的真如本性,全是自己真性變現之物,離開了真性沒有東西。要是真正體悟通達,就可以說凡所有相皆是實相;如果你要是迷了,那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悟了的時候凡所有相皆是實相,問題就是在迷悟。
《無生論》云,(《淨土生無生論》也是一部非常好的書)「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圓融兩個字前面說過,要記住,佛法裡這兩個字用的地方非常多,意思都是一樣的。
圓,圓滿無缺;融,融通無礙,《華嚴經》裡面講「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就是圓融的意思。法界圓融的本體,作我一念心,這一念心是什麼?就是你現在念佛這個一念心;換句話說,你現在念佛這個一念心,與法界圓融體完全相應。可是你一定要通達這個道理,你要是迷,不悟,你這個一念心不相應。不相應,就是古人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這不相應,沒悟!所以要念念到覺悟,要念到悟。
https://ft.amtb.tw/dv.php?sn=01-007-0001&lang=zh_TW
諸位要記住,三心是一心,一個是體,兩個是用,一體兩用;兩個用,一個是自受用,一個是他受用。所以三心就是一心,一心之體用從三方面來說。再講什麼叫圓發?
演【圓者圓頓,無次第故。】
這是圓的意思,沒有階級,沒有先後次序。一發,這三心同時都發,不是我先發至誠心,再發深心,再發發願回向心,不是的,是同時的。同時,這叫圓,這叫頓。
演【又圓融,無彼此故。】
這是圓的意思,圓融的意思,無有彼此。
演【又圓滿,無缺少故。】
這是圓的意思,圓含很多意思,圓滿而沒有欠缺。
演【此是圓人。】
真能發這個心,跟諸位說,在五教裡面這就是圓頓的根性。所以,看人的根性是大乘根性或是小乘根性,是別教根性、通教根性還是圓教根性,從哪裡看?從發心上看。發心,你一接觸一觀察,談幾句話就曉得了,就知道他用的是什麼心,在藏通別圓他是哪一等,換句話說,應該用什麼法教他才能契機。圓頓根性最利,是上上根性的人。唯有三心圓發,才能接受《華嚴》、《法華》,像《梵網》,這都是一乘法,他樂意接受,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他是真發這個三心。
https://ft.amtb.tw/dv.php?sn=01-003-0062&lang=zh_TW
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這個身就不一樣,到那邊是蓮花化生,就像大經上所說的「金剛那羅延身,紫摩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跟阿彌陀佛的身相一樣,完美無缺。
西方極樂世界這麼好的身相,所謂「圓具五分法身香」,圓具五分,我們在念佛、誦經、禮懺當中一時具足,五分法身就是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特別是在念佛法門,你念《彌陀經》,念《無量壽經》,念阿彌陀佛,真是五分具足。不但五分法身具足,實在講一切佛法沒有一法不具足。因為一句佛號,蓮池大師說「該羅八教,圓攝五宗」,這一句佛號統攝一切佛法,是一切佛法的綱領,你才曉得這個佛號不可思議。
https://ft.amtb.tw/dv.php?sn=01-003-0148&lang=zh_TW
『圓』是圓滿無缺,不僅僅講四土圓融,四教也圓融,乃至於無有一法不圓融。常說十法界依正莊嚴無有一法不圓融,這就是《華嚴》所講的一真法界,這是真正的佛法,無上的佛法。在西方淨土,什麼地方可以聽到?任何一方都可以聽到,只要你是圓教的根機。佛門也常講「圓人說法,無法不圓」,那是講「說」的,「說」既然如此了,我們把它改個字,圓人「聞」法,當然也無法不圓,一樣的道理,就看你是什麼樣的根機。你要是圓教,不管聽什麼法,你都大開圓解,換句話說,這一切法你聽,在你都沒障礙,在你都自在,都無礙,可是別、通、藏教那是有障礙的人,他就圓不過來了。
https://ft.amtb.tw/dv.php?sn=01-004-0030&lang=zh_TW
【無缺減故。】
你的善根圓滿,沒有欠缺,這個難得。過去生中修學的善根,我們這一投胎,有隔陰之迷,前生的事情記不得了。
佛菩薩看得清楚,等到底下這一章,看到的時候,那看了真是寒毛直豎。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那個人數之多沒法子計算,神通之大不可思議,我們在此地一舉一動、起心動念,他們統統知道。
所以我們今天講瞞這個、瞞那個,能瞞得過誰?
