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才無礙的因是開悟,所謂大徹大悟,徹悟也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完全透出來,障礙沒有了。 我們曉得,自性本具智慧起作用叫辯才,不起作用叫智慧,般若智慧,一切眾生個個都具足,釋迦牟尼佛有,阿彌陀佛有,毘盧遮那佛有,一切諸佛有,我們每個人都有。
上淨下空老和尚:
底下第二個講
「辯才無礙。
謂菩薩獲大辯才,於大小乘種種諸法,隨眾生機,縱辯宣揚,悉使通達,皆無疑礙,是為辯才無礙」,
這個意思好懂。
怎樣才能獲得辯才無礙?
《華嚴經》裡面講四無礙辯,說得非常好。
辯才無礙的因是開悟,所謂大徹大悟,徹悟也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完全透出來,障礙沒有了。
我們曉得,自性本具智慧起作用叫辯才,不起作用叫智慧,般若智慧,一切眾生個個都具足,釋迦牟尼佛有,阿彌陀佛有,毘盧遮那佛有,一切諸佛有,我們每個人都有。
這我們自己要肯定,佛不打妄語,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統統都有,平等平等,無有高下。
現在我們的智慧辯才沒有了,什麼原因?
佛給我們說出來,「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句話把我們的障礙原因找出來,而是什麼?
我們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這三樣東西把我們自性的智慧障礙住。
只要我們把障礙除掉,把障礙放下,要知道這個障礙是假的,不是真的。
障礙真正的因就是起心動念,從起心動念生分別,從分別裡面起執著,這都叫煩惱;
起心動念叫無明煩惱,
分別叫塵沙煩惱,
執著叫見思煩惱。
我們能把這些煩惱認識清楚,它對我們是有害無益,不但障礙我們開悟,障礙我們證果,對現前來講,它障礙我們的幸福;你有這些煩惱,你的生活就沒有幸福,你的身體就會生病。
障礙要是斷掉,
你絕對不會生病,
你沒有生病的理由。
所以佛
常常教我們斷煩惱,
實際上就是放下。
這麼多年來,
我們在一起學習,
我常常勸導大家,
首先放下我執。
我執,
不懂得什麼叫我執。
我們從作用上講,
首先放下自私自利,
怎麼放下法?
起心動念常常想到利益眾生、利益社會,不要想到利益我、利益我家、利益我的小道場,那錯了,那你完全是煩惱在當家做主。
我們念頭一動就想到什麼?
正法久住,
要想到苦難眾生,
眾生苦,比我還苦。
為什麼?
他們迷而不覺,
我現在因為
長年受佛法的薰習,
有一點點覺悟,
比他們幸運多了。
如果我起心動念還是為了我,為了我的家,這心量太小,不行。
心量太小,出不了六道,要把心量放大,比六道還大,那你非出去不可。
我幫助苦難眾生的對象是六道?
不止,我還幫助十法界,那就超越六道。
盡量把心量放大,
佛告訴我們,
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我們在這個論本,三種周遍裡面,第三就是心量拓開,「含容空有」,這一句就是大乘教裡常講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要有這麼大的心量。
心包太虛是含空,
量周沙界是容有,
包容萬有,
這是我們原本的心量,
本來就是這樣的。
這是講
突破障礙的方法,
都在一念之間。
這個東西要不得。
所以自私自利要放下,
名聞利養要放下,
這是世間的東西,
根本就是煩惱,
對自己可以說是
有百害而無一利,
怎麼能搞這個!
五欲六塵的享受要放下,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為我們示現,日中一食,三衣一缽,做出很好的榜樣給我們看,我們的肉體活在這個世間,只要維持一個最低限度的標準,身心健康就很好,佛菩薩做出榜樣給我們看。
最後放下貪瞋痴慢,
為什麼?
它障礙我們的智慧,
它障礙我們的德行,
障礙我們的相好,
障礙我們的智慧辯才。
智慧辯才是自性裡頭本有的,決定能恢復;這些障礙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決定可以放下。
道理搞清楚,
你就容易放下,
你願意放下;
沒搞清楚,
不肯放下,不敢放下。
摘自《修華嚴奧旨 妄盡還源觀 》(97集)
您已被邀請加入「華藏淨宗弘化之友」!請點選以下連結加入社群!
https://line.me/ti/g2/iJ05j_uilIwYMTA_L2IpbBiZN66A5k1u3IuxTA?utm_source=invitation&utm_medium=link_copy&utm_campaign=default