只能夠瞞那個愚痴的凡夫,諸佛菩薩是一個都瞞不了。
我們要想做到『無缺減』,要怎麼做法?
平常我在講席當中勸導諸位同修,要把這一本經裡面的教訓統統做到,你就「無缺減」了。
你要這一條做到,那一條沒有做到,你就有欠缺;做得不夠,那就是有減,你做得不圓滿,沒有百分之百的做到,做到百方之二十、三十,這是減,不圓滿。你要認真去做。
https://ft.amtb.tw/dv.php?sn=02-005-0076&lang=zh_TW
這裡面含的密意,我們看到這個現象,我們就曉得了。我們現前生活環境,要把它改善改成最完美的,你就想到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我們用四十八願來建立我們自己的、經營我們自己的一生,那你就是過的阿彌陀佛的生活;用四十八願來經營我們的家庭,家庭就是幸福美滿;用四十八願經營我們的公司,我們的事業是菩薩事業;經營一個國家,這個國家就是極樂國土。
阿彌陀佛智慧大、福報大、神通大,他已經經營的是遍法界虛空界,至圓至滿毫無缺陷的極樂世界,很不可思議。
用科學的話來說,那是一個極高維次不同的空間,這個高維次空間把所有維次空間都包括在其中,他能看到我們,我們看不到他。
https://ft.amtb.tw/dv.php?sn=02-037-0081&lang=zh_TW
《輔行》這也是天台宗的,「圓名圓融圓滿義,又圓者全也。
李奇云:圓錢也」,在那個時候制錢,錢是圓形的。
圓形的,表什麼?
「圓全無缺」的意思。古時候銅錢當中是方的,外面是圓的,也表示這裡頭含的有哲理,做人外頭要圓,裡頭要方;裡面要守住原則,外面要圓融,做人之道。所以中國製造東西,都含著有很深的意思在裡頭。
https://ft.amtb.tw/dv.php?sn=02-040-0003&lang=zh_TW
又「唯心淨土,自性彌陀」,而極樂世界就是自己真心所現佛剎,一切眾寶,一切莊嚴,無量智慧、無量慈悲、無量德能、無盡殊勝都是本有家珍,至善至美,至真至樂,圓滿無缺。
所以,一切我們在娑婆世界所欲望追求的都是自己真心裡本來就有的,永恆的真愛,永恆的平安,永恆的滿足,永恆的真樂,盡在其中,何苦於虛幻外境中勞心費力,貪求不已,又飽受長劫痛苦折磨?
https://ft.amtb.tw/dv.php?sn=02-042-0123&lang=zh_TW
(三)、書傳後世惠利末法
悲願弘深法雨遍灑
近期有淨宗同修發心,將《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淨土大經科註》、《淨土大經科註講義》、《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合訂,用宣紙印刷,以期久遠流通後世,恩師將此定名為《淨土大經科註講義》。
這部書流通後世意義之重大,影響之深遠,用語言和文字難以表達,它是末法眾生苦海慈舟,茫茫業海明燈一盞。
我們時值亂世,世界之亂前所未有,實乃是我們的不幸,但是不幸中的萬幸,就是我們聞到了佛法,而且是聞到了殊勝無比的淨土念佛法門,尤其是我們遇到了可遇不可求的、引導我們回歸自性的導師,尊敬的上淨下空老法師。
《淨土大經科註講義》的印刷流通,可以向世人莊嚴宣告,淨土念佛法門信解行證圓滿具足,從此淨宗學人有了一部完美無缺的教科書,它將惠利末法九千年的苦難眾生,足以彰顯老法師的悲願弘深,足以彰顯彌陀本願的莊嚴,願法雨遍灑,澆灌美麗的菩提花。
末法修行億億人,罕一得道何原因,不信自己不信佛,障深業重難出離。唯依念佛出生死,幾人明白幾人知,佛留救眾易行法,惠利末法九千年。信者回歸去極樂,不信六道苦沉淪,究竟要走哪條路,奉勸諸君快抉擇。
慚愧弟子劉素雲頂禮。
https://ft.amtb.tw/dv.php?sn=02-042-0150&lang=zh_TW
夫《孝經》之言孝,始於愛身,謹言慎行,自尊自愛,不使身、德有所毀傷,孝之下手處也。
中於事親,使父母衣食、受用無缺,敬之,順之,誠如曾文正公「事親以得歡心為本」之訓,而後善繼父母之志也。
終於立身,在於立身行道,繼善成性,繼往聖開太平,成己成人而後已,孝之全者也。
https://ft.amtb.tw/dv.php?sn=02-042-0161&lang=zh_TW
蓮池大師曰:「還以持名為正行,復以持名為發菩提心。」徹悟禪師云:「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
蕅益大師云:「信、願、持名,為一經要旨,信願為慧行,持名為行行,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故慧行為先導,行行為正修,如目足並運也。」
又曰:「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合此信願,的為淨土指南。由此而執持名號,乃為正行。」信願行三,乃念佛法門宗要。有行無信願,不能往生。有信願無行,亦不能往生。
信願行三,具足無缺,決定往生。
蕅益大師云,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真是三世不易之常談,三根普被之妙道,乃鐵案也。
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此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
何不於此等語句中全身靠倒。庶親證實益耳。
https://ft.amtb.tw/dv.php?sn=02-042-0164&lang=zh_TW
因此,萬緣放下,心中不離佛號,即是真持戒。
正如,海賢老和尚一心住在一句佛號,其他完全放下,心中沒有想到持戒,但持戒圓滿無缺。
老和尚的日常生活就是戒,這就是經中「於戒,無戒,無犯」之境界。
故蕅益大師言:「真能念佛,不復起貪瞋痴,即大持戒。」
師父上人亦言:「我的戒律就一條——阿彌陀佛。」
https://ft.amtb.tw/dv.php?sn=02-042-0172&lang=zh_TW
《說文》:「富,備也。一曰厚也。从宀畐聲。」「富、備」上古音屬於雙聲,乃聲訓訓釋。
富則完備無缺,故訓「備」。畐為聲符,《說文》:「畐,滿也。从高省,象高厚之形。」滿則全,全則備。「備、滿」意義相近,故知「畐」聲含有富的意義,乃屬「聲中有義」。
https://ft.amtb.tw/dv.php?sn=02-042-0173&lang=zh_TW
如是信願具足,即當提起一句佛號。印祖開示到:「既有真信切願,當修念佛正行。以信願為先導,念佛為正行。信願行三,乃念佛法門宗要。有行無信願,不能往生。有信願無行,亦不能往生。
信願行三,具足無缺,決定往生。」
故知,信願行三,乃往生資糧,資糧欠缺,便難往生。是故信願行三,缺一不可。
由上可知,欲好好念佛,需從信願下手。信願具足,必能做到老實聽話,好好念佛。
https://ft.amtb.tw/dv.php?sn=02-042-0180&lang=zh_TW
事實上,中國古時尤其尊重女子,主內的工作比主外的工作更受重視。從「太太」這個稱呼中我們可以對此窺豹一斑。「太太」這個稱呼來自周朝開國的三位婦女,因為她們的名字,都有一個「太」字。周族太王古公亶父有賢妃「太姜」,即泰伯、仲雍、季歷三兄弟之母。太姜性情貞靜柔順,極有智慧。教導諸子,至於成人,從來沒有過失。古公謀事,必與太姜商量。隨古公要遷徙到什麼地方,她都不辭勞怨,順從追隨。
季歷即位,
又娶有賢妃「太任」,
史載,稱其「端莊誠一」,
「德行無缺失」。
及有身孕,即自開始胎教,所謂「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因此而生文王。文王又有賢妃「太姒」。
《史記.周本紀》記載:「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列女傳》稱其:「生十男,親自教誨。自少及長,未嘗見邪僻之事。」
https://ft.amtb.tw/dv.php?sn=02-042-0192&lang=zh_TW
【中品中生者。若有眾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戒香熏修。】
https://ft.amtb.tw/index.php
什麼是真性?
我用清淨心來說,其實這個說法也不為過,因為《無量壽經》經題上就是清淨、平等、覺。
所以實在講,《無量壽經》修行的宗旨就是清淨、平等、覺,說了三個,三個實在講就是三寶。
我聽說今天有不少同修要發心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清淨就是僧寶,平等就是法寶,覺就是佛寶,所以這三寶都在《無量壽經》的經題上,這就是大乘修學的總綱領。
所以《無量壽經》好,實在講它整個體、相、作用都在經題上,「無量壽」就是真如本性,就是體。「莊嚴」就是相。
莊嚴是什麼?
西方叫極樂世界,極樂是莊嚴,完美無缺的莊嚴。莊嚴簡單講就是形象。
順性,這個形象善,不順性這形象不善。造五逆十惡,變現地獄、餓鬼、畜生惡相的莊嚴,不能說不是莊嚴,也是莊嚴。所以莊嚴這個名詞範圍非常的廣泛,十法界依正都可以稱之莊嚴,莊嚴裡面好醜不一樣,善惡不一樣,總名為莊嚴。
所以莊嚴是相,無量壽是體,清淨平等覺是修因,我們應該怎麼樣去修,才能證得極樂的莊嚴,那是究竟圓滿的莊嚴。
https://ft.amtb.tw/dv.php?sn=03-002-0013&lang=zh_TW
疏【涅槃有三:一、性淨涅槃,義翻圓寂;謂法爾無缺曰圓,體自真常稱寂。】
『涅槃』有三種,這個三種通說的,這個一般經論裡頭都是這樣講法。第一種叫『性淨涅槃』,「性」是真如本性,「淨」是清淨,真如本性本來就是清淨的。
所以這種是從理上講的,人人具足,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統統具有性淨涅槃。
『義翻圓寂』,它的意思就是翻作圓寂。
「圓」是什麼?
『謂法爾無缺曰圓,體自真常稱寂』。「法爾」,有自然的意思,有本來的意思,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不是修成的,不是從外面得來的,原原本本就是這個樣子的。
這一句,講「法爾無缺」這四個字,就跟六祖大師在悟道的時候,他老人家所講的「何期自性,本來具足」,就是這個意思。
就是這個意思,本來具足,不是外面來的,具足就是一點欠缺都沒有,這叫圓。無論是智慧,無論是德相,統統都具足,一樣也不缺少,這叫圓。
「體」,這是講本體。心性之本體,也是原來就是「真」,原來就是「常」。真,就是決定不假,不是虛妄的,它是真的。常,是永遠就是那個樣子的,從來沒有變易過。在佛不變,在菩薩他也不變,在我們人,乃至於墮到地獄,它還是不變,從來沒有變過,這個叫「寂」。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看,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因為你的性淨涅槃是從來沒有失掉過。而我們眾生所謂是迷失了,迷了;是不是真的失了?沒有,雖迷不失。不失,為什麼說失?迷了的時候,你不起作用了。所以從作用上講,不能夠發揮作用了,就等於是失掉了,是這個意思,並不是真的失掉。所以諸佛菩薩看得清清楚楚,他對你很尊重,為什麼?你跟他沒有兩樣,他是佛,你也是佛。不過現在你不知道你是佛,很可惜,就是這一點,你不曉得你是佛,你要曉得你是佛,跟他有什麼兩樣?所以這叫性淨涅槃,從體上說的。
https://ft.amtb.tw/dv.php?sn=04-001-0019&lang=zh_TW
這就說這一切人裡面有一個人,有一個人什麼?他已經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他的智慧圓滿現前,神通妙用,具足無缺,有這麼一個人。
https://ft.amtb.tw/index.php
【故賢首品云。彼諸大士威神力。法眼常全無缺減。】
https://ft.amtb.tw/dv.php?sn=04-003-0082&lang=zh_TW
我們看這一卷有長行、有偈頌,圓滿無缺,證實它確實是《華嚴經》的一部分,確實它是經文,不是菩薩所做的議論。
04-003-0121 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https://ft.amtb.tw/dv.php?sn=04-003-0121&lang=zh_TW
【又見具戒。威儀無缺。淨如寶珠。以求佛道。】
08-001-0035 妙法蓮華經
https://ft.amtb.tw/dv.php?sn=08-001-0035&lang=zh_TW
這段註子也註得非常之好。四祖對牛頭融禪師說,「百千妙門同歸方寸」,方寸是形容詞,是指的真心理體,「河沙功德總在心源。
一切定門,一切慧門,一切行門,悉皆具足」,法法具足,圓滿無缺。
所以古德常說,「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這就是只要你證得真心,一切法統統具足,一法也不漏,圓圓滿滿。
我們能不能信得過?能不能夠接受?能不能夠依教修行?
修行,行是行為,修者是修正,把我們的行為修正過來,經論就是修正的標準,依這個標準來修正你的行為,這叫修行。
09-013-0020 永嘉證道歌
https://ft.amtb.tw/dv.php?sn=09-013-0020&lang=zh_TW
又觀六祖能大師悟入境界,六祖大師給我們講的五句話,我們來觀這五句話,他老人家講,這是他開悟的時候說出這五句話,「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這兩個字,要是以現在的語氣來說,沒有想到,真沒有想到我的自性怎麼本來是清淨的,就是這個意思。這個話裡頭充滿歡喜,這個意思很像初地菩薩歡喜地,他剛剛登地好歡喜,「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這是他真正見到了,不是聽說的。不是說我一覺悟,悟到這個境界,不是的,是親自見到的,眼前就是這個樣子。
我們的自性清淨心本自清淨,沒染污;自性清淨心本不生滅,可見得生滅是虛妄的;自性清淨心本自具足,沒有一點點缺少,圓圓滿滿,無欠無缺,樣樣具足。
正因為本自具足,所以佛在經上常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為什麼有求必應?因為你本自具足。如果不是本自具足的話,有求必應誰敢講?何期自性本無動搖,換句話說,無有來去;更妙的是能生萬法。我們仔細去觀想六祖大師開悟的這個境界,這幾句話就是說出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如是如是。換句話說,我們的自性清淨心有沒有染污過?沒染污。
09-014-0007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https://ft.amtb.tw/dv.php?sn=09-014-0007&lang=zh_TW
【究竟涅槃。】
『涅槃』這是梵語,翻作中國的意思叫寂滅,清淨寂滅,也翻作圓寂。
圓是什麼?
講功德圓滿,「無智亦無得」,這是功德圓滿。滅就是講清淨寂滅,此地是講的大涅槃,如來果地上所證的涅槃,所以叫「究竟涅槃」。圓教初住菩薩以上就已經證得涅槃,那個叫分證涅槃,不圓滿,不究竟。到這個時候,到如來果地上就四十一品無明斷盡了,這個時候所證得的清淨寂滅是圓滿的,是究竟的。
所以菩薩依般若,就是在因地上修行也是圓滿無缺,這句是講因地,講菩薩。
09-015-0005 般若心經
https://ft.amtb.tw/dv.php?sn=09-015-0005&lang=zh_TW
經上給我們說了一個原則,雖然六度萬行全修,他怎麼個修法?
往往他只採取一個法門,叫一門深入。
一門修成了,給諸位說,門門都修成了,大乘圓教如是,小乘藏教也如是。這個道理與事理我們都要清楚、都要明瞭。
譬如布施,這個是最普遍的,我想凡是學佛的同修,無論是在國內或者是在國外,沒有不知道修布施的,修布施、修供養,都懂得。
可是這些布施供養,
能不能稱為波羅蜜?
那就很難說了。
波羅蜜是梵語,
它的意思就是
圓滿的意思。
你所修的布施圓不圓滿?
如果有缺陷就不圓滿,有缺陷就不能叫『具足修習』,「具足」就是圓滿的意思,毫無缺陷。
09-028-0006 大般若經綱要
https://ft.amtb.tw/dv.php?sn=09-028-0006&lang=zh_TW
底下講,『如是諸劫,分別顯示開悟眾生』。這是首先說明真如本性,一真法界,他沒有一絲毫的過失,分別執著妄想的過失他沒有,沒有這些過失。所謂「凡夫開口便錯,動念皆乖」,處處都落在心意識裡頭。心,就落印象,阿賴耶識;意,末那識,執著;識,第六意識,分別。所以你這動不動都落在分別執著妄想,落在這個裡頭,所以你沒有法子見性,沒有法子體會到一真法界,也就是諸法實相。
《華嚴》叫一真法界,《般若》叫諸法實相,淨土裡面叫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名稱不一樣,是一樁事情,是一個境界。
這個幾句話所顯示的是無障礙的智慧,就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圓滿無缺,所以特別用輪來表示。
12-005-0017 華嚴經大願精進力夜神章
https://ft.amtb.tw/dv.php?sn=12-005-0017&lang=zh_TW
佛教我們怎麼修,教我們怎麼行,我們一定要做到,這才是尊重法,敬佛、尊法。
底下一尊「寶首即戒心,三聚無缺,如寶珠故,業果甚深,戒所招故」,這個意思很深。
寶是比喻,戒是寶,所以如來滅度之後教誡弟子,佛不在世了,以誰為老師?
12-017-1313 大方廣佛華嚴經
https://ft.amtb.tw/dv.php?sn=12-017-1313&lang=zh_TW
第七「處眾無畏」,在大眾裡面沒有恐懼,總是善人。第八,「財命色力安樂,辯才具足無缺」,這是你的財富、壽命,色力就是講健康,安樂是你的精神生活、物質生活都得到平安,都得到快樂。諺語常講,「福至心靈」,人福報現前 ……
12-017-1460 大方廣佛華嚴經
https://ft.amtb.tw/dv.php?sn=12-017-1460&lang=zh_TW
【爾時十方無量世界。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及大菩薩摩訶薩。皆來集會。】
我們先看這一段。這一段文你們諸位同修有不少是老修了,你們也看過許多的經典,有沒有看過這樣的聽眾?
沒有。所以我說這個經是十五的月亮,圓滿無缺。這有證明,不是我隨便說的。
佛說法十方諸佛都來聽,一個都沒有缺席,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華藏世界的毘盧遮那統統都在,他這裡沒有說毘盧遮那佛沒來、阿彌陀佛缺席,沒有,他說一切諸佛統統到了,全都來了。這個法會稀有,超越所有的法會。我們在華嚴法會上沒看到過,無量壽會上也沒看到過,法華會上也沒有看到過,然後才知道這一部經的超勝無比!
為什麼一切諸佛都來了?我們回頭再想想《觀經》的三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每一尊諸佛都是從這裡修的,講這個經是報本反始,怎麼能不來,怎麼可以缺席?這是一切諸佛如來的大根大本,這統統來了,一個不缺席。這是特別要注意的地方。其他註解你們看看聖一法師的註子《講記》就可以了,我講的這個《講記》裡沒有,古人講記裡頭也沒有,有的我就不講了,省事,他們都講了,我就不要講了,我講的是別人沒有講到的,特別提醒同修們。
14-003-0001 地藏經大意
https://ft.amtb.tw/dv.php?sn=14-003-0001&lang=zh_TW
【內空外圓,表自他同具空如來藏,圓同太虛,無缺減也。內可藏物,表不空如來藏,具足河沙性功德也。】
缽裡面是空的,外面是圓的,『表自他同具空如來藏』,裡面是空的,萬法皆空。
『圓同太虛』,太虛空,『無缺減也』,代表圓滿的虛空法界。
缽裡面可以盛東西,每天托缽盛菜盛飯,『表不空如來藏』,盛物的時候,表不空如來藏。
『具足河沙性功德也』,「河」是恆河,「沙」是沙數,具足恆河沙數、無量無邊稱性的功德,表這個意思。所以教你看到這個相,就等於給你上了一課。你懂得這麼多東西,你在這裡頭覺悟,省悟過來了,也知道我今天面對這一切人事物,我應該怎麼作法。所以天天叫你拜佛菩薩,你都是白拜了,你哪裡懂這些道理?
我們今天修淨土的人,大家供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表的是什麼法?如果我們懂得這些,就能夠觸類旁通。阿彌陀佛的頭部,表自性本具究竟圓滿的智慧;阿彌陀佛的造像,身上也佩瓔珞;阿彌陀佛手上拿的是蓮花,不是缽。蓮花表的意思深,蓮花是接引眾生,接引什麼眾生?接引蓮花眾生。蓮花是出污泥而不染,我們的心還被五欲六塵染污,阿彌陀佛接引不是這種人,阿彌陀佛接引是出污泥而不染的這種人。這是佛經講的「心淨則佛土淨」,念佛人心不清淨不能往生,佛不來接引你。佛的形像就很清楚了,你不是蓮花,口念彌陀沒用,古人講得很好,「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你念佛,要把你的清淨心念出來,《彌陀經》上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念佛的目標在哪裡?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你用念佛這個方法,能夠念到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你就是蓮花,你就會被阿彌陀佛接引。所以看到佛菩薩的造像,要懂得它表什麼意思,你就得受用。你不了解它表法的意義,把它當作神明來看待,你完全錯了,你怎麼能成就殊勝的功德利益?
下面還有一個手印,手印現在人叫手語,講手語大家都懂得。手印就是手語,手表一個姿勢,你一看就明瞭了。地藏菩薩的手勢是大指跟拇指連起來的,這是表一個圓圈,代表什麼意思,這裡給你說了:
14-014-0024 地藏經玄義
https://ft.amtb.tw/dv.php?sn=14-014-0024&lang=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